夔州府

夔州府

夔州府位於重慶市北部,元為夔州路。明洪武四年(1371年)改夔州路置,治奉節縣(今屬重慶市)。轄境相當今四川、重慶兩省市萬源、達州、梁平等市縣以東地區及湖北省建始縣。明、清屬四川布政司。清承明制,但轄境縮小,僅有今重慶市開縣、萬州區以東地區。1913年廢。

地理位置


南宋-夔州府路等(公元1208)
南宋-夔州府路等(公元1208)
位於重慶市北部。元為夔州路。明洪武 四年(1371)改置夔州府,九年(1376)降為夔州,改屬重慶府,十年(1377)升為直隸州,十三年(1380)復升為夔州府。清承明制。清末府治奉節(在今重慶市奉節縣)。

行政區劃


轄:奉節(今重慶市奉節縣)、巫山(今重慶市巫山縣)、雲陽(縣治在今重慶市雲陽縣雲陽鎮)、萬(縣治在今重慶市萬州區)、開(今重慶市開縣)、大寧(今重慶市巫溪縣)共6縣;尼溪(廳治在今重慶市雲陽縣尼溪鄉)1散廳。1913年廢除。

歷史沿革


元代

夔州府元朝時為夔州路,屬四川行省。

明代

• 直領縣二:奉節縣(附郭)、巫山縣
• 州七:施州(領建始縣1縣)、達州((領通川縣、新寧縣2縣)、梁山州(領梁山縣1縣)、萬州(領武寧縣1縣)、雲陽州、大寧州,開州。
• 洪武三年(1370)置平利縣、洵陽縣、石泉縣三縣,屬大寧州:
• 洪武四年(1371)裁施州,其地入建始縣;裁武寧縣,其地入同城之萬州;分新寧縣往屬於重慶府;改夔州路為府。
• 洪武五年二月甲辰(1372.3.31)分大寧州屬平利、洵陽、石泉三縣,往屬陝西漢中府。
• 洪武六年九月己亥(1373.9.17)降開州為縣。
• 是年十二月甲寅(1374.1.30)降雲陽、萬二州為縣;裁梁山州,其地入同城之梁山縣。
• 洪武九年四月甲午(1376.4.29)降夔州府為散州,裁附郭奉節縣;降大寧、達二州為縣;省通川縣入達縣;夔州及府原領之巫山、大寧、雲陽、萬、開、梁山、建始、達八縣,一併往屬於重慶府。
• 洪武十年五月戊寅(1377.6.7)升夔州為直隸州,分巫山、大寧、雲陽、萬、開、建始、達七縣來屬。
• 洪武十三年十一月庚戌(1380.12.20)升夔州直隸州為府,置附郭奉節縣;分重慶府忠州屬梁山縣來屬府;置大昌縣屬府;復置新寧縣來屬。
• 洪武十四年五月辛卯(1381.5.30)復置施州,分建始縣隸之。
• 洪武二十三年(1390)裁施州,建始縣還屬府。
• 成化元年七月己酉(1465.7.26),析達縣五里置東鄉縣,屬府。
• 正德九年(1514)復升達縣為州,分東鄉縣隸之。
• 正德十年(1515)割東鄉縣太平里置太平縣,屬達州。
至明末,夔州府直領縣十;奉節、巫山、大昌、大寧、雲陽、萬、開、梁山、新寧、建始;州一:達(領東鄉、太平二縣)。

清代

• 順治初年,仍領州一縣十二:達州、奉節縣、巫山縣、大昌縣、大寧縣(現巫溪縣)、雲陽縣、萬縣、開縣、梁山縣(現梁平縣)、新寧縣(現開江縣)、建始縣、東鄉縣(現宣漢縣)、太平縣(現萬源縣)。
• 康熙七年,裁大寧縣歸併奉節縣,裁新寧縣歸併梁山縣,領州一縣十。
• 康熙九年(1670年),大昌縣歸併巫山縣,領州一縣九。
• 雍正六年(1728年),達州升達州直隸州,東鄉、太平二縣往屬,領縣七。
• 雍正七年(1729年),復設新寧縣、大寧縣,領縣九。
• 雍正十一年(1733年),改梁山縣往屬忠州直隸州,領縣八。
• 雍正十二年(1734年),改新寧縣往屬達州直隸州,領縣七。
• 雍正十三年(1735年),改建始縣往屬湖北省施南府,領縣六。
• 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於石砫土司地方設石砫廳,移府雲安鹽務同知駐紮。代理土司,領廳一縣六。
• 乾隆二十六年(1761年),石砫廳升為石砫直隸廳,領縣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