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生理性失眠
心理生理性失眠
心理生理性失眠是由於患者長期精神緊張、對失眠過度擔心而引起的一種失眠類型,又稱失眠症,屬於精神心理疾病。心理生理性失眠一般人群終生患病率約為10%~20%,兒童罕見,病發多始於青年(20~30歲),中年期后逐漸增多,女性常見。心理生理性失眠常由環境因素、個體因素、軀體原因、精神因素、情緒因素等導致。常發生於突發生活事件如精神創傷、患病或工作挫折時。心理生理性失眠分為暫時性與持久性兩類,區別主要在於失眠延續時間的長短,在3周以內者屬於暫時性,超過3周屬於持久性。心理生理性失眠的患者晨起後頭腦不清晰,感覺不適、焦慮、急躁、疲勞和情感壓抑,常表現消極和精力不足,注意力、警覺和對食物關注下降。暫時性心理生理性失眠不需要治療,可自愈;持久性心理生理性失眠的治療方法有心理治療、生物反饋治療、藥物治療。治療后可緩解癥狀。心理生理性失眠不僅會誘發精神疾病,還會誘發感冒、糖尿病、肥胖、中風、心臟病和癌症等疾病。心理生理性失眠及時發現,及早治療,有利於取得滿意的治療效果。
● 精神心理科
● 心理生理性失眠多由環境因素、個體因素、軀體原因、精神因素、情緒因素等導致。常發生於突發生活事件如精神創傷、患病或工作挫折時。
● 患者由於過分地關注自身睡眠問題而不能入睡,產生軀體緊張和習得性阻睡聯想,後者在發病中起主導作用,這兩種因素互為強化可干擾睡眠。隨時間延長患者關注程度逐漸強烈,睡一個好覺成為期盼和奢望。抑鬱、疼痛、過度思慮和入睡環境干擾等可成為習得性聯想的促發因素,這些因素消除后失眠可能依然存在或逐漸變為低質量睡眠。
● 心理生理性失眠患者病前性格多有敏感、警覺性高、對健康要求過高、易激惹、急躁等。發病後可出現以下表現:
● 晨起後頭腦不清晰。
● 感覺不適。
● 焦慮。
● 急躁。
● 疲勞。
● 情感壓抑。
● 消極。
● 精力不足。
● 注意力、警覺和對食物關注下降。
● 醫生診斷心理生理性失眠,不需要做檢查,主要依靠臨床表現就可診斷。
● 醫生診斷心理生理性失眠,主要根據臨床表現就可確診。
● 心理生理性失眠患者病前性格多有敏感、警覺性高、對健康要求過高、易激惹、急躁等。發病後頭腦不清晰(晨起),感覺不適、焦慮、急躁、疲勞和情感壓抑,常表現消極和精力不足,注意力、警覺和對食物關注下降。
● 如果出現失眠、易激惹、急躁等表現,需要及時去醫院就診,請醫生進行檢查和診斷。醫生主要根據臨床表現、精神檢查等,進行診斷。
● 暫時性心理生理性失眠不需要治療,可自愈;持久性心理生理性失眠的治療方法有藥物治療和非藥物治療。
● 如有嚴重失眠,可給予適量抗焦慮或鎮靜催眠葯,以加深睡眠。苯二氮卓類藥物、唑吡坦、佐匹克隆、抗抑鬱藥物是目前常用、且較為有效。
● 心理治療有助於患者的改善失眠。
● 生物反饋,可加強自我放鬆訓練,對於減輕焦慮情緒有效。
● 心理生理性失眠不僅會誘發精神疾病,還會誘發感冒、糖尿病、肥胖、中風、心臟病和癌症等疾病。
● 影響工作和學習。
● 心理生理性失眠及時發現,及早治療,有利於取得滿意的治療效果。
● 適當體育鍛煉,增強體質,加重軀體疲勞感,對睡眠有益。但運動量不易過大,過度疲勞反而影響睡眠。
● 如取消或減少午睡,避免白天休息時間過長,養成及時睡眠的習慣。
● 房間布局合理、清潔,光線柔和,溫度、濕度適宜,床鋪舒適。
● 忌服興奮性飲料(如酒、濃茶、咖啡等),盡量少抽煙,避免易引起興奮的活動,避免過多的會客,晚餐不宜過飽。
● 睡前做好個人衛生和環境衛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