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景林

安景林

安景林,1939年7月生,山東省新泰市大協庄人。1965年畢業於遼寧大學中文系,

同年分配到新華通訊社做記者工作。曾任遼陽市廣播電視局副局長、遼寧省廣播電視廳廳長、中央人民廣播電台常務副台長,高級編輯,1996年任中央人民廣播電台台長、廣電部(現廣電總局)黨組成員。1999年12月任中國廣播劇研究會會長、中國廣播電視協會副會長。參與創作的節目和撰寫的論文多次在全國及遼寧省獲獎,如大型電視紀錄片《遼河》獲亞廣聯優秀獎,電視劇《明天晴》和《過去的年代》分別獲省級二等獎和東三省三等獎,《輿論監督與民主進程》及《談遼寧省廣播電視事業建設和經營管理》,獲全國廣播電視學會研究論文二等獎,還參與編輯出版了《東北人民廣播史》、山東大型當代歷史人物傳記畫冊《中華泰山兒女》(大16開上中下三卷160萬字)、中國大型當代歷史人物傳記畫冊《中華齊魯兒女》(8開上中下三卷300萬字)等書。

人物事迹


安景林著作
安景林著作
安景林,1939年7月出生於一個革命幹部家庭。安景林的父親安禹,曾任中國人民解放軍第四十軍保衛部幹部,經過遼瀋戰役,渡江南下及赴朝參加抗美援朝戰爭,歸國后調瀋陽軍區軍事法院工作。安景林少年時代在山東生活,
1953年11月父親歸國后,把他接到遼寧錦州,在他身邊讀書。
1965年7月畢業於遼寧大學中文系,同年分配到遼寧新華通訊社做記者工作。參加工作30多年來,一直從事新聞工作,但和許多新聞同行相比,他工作變動較大,歷程也比較崎嶇。他步入社會的第一站是新華社。這在當時,畢業后能分配到首都北京,而且在消息總匯的國家通訊社工作,是令人羨慕的。作為一名新聞工作者,安景林有幸參與和組織了一些重大政治事件的報道。參與和組織策劃這樣重大的報道,對他來說,既是機遇又是考驗,因為這些事件,要求高,政策性強。要搞好這樣的報道,一靠吃透中央精神,二靠熟悉具體情況,第三就是要靠個人的感覺。到中央廣播電台工作的6年多時間,他組織指揮了近20場重大報道,如1997年的香港回歸、1998年的抗洪鬥爭、國慶50周年等報道,都較好地體現了中央精神,保持了正確輿論導向,受到上級領導和廣大聽眾的好評。值得一提的是,在安景林簡短的傳文中,不能不提到與他患難與共、風雨同舟的夫人劉海榮同志,他們既是夫妻也是戰友。在大學讀書時,他倆是同班同學。
安景林
安景林
文化大革命初期,他倆結婚第三天,劉海榮便成為反革命家屬,陪安景林到農村插隊落戶,後夫婦相繼調進瀋陽。作為黨的後備幹部,兩人於1981年同期下派任職鍛煉,同期被提升為副廳長、廳長,又幾乎同期調進北京。劉海榮先後任全國婦聯副主席、全國政協常委、全國人大常委會環資委委員。在丈夫最困難的時候,沒有劉海榮的理解和支持,安景林是很難承受的。安景林參與創作的節目和撰寫的論文,多次在全國及遼寧省獲獎,如大型電視紀錄片《遼河》,獲亞廣聯優秀獎,電視劇《明天晴》和《過去的年代》,分別獲省級二等獎和東三省三等獎,《輿論監督與民主進程》及《談遼寧省廣播電視事業建設和經營管理》,獲全國廣播電視學會論文二等獎,還參與編輯出版了《東北人民廣播史》、山東大型當代歷史人物傳記畫冊《中華泰山兒女》、《齊魯兒女》等書的編輯出版工作。退休後主編過8集《廣播劇精品選》及《廣播劇業務論選集》。安景林在中央人民廣播電台台長工作崗位上,取得了不平凡的成就,他在中央人民廣播電台同行、同事中間,有較高的聲望。但是安景林總是嚴格要求,把自己取得的成就看成是中央台的成就,集體的成就,從不自滿。人們在他的言行舉止中,絕看不出任何台長架子。他虛懷若谷,對工作、對同志,有一番真情。幾十年來,安景林在半個多世紀的工作經歷中,他把個人命運和黨與國家的命運,緊密連在一起,把對黨、對祖國、對人民的愛,全部投入到廣播電視事業中去。
改革開放30年,是中國廣播事業發展的極好時期,但同時也遇到了嚴峻的收聽挑戰,因為電視更加普及了,多媒體已進入家庭,廣播不再像20世紀70年代以那麼輝煌,那麼獨領風騷了。但是實踐證明,廣播不會被取代,廣播還要發展,怎樣發展呢?無非是緊跟時代,勇於開拓,大膽改革,積極創新。而要做到這一點,就需要一種精神,那種爭創一流的敬業精神、一絲不苟的工作作風、甘於奉獻的高尚品德,這些好的傳統,永遠不會過時。它是廣播人以前輝煌的基石,也是廣播人今後再創輝煌的法寶。只有繼承、發揚老一輩廣播人的優秀品質,才能鍛造出一支政治、業務素質高、敢於開拓、勇於進取的隊伍。有了這樣一支隊伍,才具備佔領廣播宣傳、技術、IT事業發展制高點的能力,才能為中國廣播,可持續發展戰略,提供不間斷的強大動力,才能培養出一大批革命事業的可靠接班人,才能為振興廣播、建設世界一流的國家廣播電台做出新貢獻,使廣播事業的發展前景更加廣闊、光明。 (文/王曉雨 安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