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2條詞條名為稽留流產的結果 展開

稽留流產

稽留流產

稽留流產是自然流產的一種特殊類型,指胚胎或胎兒已死亡數天或數周后滯留宮腔內未能及時自然排出者。病因十分複雜,包括內分泌失調、免疫功能異常、遺傳基因缺陷、生殖器官畸形、環境污染等。主要臨床表現為妊娠反應消失,后出現腹痛、陰道少量斷續的流血等癥狀,也有沒有任何癥狀,只是患者感到腹部不再增大反而縮小。稽留流產的處理通常行人工流產,清宮術,月份大的行引產並鉗刮,應收住院,手術前查血常規及出凝血時間,並在備血的情況下操作。稽留流產時間過長,可合併或併發彌散性血管內凝血。若母體不及時將壞死胚胎排除,可降低子宮收縮力,並引發產後出血甚至威脅母體生命。及時有效的治療,一般預后良好。

就診科室


● 產科或婦產科

病因


● 導致稽留流產發生的原因很多。
● 遺傳基因缺陷
● ● 染色體數目和結構異常,如單體、三體、異位、斷裂等是早期最常見的原因。
● 外界不良因素
● ● 外界環境中的化學因素和物理因素,如汞、放射性物質、吸煙等有毒物質直接作用於胚胎細胞,振動及噪音、高溫及微波等影響早期胚胎的正常發育都可導致流產。
● 母體體質差
● ● 嚴重的營養不良、貧血、嚴重的精神創傷及情緒極度不穩定,均可導致流產。
● 母體急性傳染病
● ● 如病毒性感染、肺炎、傷寒、肝炎等可通過胎盤進入胎兒體內循環,造成胎兒死亡。
● 子宮疾病
● ● 子宮畸形、多發性子宮肌瘤、子宮內膜損傷、子宮頸內口鬆弛或子宮頸的深度裂傷等。
● 內分泌因素
● ● 甲狀腺功能減退症、黃體功能不全以及未經控制的糖尿病,常可影響蛻膜、胎盤及胎兒發育。
● 免疫因素
● ● 可造成妊娠的母兒免疫平衡失調。

癥狀


● 稽留流產表現為早孕反應消失,有先兆流產癥狀或無任何癥狀。
● 停經后間斷陰道出血,點滴狀或血性分泌物出現,或出現腹痛的癥狀。
● 孕婦腹部不見增大。
● 胎動消失。

檢查


● 診斷稽留流產主要是依靠體格檢查、B超檢查和尿液檢查。
● 體格檢查
● ● 主要是為了了解孕婦的子宮大小,可初步判斷病情。
● B超檢查
● ● 主要為了觀察子宮和胚胎的具體發育及存活情況,可明確診斷。
● 尿液檢查
● ● 主要是為了查看尿液是否HCG陽性,可輔助診斷。

診斷


● 醫生診斷稽留流產主要是依據臨床表現、超聲檢查和尿液檢查來確診的。
● 停經后陰道間斷出血,有點滴狀或血性分泌物。
● 可出現妊娠反應消失、腹痛等癥狀。
● 孕婦腹部沒有增大。
● 胎動及胎心消失。
● 子宮不增大反而減小。
● 超聲顯像可見子宮腔內胚囊不規則,囊內反射波紊亂,無胎心搏動。
● 尿妊娠試驗陰性。

鑒別診斷


● 稽留流產需與異位妊娠、葡萄胎、功能失調性子宮出血相鑒別。
● 這些疾病僅通過癥狀表現不易區分,需到醫院就診,請醫生檢查和診斷。
● 醫生會根據臨床經驗、體格檢查、B超檢查、尿液檢查結果等,排除癥狀相似的疾病,做出診斷。

治療


● 稽留流產可在保證凝血功能正常的前提下採用清宮治療。
● 凝血功能障礙時應等凝血功能好轉后,再行刮宮。可給予新鮮血、血漿、纖維蛋白原等。
● 凝血功能正常者可先服用3~5日雌激素類藥物,提高子宮肌對縮宮素的敏感性。
● 子宮<12孕周者,刮宮時一次不能刮凈,5~7日後再次刮宮。術中給予縮宮素,應避免子宮穿孔。
● 子宮≥12孕周者,應給予促使胎兒、胎盤排出的藥物,如米非司酮加米索前列醇、縮宮素等葯,然後根據情況再決定是否行清宮。

危害


● 晚期流產稽留時間過長可能發生凝血功能障礙,導致彌散性血管內凝血,造成嚴重出血危及生命。

預后


● 稽留流產治療后的效果與患者的體質、治療的早晚等因素有關。
● 早期合理的治療,一般預后良好。

預防


● 合理飲食,加強營養。
● 加強體育鍛煉,增強體質,提高身體免疫力。
● 保持良好的家庭環境和生活環境,以及自己的飲食習慣。
● 定期體檢,發現異常及時治療。
● 不吸煙、喝酒和進食刺激性食物。
● 禁止濫用藥物和保健品。
● 遠離放射線和各種毒物的刺激。

參考文獻


● [1] 謝幸,孔北華,段濤。婦產科學。第9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18.
● [2] 謝幸,苟文麗。婦產科學。第8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