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4條詞條名為三忠祠的結果 展開
- 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 甘肅省平涼市靜寧縣祠堂建築
- 北京市西城區祠堂建築
- 浙江省舟山市祠堂建築
三忠祠
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明朝,江田族人追述先烈忠義之志,修建了“三忠祠”,2001年,“三忠祠”被定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也是長樂青少年德育基地。
目錄
人物簡介
南宋末年,元軍大舉南下,小朝廷很快土崩瓦解,皇帝趙顯和謝太后被俘北去。1276年5月,趙昰在福州被張世傑、陸秀夫擁戴為帝,年號景炎。當時長樂江田村有個太學生陳公榮(字子華),破家產募兵士,毅然組織家鄉陳姓子弟,決心與元軍抵抗到底。還在丞相任上的文天祥聞知陳公榮在國家危難之時,不顧小家為國家的義舉,遂推薦他為福清知縣。
1276年11月,元軍直逼福州,張世傑、陸秀夫等護送趙昰帝從海上退到泉州。泉州節度使蒲壽庚降元,小朝廷又逃奔潮州,只有興化城仍在陳文龍“生為宋臣,死為宋鬼”的旗幟下抗守著。陳文龍生於莆田,長在長樂,是宋度宗戊辰科(1268年)的狀元。此時,陳文龍兵微勢孤,在十分窘迫的情況下,他寫了一封信給福清知縣兼行軍司馬的陳公榮:知興化軍陳文龍百拜致書子華足下尊前:文龍奉命督莆,堡壘初定詎賊臣王剛中畜異志,與情煽動,一日數起,文龍義不共生,櫻城固守已二十日,矢石俱盡矣,聞子華率義旅扈駕南來,久疲之卒為之起色。子華勉之。呼吸存亡在此舉也!子華勉之!
信中陳文龍說明情勢的危急,陳公榮知道小朝廷已成難挽之局,但他毅然率領長樂江田陳氏子弟驅赴泉州,協助張世傑和元兵大戰於鳳凰山下。激戰中,陳公榮與陳氏家兵失散,他兒子宗傅、侄老成衝鋒尋救,相繼陣亡。此役江田合族173人犧牲,只有陳公榮死裡逃生,一人回鄉。
元軍破了南宋的所有抵抗,陳文龍被俘,押送北上,在杭州岳廟自盡,留下了千秋民族英雄的美名。陳公榮在江田村足不出戶,寫了挽侄子老成等烈士的詩:邊城將星落,浩蕩煙塵黃。我亦在行陣,生死未可量。涕滂感永訣,激烈摧肝腸,昔爾仗雄劍,志豐清八荒。神武埒頗牧,奇計如平良。遇賊奮英果,逐殺何奪強。氣數乘人事,竟向鋒刀僵。忠魂薄日月,耿耿萬古光。雖雲獲死所,國恥猶未忘。死應作厲鬼,虜酋盡殺傷。
詩中寫了義士奮勇赴沙場的英雄氣概,在“生死未可量”的情景下,他們為了抗擊侵略,毅然仗劍出征,表現出民族英雄愛國愛鄉的崇高氣節。這些壯士捐軀沙場后,陳公榮寫道:“忠魂薄日月,耿耿萬古光”,充分表達了他對族人壯烈犧牲的高度評價,謳歌了炎黃子孫幾千年不斷抗爭、永不妥協的民族精神。最後,是陳公榮發自內心的宏願:“死應作厲鬼,虜酋盡殺傷”,把國恥家仇銘刻心中,永誌不忘。暮年的陳公榮告誡族人,不當元朝的官,故元朝之世,江田陳氏家族無一為仕,直到明朝後,才人才輩出。
三忠祠
陳公榮死後,葬在江田村前山腳下,墓碑上只刻“我所”二字,無任何記載。如今,墓旁已立一石碑,記述陳公榮的事迹。
三忠祠
明朝,江田族人追述先烈忠義之志,修建了“三忠祠”,陳公榮及子、侄的民族氣節將在族人中永世相傳。如今,陳文龍寫給陳公榮的信及陳公榮惟一留在世上的一首詩都石刻后懸在長樂江田“三忠祠”的牆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