披肝瀝膽

漢語成語

披肝瀝膽是一個成語,拼音是pī gān lì dǎn,比喻真心相見,傾吐心裡話。也形容非常忠誠。出自唐·黃滔《啟裴侍郎》。

解釋


披:披露;瀝:往下滴。比喻真心相見,傾吐心裡話。也形容非常忠誠。

出處


唐·黃滔《啟裴侍郎》:“沾巾墮睫,瀝膽披肝,不在他門,誓於死節。”

示例


1、唐·劉賁《應賢良方正直言極諫科策》:“或有以系危之機;兆存亡之變者;臣清披肝瀝膽;為陛下別白而重言之。”
2、宋·司馬光《體要疏》:“雖訪問所不及,猶將披肝瀝膽,以效其區區之忠。”
3、明·施耐庵《水滸全傳》第八十三回:臣披肝瀝膽,尚不能補報皇上之恩。今奉詔命,敢不竭力盡忠,死而後已。
4、明 羅貫中《三國演義》第二十六回:羽但懷異心,神人共戮。披肝瀝膽,筆楮難窮。瞻拜有期,伏惟照鑒。
5、明 羅貫中《三國演義》第六十回《張永年反難楊修 龐士元議取西蜀》:某非賣主求榮;今遇明公,不敢不披肝瀝膽。
6、清 石玉昆《三俠五義》第七十八回:丁大爺丁二爺又囑咐白玉堂照應北俠,大家暢談,彼此以義氣相關,真是披肝瀝膽,各明心志。
7、鄒韜奮《經歷 初出茅廬》:我每遇著我所敬愛而知心的人,就喜歡披肝瀝膽地暢談。

用法


作謂語、狀語;指非常忠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