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聯SB系列轟炸機
蘇聯SB系列轟炸機
1933年,蘇聯空軍提出需要一種快速雙發轟炸機。1934年1月由A.A.Arhangelsky和A.N.Tupolev主持開始設計。10月,兩種原型機完成設計,即ANT40(1/2).差別在於,ANT-40-1使用“Wright Cyclone”星型氣冷發動機,Ant-40-2使用克里莫夫M-100型12缸液冷發動機。經過試飛,ANT-40-2的性能較優,在賦予SB-2的型號后,從1934年底開始批量生產。
SB-2是蘇聯第一種全金屬,機身、蒙皮形成整體承載結構的飛機。初期型號裝兩台M-100發動機,驅動兩副金屬固定槳距螺旋槳。發動機散熱器布置在發動機前端,因此從外觀上可以看見若干垂直布置的調溫百葉窗葉片。該機比同時代的大多數戰鬥機要飛得快,在30年代中期是一種先進的轟炸機。
做為蘇聯紅軍的主要轟炸機,SB-2參加了30年代中後期的若干戰爭:
蘇聯SB系列轟炸機
1937年7月7日,抗日戰爭全面爆發。中國空軍僅有300架各型老舊飛機,憑著滿腔愛國熱情,奮起抵抗日軍侵略。3個月後,中國空軍作戰飛機消耗殆盡,當中國空軍處於最困難的時候,蘇聯給予了大力援助。8月21日,蘇聯與中國政府簽定了互不侵犯條約,從1937年10月到1939年9月,中國空軍從蘇聯獲得飛機985架,其中SB系列轟炸機392架。中國空軍得以繼續對日作戰。
1937年11月蘇聯空軍援華志願隊開始抵達中國。12月1日,23架I-16和20架SB飛抵南京。2日,9架SB轟炸了上海被日軍佔領的機場和黃浦江內的日軍艦艇。從此,SB作為蘇聯空軍志願隊和中國空軍在戰爭初期的主要轟炸機,參加了幾乎每一次對日軍的轟炸。
SB系列轟炸機還參加1938年7、8月的蘇、日哈桑湖之戰和1939年5月-8月的哈勒欣河之戰,以及1939年底至1940年初的蘇芬戰爭。
衛國戰爭初期,蘇聯空軍的編成中舊式飛機占很大比例,SB系列轟炸機參加了抗擊德國軍隊入侵的戰鬥,但是性能已經明顯落後,隨戰爭的消耗逐漸被新型飛機取代。
在長達5年的生產中SB系列一共生產了6600餘架,並按下列順序有以下型號:
ANT-40-1/ANT-40-2RTs;ANT-40-2/ANT-40-2Is
兩種原型機。Is即Hispano-Suiza的俄語拼法的縮寫。1934年底開始批量生產。
SB-2M-100
1936年生產型,發動機克里莫夫M-100,裝2葉固定槳距螺旋槳。
SB-2M-100A
1936年對發動機進行改進,又將2葉螺旋槳改為3葉可調槳距螺旋槳(VIsh-2),起飛滑跑距離縮短了150M,升限提高1160M。
SB-2M-103
1937年換裝更強有力的發動機M-103(960hp),機翼下增加了可外掛2*500KG炸彈的外掛點,最大載彈量提高到1600KG,航速提高到423KM/H。同年由M.Y.Aleseev駕駛,創造了載重1000KG達到12240.5M高度的記錄。
SB-Bis2
SB-2M-103型的發展型,1938年5月試飛,隨即為Sb-Bis3取代。
SB-Bis3/SB-2M-103(1939)/SB-3
SB系列的最後改進型,發動機散熱器改在發動機下方,發動機短艙迎風面積減小,航速進一步提高。
在生產期中,還在SB的基礎上發展了若干飛機:
T1 ANT-41 魚雷機
DI-8/ANT-46 重型戰鬥機
MMN 轟炸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