樺樹川水庫
樺樹川水庫
樺樹川水庫位於寧安縣西部,牡丹江支流蛤蟆河上游,距縣城55公里。控制流域面積505平方公里,總庫容1.19億立方米,是以灌溉為主,結合防洪、發電、養魚等綜合利用的水庫。在水庫大壩上高高聳立的樺樹川電站,其發電量已併入國家電網。樺樹川水庫是寧安最大的漁業生產基地之一。其養魚水域達400 公頃,年均產魚五六萬千克。
樺樹川水庫自始建以來已三易其名。1958年開始建時,因系攔截蛤蟆河水修庫,取名“蛤蟆河水庫”;1966年重建時,因時值“文化大革命”初期命名“紅衛兵水庫”;1981年又根據附近地名改為“樺樹川水庫”。樺樹川水庫是1958年“大躍進”時上馬的,採取邊設計邊施工的辦法,由牡丹江專署水利局勘測設計,寧安縣組織動員全縣力量施工。1960年8月當工程施工進行到大壩清基完了,部分工程部位開挖時,被洪水全部沖毀,1961年下馬停建。
1966年8月,樺樹川水庫第二次上馬重建。由牡丹江專署水利局和寧安縣水利科共同設計,寧安縣18個公社出動2500名青年組成18個民兵連,進行施工。牡丹江地區水利工程隊(今省水利第四工程處)派工程技術人員和技工協助施工。重建工程歷時5年,於1971年7月竣工。完成總工程量80.5萬立方米。其中:土方量65.9萬立方米,石方量13.4萬立方米,混凝土方量1.2萬立方米。
工程總造價1124.5萬元(不包括電站)。其中:國家投資為693萬元,地方自籌和群眾勞務折款431.5萬元。1973年由省水利局、省水利勘測設計院、牡丹江地區水利局、寧安縣革命委員會等單位組成驗收工作組,對樺樹川水庫進行檢查驗收。當時電站工程還未建成,正在施工。
電站工程由省水利勘測設計院設計,1971年7月開始施工。當時根據水利電力部的要求,經省革命委員會生產指揮部批准,定為長江葛洲壩工程(稱三三○工程)機組試驗電站。
電站水輪發電機組由哈爾濱大電機研究所提供圖紙哈爾濱電機廠負責製造。但1974年完成電站廠房和33米高、2.7米內徑的調壓塔之後,因資金不足而停建。1977年國家投資又續建,1979年安裝機組,1985年5月全部完工投產,與國家電網聯網發電。電站工程總投資413萬元。
樞紐工程由大壩、溢洪道、輸水洞、電站組成。
大壩為粘土斜牆土石混合壩,長320米,最大壩高33.8米,頂寬5米。防滲體為粘土斜牆和水平鋪蓋及嵌入基岩的粘土及混凝土齒牆。
溢洪道在大壩的左側,為無控制開敞側槽式,堰頂寬60米,總長190米,由進口段、溢洪段、塹溝段、平整段、陡坡段、桃流段等部分組成,均為混凝土結構,最大下泄流量894立方米/秒。
輸水隧洞在大壩的右側,由洞身、進口、出口3部分組成。隧洞為圓形,內徑2.7米,長464米,最大泄量58立方米/秒。
壩后電站位於壩后輸水洞出口左側,由廠房、蝶閥室、調壓塔、尾水、升壓站等組成,裝機容量2300千瓦。
樺樹川水庫工程驗收使用后,1980年大壩迎水面護坡遭受風浪衝擊,破壞面積達500平方米。1981年進行翻修時,將362米高程以上至壩頂,換成混凝土板預製塊護坡,同時處理了隆起和沉陷部位。
樺樹川水庫建成使用后,保證了下游灌區的灌溉用水,灌溉面積由建庫前2萬畝增加到6.3萬畝,水庫下游蛤蟆河兩岸開墾荒地7500畝。1974—1985年共捕撈商品魚68.3萬公斤,平均每年捕撈5.7萬公斤。1981—1985年共發電470.6萬度。
1983年進行“三查三定”時,根據溢洪道左岸滑坡和結構尺寸均未達到設計標準(檢查驗收時未驗收溢洪道工程),原設計為百年一遇洪水,千年一遇校核標準也未達到,1984年“三查三定”時定為險庫。
樺樹川水庫
情人島兩側,沙灘細軟,是天然的湖濱浴場。湖區東側有一山峰,臨近山頂有“仙人石”,傳說天上的太上老君來此煉丹,落腳這塊仙人石上。入夜,垂釣愛好者支起簡易帳篷,點燃篝火,手持釣桿,通宵達旦,樂此不疲。
樺樹川水庫為牡丹江一美境
山川連綿,湖波浩蕩。天然景緻,少人工粉態。喜不自勝。
得閑來畫境,無處不芳菲。
山靜聞蟲叫,林低見鳥飛。
秋波浮日淡,石岸曉風微。
獨處幽亭里,漁舟遠眺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