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注

流注

流注,中醫病名。流注是以發生在肌肉深部的轉移性、多發性膿腫為表現的全身感染性疾病。其特點是漫腫疼痛,皮色正常,好發於四肢、軀幹肌肉豐厚之深處,並有此處未愈他處又起。相當於西醫的膿血症、肌肉深部膿腫、髂窩部膿腫。

簡介


● 英文名稱: Deep Multiple Abscess
● 學科來源:中醫藥學—臨床各科—外科

古籍摘選


● 夫流注者,流者行也,乃氣血之壯,自無停息之機;注者住也,因氣血之衰,是以凝滯之患。《外科正宗•癰毒門•流注論》

名詞解釋


● 以好發於肌肉深部,漫腫疼痛,皮色如常,此處未愈,他處又發為主要表現的多發性膿腫。

術語在線


● 引自全國科學技術名詞審定委員會——術語在線

百科解讀


● 流注發病急驟,好發於身體肌肉豐厚處的深部,常見腰部、臀部、大腿、髂窩等。四季均可發病。因發病的病因、部位、病情不同而有不同的名稱,如濕熱流注、瘀血流注、餘毒流注、髂窩流注等。

臨床特點

● 發病初期有一處或多處肌肉疼痛,皮色不變,漫腫無頭,局部微熱;2-3天後腫塊增大,皮膚焮熱,腫脹疼痛明顯,伴有寒戰高熱,全身關節疼痛,納差等全身癥狀。后腫塊漸增大,疼痛加劇。
● 膿淺者,腫塊中央軟而波動應指;膿深者波動不明顯,可穿刺出膿;伴高熱不退,時汗出、口渴欲飲等癥狀。
● 潰膿后流黃白稠厚膿液,可伴有血塊,膿出熱漸退,腫漸消,膿盡腐脫則收口向愈。
● 若潰後身熱不退,注意此處未愈他處又生。若伴神昏譫語、咳喘等症,則毒傳臟腑,引發內陷變證、內癰。

病因病機

● 夏秋外感暑濕之邪,營衛失和,毒聚肌肉;或疔瘡癰等化膿性疾病、熱病治療不當,火熱毒邪稽留肌肉;或他處毒邪流竄,停滯局部,或跌打損傷,瘀血凝滯,或產後惡露瘀血停留等,均可致氣血凝滯,經脈阻滯而發病。

治療

● 中醫辨證為餘毒攻竄證,治療宜清熱解毒,涼血通絡,方選黃連解毒湯合犀角地黃湯加減;暑濕交阻證,治療宜清熱解毒,清暑化濕,方選清暑湯加減;瘀血凝滯證,治療宜和營活血,祛瘀通絡,方選活血散瘀湯加減。
● 外治初期無腫塊者,選用金黃膏或玉露膏外敷;有腫塊者選太乙膏摻紅靈丹外敷;膿成時宜切開引流,藥線蘸八二丹入瘡,外敷金黃膏或玉露膏,膿腐盡用生肌膏、太乙膏外敷。多處串通者,徹底清瘡換藥,墊棉法治療。

參考文獻


● [1] 世界衛生組織(西太平洋地區).北京大學第一醫院中西醫結合研究所,譯. WHO西太平洋地區傳統醫學名詞術語國際標準。北京:北京大學醫學出版社,2009.
● [2] 陳紅風。中醫外科學。新世紀第四版。中國中醫藥出版社,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