恐女症

恐女症

性心理障礙中,除已婚者表現的性功能障礙較多外,對那些未婚者要屬恐男恐女症為普遍。所謂恐男恐女症,其實就是社交恐怖症的一種特異形式。有些男孩專門怕見女孩或女性,見到女性如同見到洪水猛獸一樣害怕和恐慌,這是恐女症;反之,女孩見到男子也產生不可抗拒的緊張不安乃至如同老鼠見貓那樣的躲避行為則為恐男症。由於男女兩性的交往總有個性問題障礙於其間,所以自然就把這兩種情況列入性心理症的範圍里來。

基本解釋


那麼形成的恐女、恐男症,幾乎每個人都有自己的一段經歷背景,但總地說來都與早年特別是青春期時的性意識萌動有關係。任何一個青春男女,到達關鍵年齡都有對性的關注和探索心理,但由於家庭教育中,父母多傾向於採取封閉政策,所以較少接受正面的指導和啟發,因此少男少女有關性的知識和認識,往往是靠其個人的小環境有意無意地捕捉、吸收以及學習、觀察得到的。當然不可能很全面很系統很透徹,大多是片面且難以甚解的,所以就免不了困惑。有些人隨年齡增長和見識的累積,這種困惑會自然得到解除,也有些人得不到解除而把早年的困惑長久地保持下來,以致成年之後,在性心理和性行為方面受其干擾,結果形成性心理症。
美國電影《絕境求生》劇中描述了一位自然科學專家與一位鄉村女教師的愛情故事。這位專家平素見到女人就不知所措,不僅說話口吃,而且全身發抖,以至醜態百出,令人哭笑不得。但當沒有女人在場時,他則顯得聰慧自然。最後終於在女教師的主動親昵擁抱下,得到恢復。我們說,在現實生活中,類似這樣的例子也不少見。
從心理醫學的角度上看,無論是恐女、恐男還是見人就怕,均屬於恐怖症的範圍。這種對人恐怖大體上分為兩種:一是社會性的交往障礙,與人相處相聚時有一種尷尬心理作怪,如果某個表情被人恥笑,於是就越發地顯出不自然,甚至引起對方莫名其妙的反應來。這種患者大都屬於內向型性格,從小缺乏群體生活鍛煉。當然也有相當部分患者是緣於早年父母管教過嚴,或在經歷中有過人前失態的情況,受到驚嚇,心裡刻下印痕之故。另一種是緣於性心理的交往障礙,尤其是與性別有關的恐男、恐女症以及恐婚、恐洞房、恐性交等。這些患者大多從青春期有性意識和性衝動時開始患有此症。我們知道,在青春期之初,男女對異性均有既吸引又排斥的矛盾心理。此時,教育得當,一般都可以安然度過,進入該吸引就吸引,該排斥便排斥的社會化狀態。假如有的人性心理發展較慢,或者是在發展中受到強大的阻力,形成性壓抑(通常這種壓抑都是內在的),並難以適應時,就可形成恐懼異性的行為。其實這種恐懼表現越嚴重就越說明其衝動力強。衝動在壓抑下形成一種反作用力,則只有以“怕”來尋求平衡了———因為怕女性我才不接近她們;反之,其心理背景卻是非常想接近她們。
對恐女症的矯正,主要是加強認知和行為療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