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爭錄像帶

戰爭錄像帶

羅伯特·德尼羅在紐約創辦的旨在復興911事件之後紐約電影業的翠貝卡電影節2006年已經舉辦到第5屆了。今屆最佳紀錄片得主War Tapes,由駐軍伊拉克的5名美國士兵,利用數碼攝錄機拍下當地實情,藉此反映軍人眼中的戰爭。

演員表


角色演員
HimselfZack Bazzi
HimselfDuncan Domey
HimselfBen Flanders
HimselfMike Moriarity
Himself史蒂夫·平克
HimselfBrandon Wilkins

評論


戰爭錄像帶
戰爭錄像帶
關於伊拉克戰爭的種種傳聞,無論是刊登在報紙和博客上,或者出現在電視新聞中,其影響力都遠不及紀錄片《戰爭錄像帶(The War Tapes)》中一個巧妙的小細節形成的衝擊。
這部剛剛在美國上映的影片是一部關於駐伊美軍的紀錄片,由片中的5位美國士兵用數碼攝像機實地拍攝。影片的諷刺效果頗為老辣。與其說該片是冷嘲熱諷,倒不如說它是對戰爭種種詭變的紀實之旅。
《戰爭錄像帶》之所以頗受矚目,不僅源於其真實性,也因為趕上了現階段的紀錄片熱潮,滿足了觀眾從傳統資訊渠道以外獲得消息的願望。在這場紀錄片熱潮中,影片關注的焦點各有不同。《難以忽視的真相(The Inconvenient Truth)》與美國前副總統戈爾一同關注全球變暖,把一個非常無聊的議題和公眾人物通過娛樂的手段呈現出來;《通往關塔那摩之路(The Road To Guantanamo)》則融合了劇情片的技巧,幾乎完全預見了關塔那摩醜聞。
政治取向的紀錄片激增,部分原因是數碼科技的發展,使得藝術家得以通過視覺敘事來傳達複雜的政治信息。嚴肅的紀錄片蜂擁出現,還可能代表著另一層意義,那就是人們期待改變現狀。
邁克爾·摩爾的《華氏9·11(Fahrenheit 9/11)》和《科倫拜校園殺人事件(Bowling for Columbine)》為新型政治紀錄片樹立了榜樣,他相信有兩個理由促使觀眾去電影院看這些紀錄片:“一方面,主流媒體未能用質疑的目光審視執政者;另一方面,好萊塢不肯製作有實質內容又有意思的電影。既然新聞業未盡本分,劇情片也不盡責,非劇情片就會拿出強有力的角色、精彩的故事和重要的電影獻給觀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