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3條詞條名為廟梁村的結果 展開

廟梁村

北京市延慶縣珍珠泉鄉下轄村

廟梁村地處延慶區東部山區,隸屬延慶區珍珠泉鄉,是“四季花海”溝域的一部分。在鄉政府東側,南臨菜食河,環境優美。南邊山上有仙壺溝景區,修建有登山步道。

地理位置


隸屬延慶區珍珠泉鄉,在鄉政府東側,南臨菜食河,環境優美。南邊山上有仙壺溝景區,修建有登山步道。廟梁村距城區 55公里,地居延慶區珍珠泉鄉以北2.5公里處,南北綿延3公里,

地方特產


杏仁油、紫枝玫瑰

風景名勝


仙壺溝風景區山巒起伏,水面如鏡,登山步道蜿蜒8公里。景區內怪石嶙峋,山洞幽深,百草叢生,野生動物眾多。仙壺水從溝內潺潺流出,四季不息,清澈甘甜。
仙壺溝景區的建設源於一個美麗的傳說。仙水壺實為一巨石,高約兩丈,形似茶壺,清冽山泉自“壺嘴”傾瀉而出,傳為仙女攜寶壺下凡,解天下大旱之災,故得此名。據傳,有年大旱,禾稼枯萎,面臨絕產,村中男女老幼,跪拜觀音廟前四十九天。至農曆六月初六,虔誠感動觀音菩薩,派一仙女攜寶壺下凡,遍灑甘霖,使乾枯稻穀再現豐收景象。此後,仙女將寶壺變成流水之石壺,自為水仙守候。每年農曆六月初六,村民攜老幼到此趕仙水大集,包仙水餃敬仙女。為沾仙氣還送六隻水餃與親人,祈六六之順。俗諺“六月六看谷秀”由此而來。
廟梁村於2016年開始舉辦仙水壺民俗文化節,文化節既傳承了先人對上蒼眷顧百姓疾苦的感恩之情,也表達了廟梁人和諧團結、親如一家的互敬之意,同時廟梁村也希望通過這種方式教育後人,讓他們將這種感恩、和諧、團結的精神一代代傳承下去。
2017年在第二屆仙水壺民俗文化節到來之前,為鞏固仙壺溝景區發展、打造系列“仙水”品牌,完善和匹配仙壺溝傳說,已在景區附近建設以“仙水餃”為主題的簡易餐廳一座,餐廳選址位於景區附近,依山傍水,交通便利,可供平時接待遊客,今後,計劃將餃子館擴建。
仙壺溝風景區
仙壺溝風景區

廟梁村歌


“青山喲,雄呀個壯,楓林環抱小村莊;綠水喲,閃呀個亮,清泉點綴美畫廊……”走進延慶縣珍珠泉鄉廟梁村村委會大院,村民們正在排練“村歌”《廟梁廟梁我的家鄉》。這是延慶縣300多個村莊中第一個創作“村歌”的村子,唱響村歌,歌頌家鄉變化,為這個民俗村又增加了一份吸引力。
“我們的村歌屬於高亢嘹亮型,唱了很讓人振奮歡快,而且把村情、村景、村民都融進去了,很接地氣,對我們的民俗旅遊是一種很好的宣傳方式。”廟梁村村民劉滿堂說。說起這首村歌,村民們都很自豪。“村歌一唱起來,唱到這幾年廟梁村的翻天覆地的變化,我就有了主人翁的感覺,心裡充滿了幹勁。”合唱隊隊員劉金娥說。
《廟梁廟梁我的家鄉》是由延慶縣農廣校和縣文化館的老師合作,經過半年時間創作完成的,5月份交到村裡。為了普及這首村歌,真正起到“唱響”全村的效果,廟梁村專門組建35人的村民合唱隊演唱,並在“美麗延慶杯”第七屆群眾合唱節上表演。與此同時,村裡的文化組織員王樹花擔任指揮,教村民練聲、發音、學唱,確保每一位村民都會唱、愛唱。廟梁村上至60多歲的老人下到八九歲的孩童幾乎人人都能哼唱村歌。
廟梁村地處延慶東部山區,屬於珍珠泉鄉,是“四季花海”溝域的一部分。依託花海,發展溝域經濟,小村也走上了發展民俗旅遊的致富路。
“設計這首村歌有兩大作用。一個是和諧,村民們都組織在一起唱歌,互相溝通,閑話、矛盾少了,關係融洽了。另一個是發展,村民唱起歌來,加強了對村集體的認同感,對搞旅遊建設的目標更加明確了,心勁更在一起了,村子的發展更快了。”廟梁村黨支部書記崔富國說。

紫枝玫瑰


按照往常,入冬后,農村老百姓都有貓冬的習慣。然而卻一反平常,村民們都熱情高漲忙著栽種2萬棵紫枝玫瑰。2014年11月19日,在玫瑰園裡,村民們正按照定位、挖坑、栽苗、澆水、培土的流程認真忙碌著。“我們今天村裡共來了56人,從早上8點就來了,能夠在冬天有活干,還能領工資,大家幹活都挺熱情的,也都希望我們村玫瑰產業能做的越來越好。”廟梁村村民史長鳳高興的說。
為什麼冬季開始栽種玫瑰了?廟梁村黨支部書記崔富國告訴了我們緣由,“紫枝玫瑰在秋後入冬時節栽種后,等到明年一開春,紫枝玫瑰就可以蘇醒,成活率要高很多。”原來,早在之前村民在春天已種過玫瑰,結果不是很理想,村委會專門聯繫鄉里請教了農職院專家傳授種植知識和經驗。之所以選中了紫枝玫瑰而不是其他類型,是因為紫枝玫瑰和當地野生玫瑰具有很多共性,不僅抗凍耐旱,適合生長,而且花期還特別長,能從每年5月份一直持續到9月份。
“村民們在冬季開栽玫瑰花一方面可以獲得一定的勞務費用,從合作社得到部分效益分紅。另一方面也通過發展玫瑰產業更好促進壯大我們村民俗旅遊產業,為村民帶來更多的收入。”廟梁村黨支部書記崔富國介紹說。
據了解,此次栽種的2萬棵玫瑰苗,就是用來給240畝玫瑰園補苗所用的。2014年就賣了1萬多斤玫瑰花蕾,經濟收入不錯。廟梁村自2011年開始種植玫瑰,正打造玫瑰示範村,玫瑰產業發展也逐步成熟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