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2條詞條名為文城鎮的結果 展開
- 海南省文昌市下轄鎮
- 山東省文登市文城鎮
文城鎮
山東省文登市文城鎮
文城鎮屬於山東省文登市(現山東省威海市文登區)政府駐地。1998年8月13日文政發49號文件決定在市建成區撤銷香水庵等31個村委會,以原村為基礎改為31個居委會,仍以文城鎮政府管理為主,業務受城市居民管理委員會指導。全市轄21鎮1區(經濟技術開發區)828個村委會和44個居民委員會。 2001年5月,鎮行政區劃調整。撤銷文城鎮,設立龍山路、天福路、環山路3個街道辦事處。
文城鎮是文登市政府駐地,2001年5月,撤銷文城鎮和雙龍街道辦事處,所屬區域分設為天福路、環山路、龍山路3個街道辦事處。
今日文城
金嶺屯 民國15年,于姓自大水泊來居,北依山嶺,南臨金錢溝。60戶。
段家疃 清末,林姓自西龍格肩擔全部家產來居,稱擔家莊,演作段家莊。1981年改今稱。97戶。
茅埠屯 清康熙時,柳姓自王埠庄來居,村東土丘似帽,稱帽埠屯,演作今名。99戶。
吳家庵 清光緒時,吳姓自北馬來居。18戶。
王家疃 明中期,王姓自李家湯後來建王家庵。1981年更今名。洪家庵屬該村。129戶。
東楊格 明正統時,楊姓由今河北省來建楊格庄。民國初分兩村,稱東西楊格庄。1981年西楊格以南臨寧陽山而易名。寧陽285戶,東楊格111戶。
十里庄 清光緒四年,王姓自西湯後來居。村西河岸樹林多鴉鵲,稱鴉鵲河。1953年以距文城10里易名,1961年自治。25戶。
九里水頭 明末,劉姓來兩河交匯處立村,距文城9里。580戶。
畢家疃 清乾隆時,畢姓自南學來建畢家莊。1981年更今名。81戶。
林家嶺 明末,林姓來建林家莊。1981年改今名。139戶。
沙子 明末,鞠姓自文城來沙丘西北立村。154戶。
管庄 清康熙時,于姓自泊岳家來居,看管田莊。80戶。
謝家莊 明崇禎十年,謝姓自福山來峰山、再遷至此建謝家庵,清時稱今名。72戶。
江家莊 明中期,江姓自江家寨來居。102戶。
七里水頭 明末,叢姓來自北宮來居,北有兩河交匯,南距城7里。291戶。
李家湯后 宋朝,朋姓居此。元末,王姓、李姓來居,稱北湯后。清末,
李姓眾,遂易今名。200戶。
河埠庄 明末,李姓自河格庄來城西北建河格庄,1981年易今名。213戶。
柳林 元朝,于姓來多柳的送駕河畔立村。335戶。
三里河 明末,于姓來文城北3里、小河北岸居住,漸成東、中、西小河3村。民國初統稱小河。1981年易今名。381戶。
梁家溝 明至清,梁、鞠、呂、鄧、王等姓相繼來建梁家溝、鞠家疃、呂家莊、鄧家溝、王家疃5村。建國后,5村連同附近3庵並為梁家溝。270戶。
香水庵 清道光時,叢姓自今環翠區天東北台來香山之陽居住,北有香水泉。150戶。
城北 清乾隆后,時、陳、王、畢等姓來文城東北建24處山庵,稱小北山。1981年易今名。192戶。
藕灣2村 明末,張姓和董姓分別於文城東、西之藕灣畔居住,均稱藕灣。建
國後分別稱東藕灣(85戶),西藕灣(205戶)。
西湯后 清光緒五年,朱姓由文城西關來建朱家莊。建國后,以位馬家湯后之西而易名。98戶。
宅庫 明後期,紀姓自石嶺來居,北為沼澤,西有水窟,稱澤窟,演為宅庫。171戶。
馬家湯后 明中期,馬姓由陝西扶風來七里湯之北建村。109戶。
夼北 清康熙五十五年,叢姓由北宮南街來草夼之北建村。108戶。
七里湯 明初,高姓自海陽徽村來七里湯立村。312戶。
城西 明中期,于姓由今乳山縣孤山來文城西側廂兒於家。1940年後易今名。460戶。
西龍格 明弘治時,劉姓自文城鴨灣街來居,近五龍廟、五龍灣,稱龍格庄。建后稱今名。269戶。
西南庄 清康熙時,劉姓由今文山來文城西南立村。80戶。
西樓 明景泰時,通政使司右通政陳誠於文城西建樓居住。1961年春由西龍格分出自治。360戶。
北宮 金時,著名道人王玉陽於城內北隅建天寶宮,稱北宮。明天順時,叢姓來居。1961年自治。204戶。
生產 明初,劉姓自牟平城來鴨灣畔居住,1944年8月,稱生產里,翌年春易今名。576戶。
河南 明中期,張姓來抱龍河南岸立村。413戶。
河北 1944年,於城內護城河之北設文化里、繁榮里,翌年合併一村。786戶。
文山 原為文城東關。1944年設光明裡、建國里,翌年合併一村,以東臨文山而得名。620戶。
峰西 明朝以前,楊、畢等姓來建楊家疃、春場、畢家林等村,屬坊廂東南隅。1944年划作抗戰里、經建里,翌年合併一村,以居峰山西南而得名。958戶。
峰南 金時,夏姓於峰山南麓建夏家莊。明萬曆時,隨南村改名北涼水灣。民國初,稱今名。245戶。
涼水灣 明萬曆時,叢姓自河格庄來文城之東建東疃。后以村西南之涼水灣名村。又名南涼水灣。370戶。
七里河 明初,崔姓自崔家口來文城東7里、河北岸立村。78戶。
五裡頭2村 明初,王姓自今榮成十王墳、曹姓由雲南青馬嶺來文城東5里居住,分別稱大五裡頭(200戶),小五裡頭(152戶)。
城東埠后 明天啟時,梁姓來土嶺之北居住,稱埠后。1981年更今名。85戶。
梁格3村 明末,鞠姓來建鞠家莊,諧音演作渠格庄。清初,形成趙家疃、何家疃、於家疃。建國後分別稱中渠格(107戶),東渠格(63戶)和西渠格(118戶)。
松坡 清初,劉松坡由文城來居,漸成村落。84戶。
泊子 明中期,陶姓自今乳山縣大陶家來河灣平泊立村。227戶。
湯南 明末,叢姓於七里湯之南立村。214戶。
馬家庵 清乾隆時,馬姓自馬家湯後來豹山之北建庵。67戶。
宋家溝 明末,宋姓由宋村來黃泥溝北居住。296戶。
蘇家河 元朝,蘇姓瀕河建村。建國后石家莊併入。238戶。
城南 明初,于姓來溝夼立村,稱於家溝。萬曆八年,建窯燒磚改建文城
城垣,稱窯夼。1981年易今名。126戶。
五里頂后 明末,董姓來雙頂山北麓、距文城5里立村。71戶。
五里庄 明末,張姓由高村來建瓦屋庄,傍溝渠,亦稱張家溝;清初,劉姓西建劉家莊;清末,于姓南建於家溝。1958年合稱劉家莊。1981年以距文城5里易名。94戶。
磨山2村 清康熙時,王姓來磨山西麓立村,后劉姓於村北立村,分別稱大、小磨山。1941年改稱南磨山(70戶),北磨山(86戶)。
孫家卧龍 明初,孫姓由孫家塋來居,瀕河倚山,地勢低洼隱蔽。22戶。
潘家夼2村 明朝,潘姓在草夼沼澤之北建潘家夼。清康熙時,姜姓於村南建村。遂分別稱南潘家夼(107戶),北潘家夼(125戶)。
十裡頭 明初,于姓由馬山前來文城東10里開店,稱十里店。清中期,稱十里庄。清末稱今名。202戶。
河圈 明初,胡姓立村,三面環河。160戶。
西寨 元朝,閻姓、胡姓來縣城西古營寨遺址立村。236戶。
翟格庄 明初,翟姓自雲南來居。150戶。
麥疃后 明初,遲姓來溫泉墨湯之北立村。泉涸,諧音稱今名。340戶。
八里張家 明初,張姓自雲南來居,距文城8里。212戶。
小嵛嶺 清光緒時,王姓來建王家莊。后以村北小嵛嶺稱村。83戶。
孫家西山 清初,孫姓由孫家埠來通往文城的大路之西、廟山東麓立村。159戶。
帽埠(正文第30頁)明嘉靖時,王姓自文城來帽形土(同上)之陽居住,稱帽陽(同上)。清初易今名。245戶。
歇馬坑2村 明初,隋姓自棲霞蛇窩泊,明末,賀姓由今牟平縣姜格庄,來文城南居住,稱城南。清中期,每年去三里廟行馬會者必於村南石坑歇馬,遂稱東、西歇馬坑,簡稱東坑(96戶),西坑(125戶)。
架子山 清初,畢姓由今榮成柳樹底下來筆架山北麓立村。200戶。
口子后 明初,薛姓來山口隘道之北立村。250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