頸椎過伸性損傷

頸椎過伸性損傷

頸椎過伸性損傷是頸椎過度伸展性暴力造成的頸脊髓損傷。多由高速行駛的車輛緊急剎車時,額、面部撞擊到前方阻擋所致,或由於高處墜落頭面著地致傷。患者出現上肢重於下肢的四肢癱瘓、感覺分離、頸部疼痛及活動受限等癥狀。主要治療方法為手術治療和非手術治療。患者出現上肢重於下肢的四肢癱、感覺分離、頸部疼痛、活動受限等癥狀,會嚴重影響生活和工作,甚至危及生命。及時、規範治療,預后通常比較良好。脊髓受損癥狀越輕,恢復越快越全面。

就診科室


● 骨科

病因


● 高速行駛的車輛急剎車時,額面部撞擊到前方阻擋,使頭頸向後過度仰伸而致傷。
● 高處墜落,頭面著地,也可引起過伸性損傷。
● 上述暴力視其著力點不同,除可造成頸椎后脫位、Hangman骨折、下頸椎椎弓根骨折、齒突骨折伴寰樞關節后脫位等各種損傷外,其最嚴重的後果是對脊髓的損害。
● 在過伸情況下,如該傷者頸椎椎管較狹窄,則易使脊髓嵌夾於突然前凸、內陷的黃韌帶與前方的骨性管壁之中。尤其是在椎管前方有髓核后突或骨刺形成的前提下,這種對沖性壓力最易集中到脊髓中央管處,以致引起該處周圍的充血、水腫或出血。

癥狀


● 頸部癥狀:除頸後部疼痛外,因前縱韌帶的受累,亦同時伴有頸前部的疼痛。頸部活動明顯受限,尤以仰伸活動為重。
● 脊髓受損癥狀:因病理改變位於中央管周圍,因此錐體束深部最先受累。臨床上表現為上肢癱瘓癥狀重於下肢,手部功能障礙重於肩肘部。感覺功能受累主要表現為痛溫覺消失,而位置覺及深感覺存在,此種現象稱為感覺分離。嚴重者可伴有大便失禁及小便瀦留等。

檢查


● 診斷頸椎過伸性損傷,主要依據體格檢查及影像學檢查。
● 體格檢查
● ● 檢查的目的是了解癥狀和體征,可初步判斷病情。
● 影像學檢查
● ● 主要是為了觀察椎體、椎間盤損傷情況及脊髓受累程度,可明確診斷。

診斷


● 醫生診斷頸椎過伸性損傷,主要依據病史、典型癥狀、體格檢查和影像學檢查。
● 有來自頜面方向暴力的外傷史。如患者對事故當時情況記不清,可根據患者頜面部有無表皮及皮下損傷判定。
● 出現上肢重於下肢的四肢癱、感覺分離、頸部疼痛、活動受限等癥狀。
● 查體示上肢感覺障礙及運動障礙重於下肢,手部功能障礙重於肩肘部。痛溫覺消失,而位置覺及深感覺存在。頸部活動明顯受限,尤以仰伸活動為重。頸部周圍多伴有明顯的壓痛。
● 典型病例在X線片上主要顯示為椎前陰影增寬、椎間隙增寬、椎管矢狀徑狹窄,約半數病例可伴有椎體后緣骨刺形成。
● CT對骨骼損傷意義較大,對髓核脫出的判斷亦有一定的作用,注意有無罕見的椎板骨折征。
● MRI檢查對椎間盤突出、軟組織損傷及脊髓受累程度的判斷意義較大。

鑒別診斷


● 頸椎過伸性損傷需與脊髓前中央動脈症候群、脊髓空洞症、急性椎間盤脫出症、頸椎椎管狹窄症、脊髓型頸椎病等疾病相鑒別。
● 僅通過癥狀表現不易區別,需到醫院就診,請醫生檢查和診斷。
● 醫生主要通過病史、體格檢查、影像學檢查排除其他疾病,做出診斷。

治療


非手術治療

● 急性期治療以非手術療法為主,除一般治療措施外,還應注意以下四點:
● 頸部的制動與固定:應及早採用顱骨或Glisson帶行持續牽引。牽引力線略向前屈,一般為5°~10°,切勿仰伸。牽引重量不宜過重,1.0~1.5kg即可。
● 保持呼吸道通暢:尤其是對損傷平面較高者,應酌情給予氧氣吸入或行氣管切開。
● 脊髓脫水療法:在臨床上多以地塞米松及甘露醇為主。
● 預防併發症及肢體功能鍛煉:應注意預防墜積性肺炎、下肢深靜脈血栓及褥瘡等併發症,加強以手部為主的雙上肢功能鍛煉與康復。

手術治療

● 不宜在早期進行,除非有明確的骨性致壓物者。一般選擇傷后3周左右手術,此時創傷反應已減退,且病情大多穩定。
● 手術適應證:
● ● 椎管明顯狹窄者。
● ● 椎管內有致壓物者。
● ● 伴有黃韌帶肥厚並內陷者。
● 術式選擇:可分為前路及後路兩種減壓術式。椎管狹窄及黃韌帶病變者應行頸椎後路減壓、擴大椎管矢狀徑。而對椎管內有骨性致壓物者,應視致壓物所在位置而決定行前路還是後路切除。伴有椎體后緣骨刺形成者,需選擇前路術式,在切除致壓物、恢復椎體高度與椎管列線的同時,可選用頸椎前路鎖定鋼板或Cage內固定。對確認有黃韌帶內陷的病例,可在頸後路切除減壓術后選用椎板固定夾、椎弓根釘或頸後路鋼板固定。

危害


● 患者出現上肢重於下肢的四肢癱、感覺分離、頸部疼痛、活動受限等癥狀,會嚴重影響生活和工作,甚至危及生命。

預后


● 頸椎過伸性損傷的治療效果受多種因素影響,如年齡、脊髓損傷的嚴重程度、基礎身體狀況等。
● 及時、規範治療,預后通常比較良好。脊髓受損癥狀越輕,恢復越快越全面。

預防


● 頸椎過伸性損傷主要是由於外傷所導致的,故注意生活、出行安全是預防的關鍵。
● 注意安全,謹慎駕駛。
● 保持家居環境明亮,看牢兒童,避免外傷。
● 行走跑跳時要當心,避免摔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