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4條詞條名為電鰩的結果 展開

電鰩

電鰩目魚科動物

電鰩,軟骨魚綱電鰩目魚類的統稱。最大的個體可以達到2米,很少在0.3米以下。背腹扁平,頭和胸部在一起。尾部呈粗棒狀,像團扇。

電徠鰩棲居在海底,一對小眼長在背側面前方的中間。在頭胸部的腹面兩側各有一個腎臟形蜂窩狀的發電器。它們排列成六角柱體,叫“電板”柱。這些電板之間充滿膠質狀的物質,可以起絕緣作用。每個“電板”的表面分佈有神經末梢,一面為負電極,另一面則為正電極。電流的方向是從正極流到負極,也就是從電鰩的背面流到腹面。在神經脈衝的作用下,這兩個放電器就能把神經能變成為電能,放出電來。亦稱torpedofish、numbfish或crampfish。共有3科10屬38種,中國產2科5屬8種,常見的如黑斑雙鰭電鰩(Narcine maculata、舌形雙鰭電鰩(N.lingula)、日本單鰭電鰩(Narka japonica) 。

主要價值


電鰩[能放高壓電的扁體魚]
電鰩[能放高壓電的扁體魚]
電鰩科(Torpedinidae)、單鰭電鰩科(Narkidae)、無鰭電鰩科(Temeridae)魚類的統稱,以能發電傷人而聞名。見於世界熱、溫帶水域。種類多,多棲於淺水,但深海電鰩屬(Benthobatis)等可生活於1,000公尺(3,300呎)以下的深水。活動緩慢,底棲,以魚類及無脊椎動物為食。如不被觸及則對人無害,經濟價值微不足道。
長約30公分~2公尺(1~6呎)。體柔軟,皮膚光滑,頭與胸鰭形成圓或近於圓形的體盤。發電器一對,由變態的肌肉組織構成,位於體盤內,頭部兩側,能發電,用於防禦和捕獲獵物,大型電鰩發出的電流足以擊倒成人。古希臘人及羅馬人用黑電鰩(Torpedo nobiliana)的電擊治療痛風、頭痛等疾病。
軟骨魚綱電鰩目是板腮類魚的一個目,此目的魚腮裂和口都在腹位,有五個腮裂,身體平扁卵圓形,吻不突出,臀鰭消失,尾鰭很小,胸鰭寬大,胸鰭前緣和體側相連接。在胸鰭和頭之間的身體每側有一個大的發電器官,能發電,以電擊敵人或獵物,卵胎生,分佈在熱帶和亞熱帶近海,半埋在泥沙中等待獵物,一般體形較小,沒有食用價值。根據背鰭的多少,分為三科:
電鰩
電鰩
電鰩身上共有2000個電板柱,有200萬塊“電板”。單個“電板”產生的電壓很微弱,可是,由於數量很多,就能發出很強的電壓來。電鰩的每一個電板,只是肌纖維的變態。發電器官是從某些鰓肌演變而來的。在演變發生過程中解除了腮肌原來的職務,而承擔了新的作用——發電。

形態特徵


眼小而突出;噴水孔邊緣隆起;前鼻瓣寬大,伸達下唇;皮膚柔軟。背鰭一個。頭側與胸鰭間有大型發電器。體盤亞圓形。腹鰭外角不突出,后緣平直。尾部側褶。背部赤褐色,具少數不規則暗斑。鰓孔5個,狹小,直行排列。齒細小而多。頭側與胸鰭間具1對發達的卵圓形發電器官,由肌肉組織變異而成,發電時的電壓一般在75-80v,最高可達200v。體表柔軟。尾鰭發達,體長可達1.5m,體重可達6.1kg。口小或中大,唇褶發達。眼小。
生境:近海底棲魚類。
分佈:沿海,但很少見到。但在黃海、渤海中常見。
Narcine brasiliensis,電鰩的一種。
Narcine brasiliensis,電鰩的一種。
徠電鰩長約750px~2m,體柔軟,皮膚光滑,頭與胸鰭形成圓或近於圓形的體盤。發電器一對,由變態的肌肉組織構成,位於體盤內,頭部兩側能發電,用於防禦和捕獲獵物,大型電鰩發出的電流足以擊倒成人。
體盤橢圓形,寬稍小於長;尾寬短,稍短於頭和軀幹之長,比體盤為長,側褶很低,幾消失。吻頗長,前端廣圓;吻軟骨柔軟,細長,正中一條。眶前軟骨很發達,側位,分作多枝,里側以韌帶連於吻軟骨基側。眼微小,埋於皮下,位於噴水孔里側上角。噴水孔頗大,橢圓形。邊緣光滑,平坦或微突起。鼻孔小;鼻口溝很短;前鼻瓣連合為一口蓋;后鼻瓣短小,具一半環狀薄膜。口小,平橫,口前具一深溝,能突出;口寬約等於口前吻長2/5;唇軟厚而皺;上唇分兩側和中央三部;下唇寬而連續。牙細小而多,平扁,齒頭低平后突,上下頜各14~5縱行;齒面不外露。鰓孔很小,直行排列。
胸部前延,到達鼻囊前緣的水平線,前端寬廣地被軟吻軟骨及眶前軟骨隔開;前後緣連續,後部狹直,無里緣和后角。腹鰭前角圓鈍,顯著突出,后緣深凹,里緣很短可消失,后角尖小。背鰭一個,頗小,起點在腹鰭基底之後,前、后、里緣分明,前後角圓鈍,與尾基的距離稍短於背鰭基底長。尾鰭頗寬大,上葉比下葉大,后緣與下緣斜圓形。背麵灰褐色或赤褐色,具不規則暗色斑塊。尾側白色。體側在胸、腹鰭之間白色;腹面白色,體盤與腹鰭邊緣白色;有時胸、腹外側和尾之後部褐色。

分佈範圍


雙鰭電鰩科:分佈於太平洋、印度洋和大西洋西部各沿岸海區;中國產3種,均只見於南海;
單鰭電鰩科:分佈於印度-西太平洋。中國有2屬2種:①單鰭電鰩屬,只日本單鰭電鰩,分佈於中國沿海,朝鮮和日本南部沿海;②堅皮單鰭電鰩屬,只堅皮單鰭電鰩,分佈於南海、東海南部及日本南部;
無鰭電鰩科:只1屬1種,分佈於馬來半島、印度支那南部沿岸。

保護現狀


自我保護

發電器最主要的樞紐,是器官的神經部分,電鰩能隨意放電,放電時間和強度,它完全能夠自己掌握。電鰩可以發電,並靠發出的電流擊斃水中的小魚、蝦及其他的小動物,是一種捕食和打擊敵害的手段。
世界上有好多種電鰩,其發電能力各不相同。非洲電鰩一次發電的電壓在220伏左右,中等大小的電鰩一次發電的電壓在70~80伏,像較小的南美電鰩一次只能發出37伏電壓。由於電鰩會發電,人們叫它做活的發電機、活電池、電魚等。
電鰩可以放出50安培的電流,電壓達60~80伏,有海中“活電站”之稱。電鰩每秒鐘能放電50次,但連續放電后,電流逐漸減弱,10~15秒鐘后完全消失,休息一會後又能重新恢復放電能力。
電鰩
電鰩
電鰩的放電特性啟發人們發明和創造了能貯存電的電池。人們日常生活中所用的乾電池,在正負極間的糊狀填充物,就是受電鰩發電器里的膠狀物啟發而改進的。
早在古希臘和羅馬時代,醫生們常常把病人放到電鰩身上,或者讓病人去碰一下正在池中放電的電鰩,利用電鰩放電來治療風濕症和癲狂症等病。就是到了今天,在法國和義大利沿海,還可能看到一些患有風濕病的老年人,正在退潮后的海灘上尋找電鰩,當做自己的“醫生”呢。

放電


放電原因

1989年,在法國科學城舉辦了一次饒有趣味的“時鐘”回顧展覽,一座用帶電魚放出的電來驅動的時鐘,引起了人們極大的興趣。這種帶電魚放電十分有規律,電流的方向一分鐘變換一次,因而被人稱為“天然報時鐘”。常見的帶電魚有電鰻、電鰩、電鯰等。其中電鰩電力第二強了。它放電電壓可達300~500伏,足以把附近的魚電死,人和牲畜碰上,全身也會麻痹。據計算,1萬條電鰩的電能聚集在一起,足夠使1列電力機車運行幾分鐘。

放電原理

電鰩
電鰩
原來,電鰩是活的“發電機”。它尾部兩側的肌肉,是由有規則地排列著的6000~10000枚肌肉薄片組成,薄片之間有結締組織相隔,並有許多神經直通中樞神經系統。每枚肌肉薄片像一個小電池,只能產生150毫伏的電壓,但近萬個“小電池”串聯起來,就可以產生很高的電壓。電鰩尾部發出的電流,流向頭部的感受器,因此在它身體周圍形成一個弱電場。電鰻中樞神經系統中有專門的細胞來監視電感受器的活動,並能根據監視分析的結果指揮電鰻的行為,決定採取捕食行為或避讓行為或其它行為。有人做過這麼一個實驗:在水池中放置兩根垂直的導線,放入電鰩,並將水池放在黑暗的環境里,結果發現電鰻總在導線中間穿梭,一點兒也不會碰導線;當導線通電后,電鰩一下子就往後跑了。這說明電鰻是靠“電感”來判斷周圍環境的。
電鰩放完體內蓄存的電能后,要經過一段時間的積聚,才能繼續放電。
世界上已知的發電魚類達數十種呢,其他會放電的魚類還有電鯰、電鰻等。

新物種


吸力超強電鰩這個新品種是已知最大的電鰩家族單鰭電鰩科的成員,它之所以能進入年度十大發現新物種排名榜中,是因為它的屬名非常與眾不同且很有趣。科學家拍攝的電鰩覓食錄像中顯示,這種魚可在水中像吸塵器一樣捕食獵物,或許能跟用來吸取地毯、傢具和其他容易落灰塵的現代家居用品表面的雜物的電動吸塵器相媲美。因此科學家按照伊萊克斯(electrolux)真空吸塵器的名字給它命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