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家堡村

北京市延慶縣永寧鎮下轄村

延慶縣永寧鎮轄村,該村早年間,有一戶姓汪的居住,名叫汪家堡。后汪家遷走,又稱王家堡。雖無王姓,村名依舊。東南近水口子,北鄰劉斌堡鄉大觀頭。地處寬谷地,海拔620米。村轄域面積7.7平方公里。村內主街為東西走向。全村64戶,140人。均為漢族。姓氏以尹、孫、周、郝為主。

概述


該村早年間,有一戶姓汪的居住,名叫汪家堡。后汪家遷走,又稱王家堡。雖無王姓,村名依舊。東南近水口子,北鄰劉斌堡鄉大觀頭。地處寬谷地,海拔620米。村轄域面積7.7平方公里。村內主街為東西走向。全村64戶,140人。均為漢族。姓氏以尹、孫、周、郝為主。

賬本兒里的山鄉巨變


從1986年開始,村裡的20戶人家一直堅持記錄家庭流水賬,至今已有27個年頭。
從兩毛錢買根兒蠟燭,到如今3000多塊錢買台液晶電視;從一年到頭捨不得買肉,到如今哪天想吃就割上幾斤;從靠種地、賣山貨維持生計,到如今拿上了養老金、林權款……王家堡村民的賬本上,每一筆收支都反映著農村的變遷,見證著山鄉農民的生活巨變。
在村幹部的指引下,記者穿街過巷,發現不少村民家門口都掛著“觀察戶”的牌子,76歲的尹明是其中最早開始記賬的一戶。

小山村成了全國觀察點

在尹明家,記者看到了各種顏色的記賬本,前前後後有十幾本兒。“瞧,這些都是俺家的賬本兒,摞起來也挺高的嘞!”尹大爺把賬本兒一股腦兒都拿出來展示給記者看。
在這些賬本里,早年頭的都是簡裝的大橫格本,沒有嚴格的分項,需要記賬人自己分類記錄每天的收支情況;近幾年的則小巧精緻,有藍色、黃色、綠色等,一年一本兒,印有現成的項目空格,還分出收入和支出兩部分,記賬人只需對號填寫即可。
據尹明介紹,他1973年在村裡當生產隊記工員,從那時開始,就一直有記賬的習慣。1985年臘月里的一天,他和老伴兒正在蒸饃饃,家裡來了兩男兩女四個人,想了解了解他家記賬的事兒。四個人在尹明家待了半天時間,對他的賬本很感興趣,還給他講了不少記賬的好處。後來,他才知道,這幾個人是“上邊兒”派來摸底調查的工作人員。
1986年春節剛過,王家堡村就正式被中央政策研究室和農業部掛上了全國固定觀察點的牌子,尹明等20戶村民被確定為固定觀察戶,領到了專用記賬本,負責記錄各自家庭的每日收支情況,到年底再把賬本交給專人收回。
從那時起,王家堡這個京郊小山村便成了黨和國家了解農村經濟社會發展變化的一個窗口,20戶村民開始認真記起家庭流水賬,一直堅持至今。

小賬本見證大變化

在尹明家早年的賬本上,除了記錄每日掙來的工分外,平常的開支也只是柴米油鹽,幾乎看不見買肉、買衣服的記錄。“那年頭兒,一年也捨不得買回肉。過年買斤肉還都搶著買肥肉,肥肉油水大呀!”尹明說。
對此,69歲的村民夏鳳英也深有同感:“可不,那會兒家裡困難啊!有一年,俺家就靠著5塊錢過了年。買了一斤豬肉還得留著給長輩吃,眼瞅著孩子饞得直流口水,也沒捨得給。”說到這兒,夏大媽眼角有些濕潤。
從上世紀80年代中期到本世紀初,王家堡村民的賬本發生著悄然變化,賬上的收支名目漸漸多起來,“賣肥豬、賣雞蛋、賣蘑菇、賣山楂……”來錢的道兒越來越多,簡單得略顯孤寂的賬本也熱鬧起來。
記者從1986年的賬本上看到了尹明家最早的一筆大額開銷——購買14寸黑白電視機一台。儘管那會兒只能看少數幾個頻道,但卻讓他家“人氣”大增,每天都擠滿了來看節目的鄰居。到了2007年,尹大爺又花了2300塊錢,買了一台32寸的彩電,恰好村裡接通了光纜,電視能收50多個頻道。“我愛看新聞和法制頻道,老伴兒愛聽戲,想看啥都有!”他樂呵呵地說。
從賬本上看,1986年,尹明全家年收入為1288元;到2009年提高到12423元,增長了8.6倍。
發生變化的不止尹明一家。上世紀80年代初,村民趙長娥和丈夫魯永寬的收入就靠六畝玉米地,一年也就收入1000多塊錢,平日里上山采蘑菇、刨草藥、撿杏核貼補貼補,還要供倆孩子上學,日子過得緊緊巴巴。近兩年,她家的收入多了,支出項目也多起來,買大米、買酸奶、買彩電……應有盡有。
2011年“五一”,趙長娥花2000多塊錢買了一輛電動自行車。“有了這個,去15里地外的永寧城也就20分鐘,平時看山護林、下地幹活,騎著也方便!”趙長娥笑著說。

記好賬也是為國出力

“天天記賬,不麻煩嗎?”記者問。
“記賬可是個好習慣,這幾年咱農村的政策越來越好,看著賬本就覺著日子越過越紅火,心情好著呢!2011年,我還被評上全國優秀記賬戶了!”尹明高興地說。
記者從賬本上看到,2008年11月15日,尹明家多了一項收入:養老金200元。尹大爺立刻說:“那是一開始得養老金,到了2011年12月,俺們老兩口養老金漲到了520塊,2012年3月份又漲到585塊啦!”前幾天,尹明家又進賬5000塊錢。他美滋滋地說:“這是2011年村裡搞林權改革,俺們家分到的林權款!”
如尹明所言,近年來的惠農政策讓越來越多的農民從中受益。2009年1月5日,夏鳳英家的賬本記錄:“報銷藥費790.91元。”夏大媽說:“我家老頭子突發腦血栓,輸液半個月,花了3300多,合作醫療給報了790塊!”
記者在王家堡村民的賬本上還發現,“工資”一詞近兩年出現得越來越多。生態管護員、保潔員、水管員……隨之而來的就是賬上收入的不斷增加。目前,王家堡村百餘名村民中已有70%的勞動力在村裡掙上了"工資"。
“現在國家給咱農村的政策越來越好,黨的十八大還提出要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所以咱們更要認真記好自家的小賬,這也是在幫國家‘算大賬’出力呀!”尹明自豪地說。
據了解,全國農村固定觀察點設立於1984年,正式記賬始於1986年初,目前已成為全國有影響的第二大農村調查系統。王家堡村是北京市三個全國觀察點中唯一一個堅持了27年記賬的村莊。
小賬本的方寸之間,折射出廣大農村翻天覆地的變化。我們有理由相信,在黨的十八大精神指引下,王家堡村農民的生活一定會越來越美好,他們的賬本也一定會越來越厚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