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2條詞條名為驅魔人3的結果 展開

驅魔人3

美國電影

《驅魔人3》是William Peter Blatty執導,塞繆爾·傑克遜等人主演的一部恐怖片,影片改編自威廉·彼得·布拉蒂的小說《Legion》,講述了驅魔人的故事。

影片由Morgan Creek Productions製作,20世紀福克斯電影公司、CBS/Fox Home Video 、Fox Video 、Roadshow Entertainment 、Roadshow Home Video 、華納家庭視頻公司聯合發行。

劇情簡介


塞繆爾·傑克遜
塞繆爾·傑克遜
喬治城原是一平靜小鎮,但忽然發生數起離奇兇殺案,而且屍首上都出現宗教儀式的釘痕;更殘酷的是:兇手使用電擊藥品,使被害人造成麻痹叫不出來;被害過程的極其痛楚,被害人雖遭到麻痹但仍有知覺!被害人自天真無邪的孩童 到與世無爭的神父均無一倖免,使得小鎮人心惶惶,深恐慘遭毒手!喬治城的警長比爾,不斷回想起十幾年前被惡魔附身之神父戴明跳樓自殺的悲劇,但是不解:惡魔應該隨著神父的犧牲而消滅,怎麼可能又復出作祟?

演職員表


演員表

角色演員
——塞繆爾·傑克遜 
Lt. William 'Bill' Kinderman喬治·C·斯科特
Father Joseph Kevin DyerEd Flanders
The Gemini Killer/James Venamun布拉德·道里夫
Patient X 傑森·米勒
Father Paul Morning尼科爾·威廉森
Dr. Temple斯科特·威爾森
Nurse Allerton南茜·費什 
Stedman George DiCenzo
RyanDon Gordon
University presidentLee Richardson
Sgt. AtkinsGrand L. Bush
Mrs. CleliaMary Jackson
Nurse X韋薇卡·琳德佛斯

職員表

導演William Peter Blatty

幕後花絮


·布拉德·道里夫扮演了一個在獄中的角色,當他被問及如何在不被察覺下進出監獄時,他答道:“It's child's play”。這句話在暗指他曾為1988年的《Child's Play》(靈異入侵)、1990年的《Child's Play 2》(鬼娃回魂2)和1991年《Child's Play 3》(靈異入侵少年軍團)中的Chucky配音。
《Child&#39
《Child&#39
·影片靈感來自於聞名全美國的連環殺手The Zodiac。 ·片中大學校長說他最喜歡的電影是1958年的《變蠅人》,而扮演校長的Lee Richardson出演了1989年的《變蠅人2》。
·影片編導威廉·彼得·布拉蒂(William Peter Blatty)曾希望片名能與他的小說《Legion》同名,在他的反對下,片名最終仍被定為“The Exorcist III”。
·最初本片中並沒有Jason Miller加盟,實際上,卡拉斯神父的死屍是由布拉德·道里夫扮演,當時的場景是喬治C·斯科特正在手術台上檢查神父的屍體。在試映之後,製片人決定影片中應該出現1973年《驅魔人》中的演員,於是威廉·彼得·布拉蒂重寫了劇本,Jason Miller扮演了卡拉斯神父。
穿幫鏡頭
·詹姆斯鼻部周圍的繃帶尺寸改變多次。
·當護士襲擊警官時,警官向後飛出靠在牆上,明顯有一根繩索在鉤著演員。

製作發行


國家/地區上映/發行日期(細節)
美國
USA
1990年8月17日
英國
UK
1990年11月23日
菲律賓
Philippines
1990年12月18日......(Davao)
芬蘭
Finland
1991年1月4日
法國
France
1991年1月9日
瑞典
Sweden
1991年1月11日
德國
Germany
1991年1月31日
澳大利亞
Australia
1991年2月14日
荷蘭
Netherlands
1991年6月28日
製作公司:
Morgan Creek Productions [美國]
發行公司:
20世紀福克斯電影公司 [美國] (1990) (USA) (theatrical)
CBS/Fox Home Video [美國] (1991) (USA) (video) (laserdisc)
Fox Video [美國] (video)
Roadshow Entertainment [澳大利亞] (video)
Roadshow Home Video [澳大利亞] (video)
華納家庭視頻公司 [美國] (1999) (USA) (DVD)
特技製作公司:
Dream Quest Images [美國]

影片評價


威廉·彼得·布拉蒂的這部作品雖然可圈可點,但未達到令人毛骨悚然的效果。
——《華盛頓郵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