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2條詞條名為星球大戰計劃的結果 展開
- 戰略防禦倡議
- 互聯網營銷概念
星球大戰計劃
戰略防禦倡議
星徠球大戰計劃,亦稱星球大戰(Strategic Defense Initiative,亦稱Star Wars Program,簡稱SDI。),是美國在1980年代研議的一個反彈道導彈軍事戰略計劃,該計劃源自美國總統羅納德·里根在冷戰後期(1983年3月23日)的一次著名演說。“
2019年1月,美國總統特朗普在五角大樓發布新版《導彈防禦評估報告》,提出將大力擴展導彈防禦系統。這份報告被稱作“星球大戰”2.0版。
“星球大戰計劃”的出台背景是在冷戰後期,由於蘇聯擁有比美國更強大的核攻擊力量和導彈破防能力,美國害怕“核平衡”的形勢被打破,需要建立有效的反導彈系統,來保證其戰略核力量的生存能力和可靠的威懾能力,維持其核優勢。同時,美國也是想憑藉其強大的經濟實力,通過太空武器競爭,把蘇聯的經濟拖垮。
戰略防禦計劃(Strategic Defense Initiative,亦稱Star Wars Program),簡稱SDI(台灣簡稱“星球大戰”)。該計劃源自美國總統羅納德·里根在冷戰後期(1983年3月23日)一個著名演說。“星球大戰”發表后,1985年1月4日由美國政府立項開發,正式名稱是:反彈道導彈防禦系統的戰略防禦計劃,計劃於1994年開始部署。
反彈道導彈防禦系統之戰略防禦計劃,俗稱星球大戰計劃。這項計劃於1984年由美國總統R.里根批准實施。按照計劃,從1984年財政年度到1989年財政年度將用250億美元來研究先進的反彈道導彈系統的關鍵技術和驗證可能的方案,以便到90年代初決定是否和如何發展這種系統。這個計劃的目標是建立一個多層次、多手段的反彈道導彈的綜合防禦系統。這個系統針對彈道式導彈彈道的助推段、末助推段、中段和再入段分四層攔截。主要的武器是天基定向能武器(如氟化氫化學激光器、核能、X射線激光器、帶天基反射鏡的準分子激光器、中性粒子束武器)和動能武器(非核攔截彈和超高速電磁炮等)。這種反彈道導彈的綜合防禦系統是繼阿波羅登月工程后又一項重大的系統工程。
計劃由“洲際彈道導彈防禦計劃”和“反衛星計劃”兩部分組成。其預算高達1萬多億美元。攔截系統由天基偵察衛星、天基反導彈衛星組成第一道防線,用常規彈頭或定向武器攻擊在發射和穿越大氣層階段的戰略導彈;由陸基或艦載激光武器摧毀穿出大氣層的分離彈頭;由天基定向武器、電磁動能武器或陸基或艦載激光武器攻擊在再入大氣層前階段飛行的核彈頭;用反導導彈、動能武器、粒子束等武器摧毀重返大氣層后的“漏網之魚”。經過上述4道防線,可以確保對來襲核彈的99%摧毀率。同時在核戰爭發生時,以反衛星武器摧毀敵方的軍用衛星,打擊削弱敵方的監視、預警、通信、導航能力。
由於系統計劃的費用昂貴和技術難度大,許多計劃中的項目,如著名的“X-30”,“X-33”等最終無限期延長甚至終止。加上蘇聯後來的解體。美國在已經花費了近千億美元的費用后,於20世紀90年代宣布中止“星球大戰計劃”。
星球大戰計劃
其核心內容是:以各種手段攻擊敵方的外太空的外太空洲際戰略導彈和航天器,以防止敵對國家對美國及其盟國發動的核打擊。其技術手段包括在外太空和地面部署高能定向武器(如微波、激光、高能粒子束、電磁動能武器等)或常規打擊武器,在敵方戰略導彈來襲的各個階段進行多層次的攔截。美國的許多盟國,包括英國、義大利、聯邦德國、以色列、日本等,也在美國的要求下不同程度地參與了這項計劃。
“洲際彈道導彈防禦計劃”是根據導彈從發射、飛行到命中目標過程的特點,建立包括4層防禦網的防禦系統:
第一防禦層是助推期防禦階段。
由於導彈從助推器點火至穿過大氣層階段,導彈飛行時間一般持續3~5分鐘,會釋放出大量熾熱氣體,併產生強烈的紅外線或可見光,很容易被探測到。因此,防禦系統必須及時探測到導彈的發射點、導彈類型和控制中心,迅速摧毀導彈的助推器。這一階段的防禦非常關鍵,因為發射后的導彈在助推後期會放出若干個分彈頭,包括再入飛行器的假目標,這將給以後的防禦階段增加極大的困難。因此,此階段摧毀一枚導彈,相當於其後防禦階段摧毀數個彈頭和數以百計的誘餌,效費比高。按計劃每顆反導衛星可摧毀100枚以上的導彈,摧毀率可達99%。
第二防禦層是后助推期防禦階段。
這一階段通常持續6分鐘,導彈母艙將放出多個彈頭飛向不同的目標,再入飛行器、假目標和其他輔助穿透設備也在此時被釋放。它們沿彈道曲線慣性飛行,穿出大氣層飛向目標。這一防禦階段使用陸基或艦載激光武器摧毀漏網的彈頭,理論計算摧毀率也可達90%。
第三防禦層為中段攔截層,即對再入大氣層之前飛行的前兩層漏網的導彈彈頭和突防裝置進行攔截。
第四防禦層為末端攔截層,即對重返大氣層后的彈頭進行攔截。
此時彈頭飛臨目標只剩幾分鐘時間,可用反導導彈、動能武器、粒子束等武器摧毀所有漏網彈頭,命中率也要達到90%以上。如能達到理論計算的要求,對來襲導彈總攔截率可高達99.999%,如此一來,美國就算裝進了保險箱,不用擔心在核大戰中與對手同歸於盡了。
“反衛星計劃”實際上是戰略防禦系統的一個不可分割的組成部分,就是利用太空基地的監視系統,對敵衛星進行監視,並在必要時指令天基或陸基定向能武器系統摧毀敵人衛星。由於衛星在監視、預警、通信、導航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美國戰略防禦系統重要的任務就是使對方的衛星失去作用。因此,美國早在1977年就開始研製反衛星武器,基本的設想是在截擊機上使用攻擊導彈摧毀對方的衛星,這一研究已取得了一定的進展。到SDI計劃提出來時,美國已開始研製激光反衛星武器,並通過了可行性論證報告。
隨著美國中央情報局冷戰密件的曝光,“星球大戰”計劃被證實是一場徹底的騙局,一時間輿論嘩然。大多數人開始相信,“星球大戰”計劃只是美國政府為了拖垮蘇聯而採取的一種宣傳手段而已。但五角大樓聲稱,它沒有實施,是因為存在技術缺陷。因此許多用於在“星球大戰”計劃中進行研究、實驗的裝置仍然發揮著作用。如美國白沙實驗場,研究“光束飛船”(用激光代替化學燃料)的激光仍然是來源於星戰計劃中所使用的儀器。
“徠星球大戰計劃”是美國提出的,又稱“戰略防禦計劃”。20世紀80年代初當美蘇兩個超級大國的戰略核武器數量和質量都處於均勢,走入軍備競賽的死胡同時,美國提出了“高邊疆”戰略。這項戰略的主要目的在於利用美國的高技術優勢,建立空間武器系統,提供對付戰略核武器攻擊的空間防禦手段,以消除蘇聯日益增長的核威脅。與此同時,加緊開拓太空工業化領域,以獲取宇宙空間的豐富資源。由於該計劃主要以太空為基地,故亦稱“星球大戰計劃”。這年夏天,“星球大戰計劃”開始進入全面研究階段。
星球大戰計劃”在戰略防禦方面,是一個以宇宙空間為主要基地,由全球監視、預警與識別系統、攔截系統以及指揮、控制和通訊系統組成的多層次太空防禦計劃。在高技術方面,它是一個包括火箭技術、航天技術、高能激光技術、微電子技術、計算機技術等在內組成的高技術群。“星球大戰計劃”絕不是一個單純的軍事戰略防禦計劃。從歷史上看,美國的幾項國防戰略計劃,除了具有加強國防的重要作用外,還具有促進經濟的職能。通過這一計劃實施,來帶動一大批高技術群的發展,以保持美國在經濟、軍事、科學技術等方面的領先地位。從局部上說,“星球大戰計劃”是一項國防高技術和國防經濟發展戰略;而從整體上看,它又是一項綜合而全面的國家總體戰略。
星球大戰計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