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庄

中央工藝美術學院教授

高庄(徠1905~1986年),原名沈士庄,劉行人。民國16年(1927年)畢業於上海中華藝術大學,曾在上海聯華影片公司畫廣告,又在江西陶業管理局研究陶瓷藝術。抗戰期間,參加過全國木刻界抗敵協會,創作木刻《魯迅像》等,參加木刻協會舉辦的展覽,還在廣西藝術師資訓練班教素描、工藝美術。

人物簡介


民徠國34年以後,在北平藝校陶瓷系教設計,后赴解放區任聯大魯藝美術系主任。
解放后,先後任清華大學副教授和中央工藝美術學院教授,是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
1949年7月,中央公開徵求國徽圖案。在各地應徵的900多幅作品中,經選擇,以清華大學營建系設計的圖案為基礎,吸收各地意見,要對圖案進行修改,並塑造成模型。
高庄當時在清華執教,接受了這一任務。由於組成國徽的素材包括國旗、天安門、齒輪、麥稻、紅綬是中央規定了的,故主要是利用這些素材在藝術造型上下功夫。高庄參閱了大量資料,自己還購買了石佛像和秦、漢、隋、唐的銅鏡作為借鑒,經過幾個晝夜的連續工作,終於把國徽模型設計、塑造出來了。
原圖案中,麥穗垂頭雜亂,麥稻桿裡外彎曲;紅綬飄蕩,使城牆有不穩定的感覺。高修改成為麥稻分行並列向上,組成圓形的環,齒輪安在下方麥稻稈交叉點上,體現了剛柔不同的性格,象徵著工農聯盟和各民族的親密團結。齒輪的中心有紅綬交結,紅綬向左右綰住麥稻而下垂,把齒輪分成上下兩部,與城牆呼應,給人以堅強、安定的感覺。另外,對天安門的大小、華表的位置、國旗上五星的距離等都進行了修改,使國徽圖案既正規莊嚴,又自然美觀。修改後的國徽模型塑造出來后,高又把原來的國徽圖案塑造了模型,以資比較。
1949年8月政務院討論時,經高修改設計塑造的國徽模型被審議通過。
高庄從事藝術和教育工作歷時60年,在陶瓷、浮雕等方面多有建樹。培養了不少藝術人才。最後,還將自己的遺體獻給了祖國的醫學事業。高庄在工藝美術方面造詣很深,木刻和素描很有功力,深得美術大師徐悲鴻先生的讚賞。
高庄教授八十歲的時候,曾作詩言志:老牛老來甘埋頭,步步耕耘不求酬。青草吃飽已足樂,白骨願入藝人手。這首詩反映了這位為人民做出過卓越貢獻的藝術家“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的永不停步的可貴精神。

高庄先生與國徽設計


國徽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的重要標誌,而它的誕生都與上海人民的智慧密切相關,國徽的定型設計者高庄,是寶山人氏。
國徽是多方參與、階段性完成、集體創作的成果,主要由中央美術學院主體創意、清華大學營建系(現建築系)圖紙成稿,清華大學營建系教授高庄最後模型定型。
1949年7月,新政治協商會議籌委會在《人民日報》《光明日報》《天津日報》等各大報紙刊登公開徵求新中國的國旗、國徽圖案和國歌詞譜啟事,並成立了專門的評選委員會。
至8月20日,委員會共收到國徽稿件112件、圖案900幅,其中,朱德總司令也親自畫稿,參加徵稿。由於徵稿各有缺憾,因此在9月下旬召開的政協全體會議上,僅通過了國旗方案和國歌詞譜,而沒有公布國徽方案。政協決定,邀請清華大學營建系和中央美術學院各成立設計小組組織進行設計競賽,其中,清華大學以梁思成為組長,中央美術學院以張仃為組長。兩家圖案幾經設計修改,各有所長。1950年6月11日晚政協國徽評選小組會議后,周恩來總理親自請梁思成在清華大學組織教師以天安門為主要題材設計國徽圖案。6月20日,政協國徽審查小組在中南海召開最後一次評選方案會議上,根據絕大多數人的意見,通過了清華大學的方案。6月21日,審查小組馬敘倫、沈雁冰向政協全體會議提出了審查報告。
毛澤東
毛澤東
6月23日,政協全體會議一致通過了國徽方案。6月28日,中央人民政府通過了政協關於國徽圖案的建議。
國徽圖案通過之後,梁思成向中央推薦清華大學營建系雕塑教授高庄來完成國徽立體浮雕模型設計塑造任務。高庄接受任務后,感到國徽圖案尚有一些需要完善的地方,上書毛澤東主席,坦誠提出了自己的修改意見。毛澤東同意了高庄的意見並交由周總理具體處理。時任北京市委書記彭真到清華大學傳達毛主席和中央領導採納高庄建議的信息,並看望高庄教授。從7月初到8月中旬,經過一個半月的辛勤勞動,高庄終於完成了國徽模型的設計塑造。8月18日,國徽審查小組通過了國徽的浮雕模型。1950年9月20日,中央人民政府主席毛澤東簽署命令,向全國公布國徽圖案及說明:“國徽的內容為國旗、天安門、齒輪和麥稻穗,象徵中國人民自‘五四’運動以來的新民主主義革命鬥爭和工人階級領導的以工農聯盟為基礎的人民民主專政的新中國的誕生。”1991年3月2日,第七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18次會議通過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徽法》,進一步規範了國徽的宣傳和使用。
1993年,中央電視台拍攝了系列文獻片《祖國萬歲》,其中第二部《共和國之徽》,首次以電視方法披露了國徽設計的真相。
國徽定型設計者高庄(1905—1986年),原名沈士庄,是寶山劉行(現顧村沈宅村)人。1927年畢業於陳望道創辦的上海中華藝術大學,一度回到寶山鄉村師範任教,並曾在上海聯華影片公司畫廣告,在江西陶業管理局研究陶瓷藝術。在寶山任教期間,為營救擔任學校圖書管理員的地下共青團員王愈而逃往外地。後到歐陽予倩領導的桂林藝術師資訓練班任教。抗戰期間,參加全國木刻界抗敵協會,宣傳抗戰。抗戰勝利后,應徐悲鴻邀請到北平藝校陶瓷系教設計,後到解放區任聯大魯藝美術系主任。解放后,先後任清華大學營建系副教授和中央美術學院教授,后被打成反蘇分子送北大荒勞動教養,直到1979年才得以平反回到北京。高庄在80歲時曾作詩明志:“老牛老來甘埋頭,步步耕耘不求酬,青草餵飽已足樂,白骨願入藝術手。”高庄在工藝美術方面造詣很深,木刻和素描技藝精湛,深得美術大師徐悲鴻先生的讚賞,特別是其在國徽設計中的貢獻和地位被後人所確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