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3條詞條名為偈語的結果 展開

偈語

詞語

偈語,佛經中的唱詞Buddhist chant or hymn。偈陀之省。如:偈頌(偈文,偈句,偈言,偈語,偈誦。均為梵語“偈佗”。即佛經中的唱頌詞)。

附綴於佛經的一些讀後感或修行的實踐中得到的體悟寫成的語句。因為多為四句組成,兼具文學的形式與內容,朗朗上口,儘管不是佛經的主要內容,也成為與佛經相提並論的典故。

偈語是佛法之本,佛經是樹榦與青柯,偈語是果實與花朵。因為每首偈語背後都有一個故事,而成為僧人頓悟的美談。

著名偈語有唐代高僧惠能大師《菩提偈》:“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台。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等。

金剛偈語


金剛經四句偈語
鳩摩羅什譯
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
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
詮釋:這就是金剛經的核心四句偈語。一切有為的法(即一切存在),如同夢幻和泡影,如同露珠和閃電很快就消逝,應該保持這樣的正確觀念。
金剛經偈詮釋
誦佛一聲法立斷,念經一句法即亡,寺廟造像皆非佛,一心不二是金剛(一心工作為本)。——譯者 雷恩

金剛一心 即非非心
傳持偈語 福德永昌
詮釋:金剛的本名是一心,即不是二心;只需傳持四句偈語,福德永昌。這本是軒轅黃帝所說的立四面,惟傳一心。

第一品

如是我聞 世尊千眾
食訖洗足 敷座而坐
詮釋:這是我見到的,世尊與千餘眾乞食后,洗乾淨了腳,鋪好了席子坐好,開始法會(原是丐幫大會)。

第二品

應如是住 降伏其心
唯然世尊 願樂欲聞
詮釋:應該像這樣安靜停下來,降伏自己的心,保持清凈;世尊只是這樣說的,願意喜愛聽慢慢聽我說來,真善立即體現出來。

第三品

如是我聞 降伏其心
菩薩有相 即非菩薩
詮釋:這是我聽到的,降伏安頓自己的心;大乘法菩薩沒有相,如果見到菩薩有了相,那不是菩薩。(安心清凈,不造假相,可見的相都是假的。)

第四品

如是布施 不住於相
福德如是 不可思量
詮釋:如果是布施,不要給畫像、雕像的布施;福德就是這樣的,這樣福德不可思量,這是好的行為。

第五品

凡所有相 皆是虛妄
若見非相 即見如來
詮釋:凡是所有的雕畫相都是虛妄的,如果能認識到雕畫像不是菩薩,等同立即見到了如來世尊,這是如來真理。

第六品

無復我相 無非法相
法尚應舍 何況非法
詮釋:不要給我畫像或者塑像,那都是人相、眾生相、壽命者相;沒有法像即是不著相,真法應捨棄一切,何況假法?這是正信。

第七品

無有定法 法不取說
一切賢聖 無為法別(一心)
詮釋:沒有定法,真法難於形容;一切聖賢都是無為法(即金剛一心法),不要逆心、逆勢而為,這是無得。

第八品

受持四偈 其福勝彼
所謂佛法 即非佛法
詮釋:受持四句偈語,福德遠勝一切;
一切諸佛都不是佛,一切佛法都不是佛法,這是要依的真法。

第九品

須無所入 斯無往來
阿無不來 無諍三昧
詮釋:須陀洹名為入流,而無所入,不入色聲香味觸法;斯陀含名一往來,而實無往來;阿那含名為不來,而實無不來。
所以,不要諍訟而能專於一境是人中最為第一,這就是一相。

第十品

是名莊嚴 生清凈心
身為大不 是名大身
詮釋:以莊嚴自居的不是莊嚴,應生的是清凈的心;不要以身為大,名才大於身,真是名的莊嚴。

第十一品

諸恆河沙 以用布施
受持四偈 勝前福德
詮釋:用恆河的沙那麼多的布施,不如受持傳講四句偈語的福德多,惟一心而無它為,這是真一無為。

第十二品

聞說是經 乃四句偈
皆應供養 如佛塔廟
詮釋:聽到傳誦的經是四句偈語,其他一切經都不是經;人人供養四句偈語,盡能受持讀誦,四句偈語即是寺廟;人人當知如果有成就必是受持四句偈語這個最上第一希有的法;如果有四句偈語在的地方即為有菩薩,這是尊重四句偈語。

第十三品

是名般若 是名微塵
恆沙布施 不如四偈
詮釋:金剛般若波羅蜜不是般若波羅蜜,只是名般若波羅蜜;三千大千世界所有微塵不是微塵,只是名微塵;善男、善女做恆河沙那麼多的布施,不如受持四句偈語的福多,受持四句偈語是如來真法。

第十四品

離相名佛 得聞是經
受持偈語 則如如來
詮釋:離開一切諸相(像)是真佛,聽到離相是真經(經書皆為假,佛像皆為假,菩薩是利益眾生,而不是向眾生索取,而是向人布施。);能於受持讀誦四句偈語,你就如同如來,同時告訴別人都得成就無量無邊功德。不向一切塑畫相布施即是離相。

第十五品

恆沙布施 千萬億劫
受持四偈 則為是塔
詮釋:若有善男、善女連續三日以恆河沙等身布施,必是無量百千萬億劫;若有人能受持讀誦四句偈,皆得成就不可量,不可思議功德,如同擁有了寶塔。這是持此經的功德。

第十六品

受持讀誦 世罪消滅
經義果報 不可思議
詮釋:能受持讀誦四句偈語,世代的罪業即可消滅;四句偈語的意義和果報都是不可思議的。這裡說的是四句偈語可以消除業障。

第十七品

即非莊嚴 是名莊嚴
通達無我 真是菩薩
詮釋:莊嚴的寺廟本不是莊嚴,只是它的名字莊嚴;真的菩薩是通達無我無相的。這裡講的是究竟根本菩薩是無我的,菩薩住的不是莊嚴的寺廟而是心靈(菩薩又名明心)。

第十八品

一體
諸心非心 過去之心
現在之心 未來之心
詮釋:一切心都不是心,只是名字為心;過去的心是空的,早已不存在了,不可得;現在的心是空的,空不可得,實也不可得;未來的心沒有來是空虛的,不可得。這裡說心本是人體的一個器官,與身體同為一體,是用來思考的。

第十九品

法界
大千七寶 以用布施
因緣福多 得福德多
詮釋:用大千世界的七寶來布施,那是因緣在於福多,得福多是因為德多的緣故。這裡說的是法界之中在於德多通化,不在於布施。
第二十品 離色離相分
如來不應 具足色身
如來不應 具足諸相
註釋:如來不應允各色來裝飾身體,因為具足色只是名;如來不應允見到各種相(相),因為諸相具足只是名。這裡說要離開色和相(即遠離一切畫像和一切雕像)。

第二十一品

非說
說法無法 是名說法
彼非眾生 是名眾生
詮釋:說法者無法可說,那是托說法的名;他不是眾生,只是借眾生之名罷了。這裡講非說,說法者不是正真的說法,只是借說法和眾生之名另有企圖。

第二十二品

無法可得分
三藐菩提 為無所得
無有少法 是名菩提
詮釋:我在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梵語,意為無上正等正覺,即最高的智慧覺悟)那裡沒得到什麼,乃至一點點法都沒得到,只是一個名罷了。這裡講,本來無法可得(註:只有一心)。

第二十三品

凈心行善
是法平等 修諸善法
所言善法 即非善法
詮釋:是法都是平等的,沒有高下;以無我無人無眾生無壽者相,修一切善法,即得最高覺悟;如果他說自己的是善法,即不是善法,只是借善法之名。這裡講的是清凈內心,心存善意,一心讓自己的方法技術更好。

第二十四品

福智
七寶布施 受持偈語
於前福德 百不及一
詮釋:用七寶布施和受持講說四句偈語相比,福德百不及其一,布施萬千億不及受持四句偈語一句的福德多,這裡講福智無比的是受持四句偈語。

第二十五品

化無
不度眾生 無我如來
無眾生相 無壽者相
詮釋:如來不度眾生,也沒有我如來;眾生沒有如來的相,沒有人相、眾生相、以及壽終者的相,便是自己度自己。這裡講的是如來化無時不要為如來造像,也不要為別人眾生造像,不要為壽終者造像。

第二十六品

法身
以色見我 以聲求我
人行邪道 不見如來
詮釋:不要以造拜如來的色相見我,不要以念經求如來,這是人行的邪道,是見不到如來的。這裡說的是如來的法身不是各種造相。

第二十七品

無斷
汝若作念 諸法斷滅
莫作是念 不說斷相
詮釋:你不要念我如來,不要念阿彌陀佛,一念所有的法就斷滅了;不要做的是嘴裡老叨念我如來,嘴中不說我便是斷了相。這裡講的是要法不斷不滅就不要嘴裡不停的念阿彌陀佛。

第二十八品

不受
恆沙七寶 知法無我
勝前福德 不受功德
詮釋:知道一切法無我(不為己利)其功德勝過布施所有的恆沙和七寶,不要貪著,不接受功德。這裡講的是不要貪受功德,一切不自私自利。

第二十九品

威儀
人言如來 若來若去
若坐若卧 此名如來
詮釋:有人說如來似來似去,似坐似卧,這是邪惡的說法,只是借如來的名另有所圖罷了。這是講的是如果談論如來的威儀一定是另有所圖罷了。

第三十品

一合
一合相者 即不可說
凡夫之人 貪著其事
詮釋:有人說世界是眾多微塵組合的相,實不可以這樣說;凡俗的人是為了貪圖某事來借微塵眾、一合相的名。這裡講的是凡俗的人借一合相的名來欺詐而已。

第三十一品

知見
不生法相 所言法相
即非法相 是名法相
詮釋:說我見、人見、眾生見、壽者見,即不是我見、人見、眾生見、壽者見,是借我見、人見、眾生見、壽者見的名罷了;不要產生法相,沒有法相,人所說的法相不是法相,是借法相的名來達到不可告人的目的。這裡講的是要知道法相的背後目的。

第三十二品

應化
一切有為法
如夢幻泡影
如露亦如電
應作如是觀
詮釋:這就是金剛經的四句偈語。一切有為的法(直指傳念經書、造拜畫像、造拜雕像、燒香拜佛等布施之為),如同夢幻和泡影,如同露珠和閃電很快就消逝,應該保持這樣的正確觀念。
有為法是指違背自然規律、為達到某種不良目的的一切方法,所以要無為。

六祖偈


行由第一

【自覺】
即見自性,直了成佛;
惟求作佛,不求余物。
詮釋:世間萬物皆有本性,認識到自己的本性、本心就直接成佛,只要追求自己的本性,不追求任何外物(包括念經、造拜神佛之像等祈福行為)。自覺的人,只做內求,其智慧由心生,不離本性(指自明心是所愛)。
【開悟】
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台;
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
詮釋:本來就沒有菩提樹(菩提即是覺悟),明鏡也不是台,凡塵所拜本來是空無一物,何必去招惹外物的塵埃呢?開悟的人,識得人心,法歸真元,虛空自覺,逍遙自在。何必去念經、造經呢?何必去造像、拜像?何必去愚人弄人而粘得一身塵埃呢?
【自性】
何期自性本自清凈!
何期自性本不生滅!
何期自性本自具足!
何期自性本無動搖!
何期自性能生萬法!
詮釋:自性的人本是自我清凈(指專一務本),自性的人專一務本而不擾外物,自性的專一務本而知足常樂,自性的人專一務本而不動搖自己的志向,自性的人能以一應萬(一通則百通)。自性的人,應無所住而生其心,一切萬法不離自性!即不求於佛經、不求於佛像等一切外物,智慧由心而生。
【丈夫】
不識本心,學法無益;
識自本心,見自本性。
(即名丈夫、天人師、佛)
詮釋:如果不認識自己的本心所愛,學習任何法都沒有益處;能夠認識到自己內心的志向,就見到本性,成了丈夫,成了天人師,成了佛。大丈夫,心又名佛即是天人師,即是丈夫,這裡教導人有一顆丈夫之心,立志行一。
【用心】
菩提自性,本來清凈;
但用此心,直了成佛。
詮釋:有菩提之心人的能夠自性,一心實現自己心中的夢想,這樣自然就清凈了;只要用心去實現自己的夢想,一直向前就成了佛。用心的人,一心一意去實現自己的夢想,能夠用心聽、用心說、用心看、用心學、用心思考、堅持用心做好一件事,就有了菩提之心。
【受衣】
有情來下種,因地果還生;
無情既無種,無性亦無生。
詮釋:有了目標誌向和熱愛就去努力實現,付出了是否能收穫還要看是符合實際;沒有目標誌向和熱愛就如同種地沒有種子,沒有真愛就沒有生長力。傳衣說,慧能的種種在歷史之中,當環境適宜的時候這個果還會生出來,大丈夫不傳讀經書,不造拜雕像,只求立志行果。
受衣是指弘忍見慧能明心見性把衣(袈裟)傳給慧能,弘忍說達摩剛來中土,人們不相信他,於是用衣作為信物;法是心傳,都要自悟,自古佛門惟傳本心。然後告訴慧能不要再傳衣。附原文,五祖說:“昔達摩大師,初來此土,人未之信,故傳此衣,以為信體,代代相承。法則以心傳心,皆令自悟自解。自古佛佛惟傳本體,師師密付本心。衣為爭端,止汝勿傳……。”
月牙山人詩讚曰:“法自心傳自悟解,惟傳本體密一心;自性丈夫拋余物,傳衣還尋自覺人。”

般若第二

【頓教】
說通及心通 如日處虛空
唯傳見性法 出世破邪宗
法即無頓漸 迷悟有遲疾
只此見性門 愚人不可悉
說即雖萬般 合理還歸一
煩惱闇宅中 常鬚生慧日
邪來煩惱至 正來煩惱除
邪正俱不用 清凈至無餘
菩提本自性 起心即是妄
凈心在妄中 但正無三障
世人若修道 一切盡不妨
常自見己過 與道即相當
色類自有道 各不相妨惱
離道別覓道 終身不見道
波波度一生 到頭還自懊
欲得見真道 行正即是道
目若無道心 闇行不見道
若真修道人 不見世間過
若見他人非 自非卻是左
他非我不非 我非自有過
但自卻非心 打除煩惱破
憎愛不關心 長伸兩腳卧
欲擬化他人 自須有方便
勿令破有疑 即是自性現
佛法在世間 不離世間覺
離世覓菩提 恰如求兔角
正見名出世 邪見是世間
邪正盡打卻 菩提性宛然
此頌是頓教 亦名大法船
迷聞經累劫 悟則剎那間
詮釋:
如果說通明頓教即是心能通,
如同太陽照射在天空之中啊;
只傳播見本性的法門,
見性之法一出世就破除了邪惡的宗教;
見性之法沒有漸漸領悟的,
解開迷茫而開悟只有快慢之分;
要開悟只有見性的門,
愚鈍的人是不可以悉曉的;
說見性雖然有許多種方法,
最合理的只歸於一心;
在黑暗的房中很煩惱,
需要的是用心思考的那一天;
有了偏離本的想法煩惱就來了,
專一務本就清除了煩惱;
菩提本就是自我見性,
起了不關本的它心就是妄念;
清凈本心不妄想,
身心正而務本就沒有報障、業障、煩惱障;
世人如果修道(道指專一務本),
一切都沒有了妨礙;
常找自己的過錯,
這就符合了道。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本質事物,
各自不互相妨礙打擾;
離開了本質事物就不用尋找道了,這
樣的人一生也看不見道;
隨波逐流的度過一生,
到頭來還是自我懊惱;
想要見到真道,
行的正就是正道;
眼裡沒有一顆專一務本的道心,
如同在黑暗中行走看不見道;
如果是真的懂得修道的人,
看不到世間他人的是非;
如果你看見別人的是非,
自己的過錯卻是見人之是非;
別人有過錯我不去論其是非,
我被人議論是非是我有過錯;
只要自己不去議論人非而不離本心,
就打破消除了煩惱和業障;
內心不要起無端的憎愛,
不如好好休息養精蓄銳;
想要感化他人,
需要尋找方便的時機(他人自覺);
不要使他有反感和疑心,
這是用心自性的體現;
佛法(心法)就在世間,
不離世間人的自覺;
離開世間人的自覺尋找覺悟,
恰如同尋求兔子的角;
能見性自覺叫做出世超俗,
不能見性自覺是世間的俗人;
區分邪惡的宗教遵從自性自覺,
覺悟的性就清晰可見;
這是人們頌揚的頓教,
名字也叫大法船;
迷茫的聽會經歷許多劫難,
開悟就在剎那之間。

疑問第三

【修行】
心平何勞持戒 行直何用修禪
恩則孝養父母 義則上下相憐
讓則尊卑和睦 忍則眾惡無喧
若能鑽木出火 淤泥定生紅蓮
苦口的是良藥 逆耳必是忠言
改過必生智慧 護短心內非賢
日用常行饒益 成道非由施錢
菩提只向心覓 何勞向外求玄
聽說依此修行 西方只在目前
詮釋:
心平氣和何必去持戒,
行的端正、正直何必修禪?
報恩需要贍養孝順父母,
行義則是對兄弟姐妹的幫助;
謙讓則是對上下尊卑老幼和睦,
忍耐則是不當眾宣洩眾惡、不喧賓奪主;
能鑽木取火,
必能出淤泥而不染、開出紅蓮;
苦口的勸導必是良藥,
逆耳的話必是忠言;
在改過中產生智慧,
有護短之心的人不是聖賢;
平時在生活日用上幫助別人,
成仙得道不是由於施捨金錢;
覺悟只向自己的心尋覓,
何必勞神向外面求玄迷不可靠的東西;
聽我說的按照我的這些方法修行,
西方的美好世界就在你的眼前。
(此善知識,真修行。)

定慧第四

【定慧】
定慧為本,定慧一體;
定是慧體,慧是定用;
心中不善,空有定慧;
內外一如,定慧即等。
詮釋:
定是找到志向不再改變,
慧是糾正自己的錯誤方向,
通過定慧確定自己的本,
定慧是一體的;
定(志向不變)是智慧的體,
慧(糾正錯誤)是定的用;
心中是惡的人,
空有大志、空有定慧;
只有內外言行一致的行為,
定慧才能順利實現。
【一行三昧】
直心是道場,直心是凈土,
莫心行諂曲,執一行三昧。
詮釋:
直心真誠、一心務本才是道場,
直心真誠、一心務本才是快樂凈土;
心中不要起諂媚的念頭,
專一務本就是三昧(三昧指專於一境)。
【無差別】
迷人漸修,悟人頓契;
自識本心,自見本性。
詮釋:
迷幻的人是漸漸修道的
自悟自解的人是頓悟立即履行的;
自己認識自己的本心本願,
自己見到自己所愛、所善長。
【無相無念】
念念不斷,名為系縛。
念念不住,即無縛也。
外離一切,名為無相。
能離於相,法體清凈。
無相為體,無念為宗。
見聞覺知。不染萬境。
詮釋:
不停頓的去念經,
這叫做落入束縛;
停下念經去做事,
這叫做沒有了經得的束縛;
原來外界一切虛相(本來虛擬的造像圖畫),
這叫做無相(相:諸如一切不實際的造像);
能夠認清相併脫離相,
法體才能夠清凈;
不崇拜木偶泥像為本體,
不去無休止的念經為宗;
聽見我說的立即自覺明了,
不沾染一切虛幻境地。

坐禪第五

【無著】
元不著心,亦不著凈。
心元是妄,知心如幻。
人性本凈,性自清凈。
障自本性。自性不動。
詮釋:
本就是不著心(心無所念、無所思),
也是不著凈(心無想,無所沾);
心本來是妄(心無所妄),
知道心就是幻覺(心無所幻);
人性本來是清凈的,
其性自凈;
障礙都來自本性不能自凈,
自性即是無所動。
【真定】
心念不起,自性不動。
著相即亂,離相不亂。
外禪內定,是為禪定。
自凈自定,本性清凈。
詮釋:
心念不起名為坐,
自性不動名為禪;
外若著相內心即亂,
離相為禪、不亂為定;
外離相即禪,
內不亂即定;
我本元自性清凈,
自見本性清凈。

懺悔第六

【奉行】
迷人修福不修道 只言修福便是道
布施供養福無邊 心中三惡元來造
擬將修福欲滅罪 後世得福罪還在
但向心中除罪緣 名自性中真懺悔
忽悟大乘真懺悔 除邪行正即無罪
學道常於自性觀 即與諸佛同一類
吾祖惟傳此頓法 普願見性同一體
若欲當來覓法身 離諸法相心中洗
努力自見莫悠悠 后念忽絕一世休
若悟大乘得見性 虔恭合掌至心求
詮釋:
痴迷的人修福不修道,
只說修福就是修道;
只說布施供養有享受不盡的福,
他們心中的三惡罪是本來有的;
如果用布施供養來滅除自身所造的罪,
後世即是能得到福罪還是在;
只要斬除心中的罪惡想法,
在自我真心的追求中懺悔;
忽然悟解大乘真正地懺悔,
斬除邪惡的行為就沒有了罪;
學習道法通常觀自性,
諸道與諸佛都是同樣;
我們的祖傳只有這個頓悟的方法,
願天下見性都是一體;
如果看到的是法身法像,
要離開各種法相在心中清除它們;
努力自悟自己的本性不要遲疑,
堅持實現自己的本願一切都解決了;
如果頓悟大乘找到了自己的志向,
就虔誠恭敬的用心去追求。

機緣第七

【定心】
即心名慧,即佛乃定;
定慧等持,意中清凈;
悟此法門,由汝習性;
用本無生,雙修是正。
詮釋:
心的名又叫做慧(慧由心生),
佛即是心,其心不變(一心);
堅持自己的目標方向不斷修正錯誤,
勿有其他的意念保持清凈;
悟得這個方法,
養成一個良好的習慣;
只是無念是不可的,
需要無念無相雙修一心務本。
(無念指不為經所轉,無相指不為相所迷。)
【空誦】
禮本折慢幢 頭奚不至地
有我罪即生 亡功禮無比
汝今名法達 勤誦未休歇
空誦但循聲 明心號菩薩
汝今有緣故 吾今為汝說
但信佛無言 蓮華從口發
詮釋:
禮(鞠躬)本是用來折服驕傲的身軀,
你為什麼不頭頂到地呢?
傲慢不謙恭(有我)罪就產生了,
忘掉自己的功勞是最好的禮;
你現在的名字叫法達,
時時刻刻誦經而沒有休息;
循環往複的空誦經文,
明心的名號叫菩薩;
你今天這樣有緣故,
我今天為你說端詳;
只要相信有心人(佛)是不說話的(不亂講話),
口中說出的都是讚美稱頌的蓮花。
【經轉】
心迷法華轉 心悟轉法華
誦經久不明 與義作仇家
無念念即正 有念念成邪
有無俱不計 長御白牛車
詮釋:
心迷的人是被法華經所轉,
心開悟的人轉動法華經;
誦經時間久了就變得不明智,
不明智到了不仁義了;
無念你的心念就正了,
有念您的心念就成了邪惡;
有念無念都不需要計較,
一心務實不斷前行才是關鍵。
【念經僧】
經誦三千部 曹溪一句亡
未明出世旨 寧歇累生狂
羊鹿牛權設 初中后善揚
誰知火宅內 元是法中王
詮釋:
你誦經三千部,
曹溪禪宗誦一句便不是曹溪了;
你沒有明白出世開悟的旨意,
休息下來不要沒有目的的勞累發狂;
羊鹿牛三權中白牛(務實)才是根本,
三乘之法中大乘(頓悟)才是善的宣揚;
誰知道三界的火爐之中,
本元(一心)才是法中之王。
【三身】
自性具三身 發明成四智
不離見聞緣 超然登佛地
吾今為汝說 諦信永無迷
莫學馳求者 終日說菩提
詮釋:
自性本來有法身(真心、本心、覺悟心)、報身、化身,
自性如同蠟燭燃燒發出了光就成了四智;
不離即今見聞之緣,
即就超然登佛地了;
我今天和你講解,
相信真諦就永遠不迷茫了;
不要學那些漸漸吾道的人,
一天到晚談論菩提而不知道覺悟。
【四智】
大圓鏡智性清凈 平等性智心無病
妙觀察智見非功 成所作智同圓鏡
五八六七果因轉 但用名言無實性
若於轉處不留情 繁興永處那伽定
詮釋:
大圓鏡智是指真心者自清凈,
平等性智是指謙恭則心無病;
妙觀察智是指細心觀察,
成所作智是指不變初衷保持真心;
五八六七果因轉(眼耳鼻捨身五識為成所作智,意識六識為妙觀察智,意志七識為平等性智,一心八識為大圓鏡智。)
四智果因只是給他們起了名稱沒有實用性;
如果在自悟中勇於改過,
繁榮興盛是因為永遠不失定力(持之以恆)。
【性智】(智通偈)
三身元我體 四智本心明
身智融無礙 應物任隨形
起修皆妄動 守住匪真精
妙旨因師曉 終亡染污名
詮釋:
三身本來是我的體,
四智本來是心明;
本心能明就不會有障礙,
應物要根據物的形狀選擇不同的方法;
修三身四智都是妄想,
固執三身四智不是真知識;
妙就在於因為老師指導才知曉,
我到死也不污染老師的名。
【虛空】
不見一法存無見 大似浮雲遮日面
不知一法守空知 還如太虛生閃電
此之知見瞥然興 錯認何曾解方便
汝當一念自知非 自己靈光常顯現
詮釋:
不見一心之法即是什麼也看不見,
就如同萬里浮雲遮住了太陽的臉;
不知道一心之法如同守著空洞的知識,
還如虛緲的空中一道閃電瞬間就消失;
一心的真知灼見馬上就興盛起來,
錯認一心就不能解開萬法歸一;
你當一心一念自己找自己的過錯,
自己的靈光就會經常顯現出來。
【著相】常智偈
無端起知見 著相求菩提
情存一念悟 寧越昔時迷
自性覺源體 隨照枉遷流
不入祖師室 茫然趣兩頭
詮釋:
毫無緣故的產生自己的想法,
著於外相就求自覺自悟;
情存一念一意我要解悟,
怎麼能超越過去的迷惑呢?
自性自覺源於本體,
觀照本體白白讓時光遷移和流逝;
如果不進到祖師的門室就不知道一心,
自身茫然,興趣還在有無、空與不空的二相兩頭。
【形名】
無上大涅槃 圓明常寂照
凡愚謂之死 外道執為斷
諸求二乘人 目以為無作
盡屬情所計 六十二見本
妄立虛假名 何為真實義
惟有過量人 通達無取捨
以知五蘊法 及以蘊中我
外現眾色象 一一音聲相
平等如夢幻 不起凡聖見
不作涅槃解 二邊三際斷
常應諸根用 而不起用想
分別一切法 不起分別想
劫火燒海底 風鼓山相擊
真常寂滅樂 涅槃相如是
吾今強言說 令汝舍邪見
汝勿隨言解 許汝知少分
詮釋:
超脫生死的最高境界叫大涅槃,
思想如一輪圓月照在寂空中又稱為圓寂;
平常的百姓把涅槃稱為死,
外道稱為折斷;
再看二乘法的人,
視以為無作解脫;
無作屬於情識放不下生死,
以上都是敦教以外的六十二種邪說;
只是妄立虛假名目,
何曾具有真實的意義呢?
唯有超越常人的人,
通達本心不取不舍;
知道運用五蘊中的色、受、想、行、識,
以及五蘊中的假我;
假我只是外現種種色像,
假我只是各種不同的音聲;
一切平等是真我,假我如同夢幻,
沒有凡人和聖人之分;
也不必對涅槃進行理解,
斷絕兩邊內外中間的論斷(二、三相之說);
經常把六根(眼、耳、鼻、舌、身、意)來用,
不要去想妄想六根的念頭;
分別應用一切方法,
但不要去妄想這些方法(如五蘊、六根);
人說劫難的大火燒乾海底,
說災風鼓動大山相擊;
是真常寂滅的法樂,
是大般涅槃實相;
今在此一定要我說,
你要捨棄這些邪惡的見聞;
你不要去隨言辯解,
定能領悟知少握多的方法(一心之法)。
【明心】
惠能沒伎倆 不斷百思想
對境心數起 菩提作么長
詮釋:
慧能沒有欺騙人的能力,
只是不斷的用心思索;
面對現在的邪惡宗教情景心一反覆疑問,
沒有樹的菩提為什麼那麼長?
(慧能這種覺悟,這種憂國憂民之心,千百年來有幾人能知心於他呢?慧能頓悟道:心又名佛,覺悟又名菩提,明心號菩薩,一心又名非心心,其號金剛。故慧能旨在明心覺悟,旨在一心務本。)

頓漸第八

【拘身】
生來坐不卧 死去卧不坐
一具臭骨頭 何為立功課
詮釋:
生來只坐不卧(長坐拘身),
死後只卧不坐;
只是一具臭骨頭,
什麼是做功課(務本做實事)?
【戒定】
心地無非自性戒 心地無痴自性慧
心地無亂自性定 不增不減自金剛
詮釋:
內心沒有其他無關的想法是自性的要求,
內心沒有痴心妄想及時改錯是自性智慧;
內心不亂,堅持務本稱為自性定,
不增不減自己的本願自己就無比剛堅。(一心號金剛)
【一法】
五蘊幻身,幻何究竟?
回趣真如,法還不凈。
詮釋:
五蘊(色、受、想、行、識)是虛幻之身,
究竟虛幻在什麼地方呢?
回味真如一心之法,
五蘊之法還不夠純凈。
【真常】行昌偈
因守無常心 佛說有常性
不知方便者 猶春池拾礫
我今不施功 佛性而現前
非師相授與 我亦無所得
詮釋:
因為守著一顆變換無常的心(見異思遷),
而佛說有真常不能改變初願;
不知道那些說萬千法門(方便之門)的人,
好比在一池春水中拾取瓦礫;
如果我今天不努力做事,
自性自覺怎麼會出現在眼前呢?
如果不是老師相授與我(一心),
我也是什麼也得不到。

宣詔第九

【邪道】
道由心悟,豈在其坐?
若坐若卧,是行邪道。
詮釋:
真正的道是由心頓悟所得,
怎麼會在坐禪之中呢?
如果即像坐又像卧,
那就是走的邪道。
【清凈】
煩惱菩提,無二無別;
清凈心體,湛然常寂。
詮釋:
煩惱與菩提(這個菩提是指祈福行為)
二者沒有兩樣也沒有差別;
清凈你的內心本體(只留自性本願),
保持內心明澈見底(惟有一心)。
【不二】薛簡偈
妙用恆沙,簡蒙指教;
豁然大悟,不二之法。
詮釋:
妙在於如恆沙一般真心做功,
薛簡承蒙老師指教;
我豁然大徹大悟,
原來是一心不二之法。

咐囑第十

【真假動靜】
一切無有真 不以見於真
若見於真者 是見盡非真
若能自有真 離假即心真
自心不離假 無真何處真
有情即解動 無情即不動
若修不動行 同無情不動
若覓真不動 動上有不動
不動是不動 無情無佛種
能善分別相 第一義不動
但作如此見 即是真如用
報諸學道人 努力須用意
莫於大乘門 卻執生死智
若言下相應 即共論佛義
若實不相應 合掌令歡喜
此宗本無諍 諍即失道意
執逆諍法門 自性入生死
詮釋:
你見到的一切都沒有真的(指現在的宗教現象),
你不要以看到的為真;
如果在見到之中你認為是真的話,
你所見到的也都不是真的;
假設在你自性里你知道它是真的,
離開世間上一切的假形假相就是心真;
如果你自心不離開假相,
那麼就沒有真的,什麼地方會有真的呢?
有情能夠了解什麼是動與不動,
無情自然是不能動;
如果修這個木石不動,
就如同無情物不動一樣;
如果你要找到真正如如不動的本性,
在有情的動上有真正不動的本性(真正專一務實的人);
不動的無情物是不動的(木石之物,雖然有人給它添加了眼睛還是無情物。),
無情的物是沒有心的(特指佛像);
能夠善於區分什麼是相,
首先相是不動的;
只要能作好相的區別(一個是不動的木石之相,一個是總在變換的動相。),
即是真如大用的修道人;
告訴所有學道的人,
努力學道需要用心意;
不要在大乘門庭里,
還在執著生死和智慧(只要一心足矣);
如果說下法是著相,
即是共同辯論佛的大義(萬千佛經);
如果是能夠不著相,
各位合掌都歡喜;
我們的宗派是沒有爭論的,
如果爭論立即失去了道的意義;
保持不爭的法門,
只要自性(一心務實),生與死都有了意義。
【衣不再傳】達摩偈
吾本來茲土 傳法救迷情
一花開五葉 結果自然成
詮釋:
我本來自龜茲(據說是現在新疆庫車),
傳播大乘法救助邪道宗教迷情(著念、著相);
一花(心傳)傳了五個門派,
等到結果自然成熟(惟傳一心)。
【妙果】
心地含諸種 普雨悉皆萌
頓悟華情已 菩提果自成
詮釋:
每個人的心中都有自己的種子(本願),
天上普降甘雨每個種子都萌發了,
只是突然之間頓悟而已,
覺悟一心,自己就成就了自己。
【自性真佛】
真如自性是真佛 邪見三毒是魔王
邪迷之時魔在舍 正見之時佛在堂
性中邪見三毒生 即是魔王來住舍
正見自除三毒心 魔變成佛真無假
法身報身及化身 三身本來是一身
若向性中能自見 即是成佛菩提因
本從化身生凈性 凈性常在化身中
性使化身行正道 當來圓滿真無窮
淫性本是凈性因 除淫即是凈性身
性中各自離五欲 見性剎那即是真
今生若遇頓教門 忽悟自性見世尊
若欲修行覓作佛 不知何處擬求真
若能心中自見真 有真即是成佛因
不見自性外覓佛 起心總是大痴人
頓教法門今已留 救度世人須自修
報汝當來學道者 不作此見大悠悠
詮釋:
不因外境而變的真如自性是真心,
邪惡的貪嗔痴三毒是心魔;
邪迷產生的時候魔在心裡,
自性不亂的時候心還在心裡;
性體邪迷產生貪嗔痴,
即是心魔住在你的心中;
自性不亂自己消除了貪嗔痴的心,
心魔變成了佛(本心)是真不是假;
三身是法身、報身、化身,
三身本來是一體的身;
如果向本性中尋能自己見到,
是你自性覺悟的根本原因;
現實中的你(化身)能夠務本即產生清凈的性,
凈性常在現實之中;
自性使現實中的你行走正道,
這樣你必然得到圓滿成功且前景光明;
淫亂本是性不清凈的原因,
消除淫亂就是清凈自性的身;
自性之中五欲(財、色、名、食、睡)各自離去,
見性的一剎那間就是真如;
今生如果有幸遇到了敦教,
忽然頓悟自性等同見到了世尊如來;
如果想在修行中見到世尊,
不知道你在何處才能找到真;
如果能心中自性自然見到真,
心中的自性之真才是達到圓滿的原因;
不見自性之外找到佛(圓滿),
妄思妄想(不本分的人)是大痴的人;
頓教的法門如今已經留在這裡,
救世度人需要自己修;
告訴你們來學道的人,
不作這樣的見解是荒謬的大忽悠。
【咐囑】
兀兀不修善 騰騰不造惡
寂寂斷見聞 蕩蕩心無著
詮釋:
只要用心勤勤懇懇的做事,不去做所謂的布施修善(指布施放生、印經建寺廟、念經供養塑像等啟福行為。),
擁有旺盛的精力不去做惡事;
保持寂靜的心(一心)斷絕所見所聞,
坦坦蕩蕩的生活,心不要有其他的著落。
結語:慧能再三囑託,不立文字,不會吾意,恐諸君心迷。吾作詩一首以表真意:

緣起偈

諸法從緣起,如來說是因。
彼法因緣盡,是大沙門說。

無常偈

諸行無常,是生滅法。
生滅滅已,寂滅為樂。

七佛通戒偈

諸惡莫作,諸善奉行。
自凈其意,是諸佛教。
香偈
戒香定香解脫香,光明雲台遍法界。
供養十方無量佛,見聞普熏證寂滅。

三力偈

以我功德力,如來加持力,
及與法界力,周遍眾生界。
三諦偈
眾因緣生法,我說即是空,
亦為是假名,亦是中道義。
涅槃經
本有今無,本無今有。
三世有法,無有是處。

迴向偈

願以此功德,莊嚴佛凈土。
上報四重恩,下濟三途苦。
若有見聞者,悉發菩提心。
消除宿業障,同登無上覺。
布施偈
能施所施及施物,於三世中無所得。
我今安住最勝心,供養一切十方佛。

誕生偈

天上天下,唯我獨尊。
今茲而往,生分已盡。
黃昏偈
此日已過,命即衰減。
如水少魚,斯有何樂?
初夜偈
白眾等聽說,初夜無常偈;
煩惱深無底,生死海無邊;
度苦船未立,云何樂睡眠?
勇猛能精進,攝心常在禪。
四第一偈
無病第一利,知足第一富,
善友第一親,涅槃第一樂。
施捨得道偈
雖得積珍寶,嵩高至於天。
如是滿世間,不如見道跡。
不善像如善,愛而似無愛。
以苦為樂像,狂夫之聽厭。
菩薩行偈
常當攝身行,而不殺盜淫,
不兩舌惡口,不妄言綺語,
心不貪邪欲,無恚不毒想,
舍離諸邪見,是為菩薩行。
慈悲心偈
常行於慈心,去除怨恨想;
大悲感眾生,悲惜化淚雨。
修行大喜心,同已所得法;
擁護以道意,乃應菩薩行。
目連說方便偈
當速求方便,於此佛法眾,
當除生死患,如象食竹葉,
若於此佛法,修諸無欲業,
已除諸塵勞,亦盡若源本。
法身舍利偈
諸法因緣生,緣謝法還滅。
吾師大沙門,常作如是說。
佛祖開示婆羅門偈
所行非常,謂法興衰;
夫生輒死,此滅為樂。
藥師佛談粥偈
持戒清凈人所奉,恭敬隨時以施粥。
十利饒益於行者,色力壽樂辭清辯。
宿食風除饑渴消,是名為葯佛所說。
妙色王求法偈
由愛故生憂,由愛故生怖;
若離於愛者,無憂亦無怖。
善宿王感化魔王偈
作福不作惡,皆由宿行法,
終不畏死經,如船截流渡。
世親止欲偈
趣求諸欲人,常起於希望。
諸欲若不遂,惱壞如箭中。
莫貪淫慾偈
勇者入定觀,身心所與塵,
見已生穢惡,如彼彩畫瓶。
水中撈月偈
此諸痴獼猴,為彼愚導師。
悉墮於井中,救月而溺死!
神秀悟禪偈
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台。
時時勤拂拭,莫使惹塵埃。
惠能悟禪偈
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台。
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
惠能論禪不在坐偈
生來坐不卧,死去卧不坐,
一具臭骨頭,何為立功課?
庭前柏樹子偈
出入雲閑滿太虛,元來真相一塵無。
重重請問西來意,唯指庭前一柏樹。
釋迦牟尼說倒惑偈
未香以塗身,並熏衣纓絡。
倒惑心亦爾,謂從已身出。
如彼醜陋婢,見影謂已有。
龐蘊舉家修行偈
世人多重金,我愛剎那靜。
金多亂人心,靜見真如性。
王安石論戲場偈
諸優戲場中,一貴復一賤。
心知本相同,所以無欣怨。
蘇軾地獄變相偈
我聞吳道子,初作豐都變;
都人懼罪業,兩月罷屠宰。
此畫實無相,筆墨假和成;
譬如說食飽,何處生怖汗?
乃知法界性,一切唯心造;
若人了此言,地獄自破碎。
蘇轍呈順禪師偈
中年悟道覺前非,邂逅相逢老順師。
搐鼻經參真面目,掉頭不受別鉗錐。
枯藤破衲師何事,白酒青鹽我是誰。
慚愧東軒殘月上,一杯甘露滑如飴。
黃庭堅自贊偈
似僧有發,似俗無塵,
作夢中夢,見身外身。
宋濂贊永明延壽偈
我與導師有宿因,般若光中無去來。
今觀遺像重作禮,忽悟三世了如幻。
靈山一會猶儼然,願證如如大圓智。
張拙隨順世緣偈
光明寂照遍河沙,凡聖含靈共我家。
一念不生全體現,六根才動被雲遮。
愛欲纏綿偈
如火蓋乾薪,增長火熾然;
如是受樂者,愛火轉增長。
薪火雖熾然,人皆能捨棄;
愛火燒世間,纏綿不可舍。
少林寺往生偈
來時歡喜去時悲,空到世間走一回。
不如不走這一回,也無歡喜也無悲。

六祖

<<壇經>>中說頓悟法門
說通及心通 如日處虛空 唯傳見性法 出世破邪宗
法即無頓漸 迷悟有遲疾只此見性門 愚人不可悉
說即雖萬般 合理還歸一 煩惱暗宅中 常鬚生慧日
邪來煩惱至 正來煩惱除 邪正俱不用 清凈至無餘
菩提本自性 起心即是妄 凈心勿妄中 但正無三障
世人若修道 一切盡不妨 常自見己過 與道即相當
色類自有道 各不相妨惱 離道別覓道 終身不見道
彼波度一生 到頭還自懊 欲得見真道 行正即是道
若真修道人 不見世間過 若見他人非 自非卻是左
他非我不非 我非自有過 但自卻非心 打除煩惱破
憎愛不關心 長伸兩腳卧 欲擬化他人 自須有方便
勿令彼有疑 即是自性現佛法在世間不離世間覺
離世覓菩提 恰如求兔角 正見名出世 邪見名世間
邪正盡打卻菩提性宛然 此頌是頓悟 亦名不法門
迷聞經累劫 悟則剎那間
寧執有如須彌山,莫執空如芥子草。
我本求心心自持,求心不得待心知。
若欲求佛但求心,只這心心心是佛。
佛性不從心外得,心生便是罪生時。
我本求心不求佛,了知三界空無物。

記載


偈語 不是預言的話
新華字典釋意
偈:jì
偈陀:梵語“頌”,即佛經中的唱詞。簡作“偈”。
佛偈:是佛歌頌的詞,這個詞條也誤導了我一下,望改正。即偈頌。宋吳曾《能改齋漫錄·神仙鬼怪》:“叔微未第時,其父夢人以偈語贈之,云:‘藥餌陰功,樓陳間許。殿上呼盧,喝六得五。’”清趙翼《甌北詩話·蘇東坡詩》:“此二首絕似《法華經》、《楞嚴經》偈語,簡浄老橫,可備一則也。”《老殘遊記續集遺稿》第五回:“[ 靚雲 ]問道:‘《金剛經》云:“若人滿三千大千世界七寶以用布施,其福德多不如以四句偈語為他人說,其福勝彼。”請問那四句偈本經到底沒有說破--有人猜是“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