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3條詞條名為鮮的結果 展開
- 漢語漢字
- 姓氏
- 毛澤少2015年首張專輯
鮮
漢語漢字
鮮(拼音:xiān)是漢語通用規範一級漢字(常用字) 。此字始見於西周金文,古字形從魚從羊,羊肉和魚肉都是味道鮮美的食物,本義為新鮮味美。許慎《說文解字》則認為此字“從魚,羴(膻的異體字)省聲”,本義為魚名,又指活魚、鮮魚,又指新殺的魚鱉鳥獸,引申為新鮮、鮮明。以上義讀xiān。“鮮”又假借為“尟”,讀作xiǎn,表示少之義。
◎鮮
鮮、鱻 xiān
〈名〉
● ● (會意。從魚,從羊。“魚”表類屬,“羊”表味美。本義:魚名。出貉國)
● ● 假借為鱻。鮮魚,活魚 [live fish;aquatic food]
冬宜鮮羽。——《禮記·內則》。注:“生魚也。”
治大國若烹小鮮。——《老子》。河上公注:“鮮,魚。”
調鼎他年事,妙手看烹鮮。——宋· 張元干《水調歌頭》
冬宜鮮羽。——《禮記》
● ● 又如:鮮眼(像魚那樣的圓眼);魚鮮;海鮮;鮮膾(切細的鮮魚肉);鮮鱗(活魚);鮮羽(活魚和活鳥)
● ● 鮮美的食物 [fresh food;delicious food]
惟君用鮮。——《左傳·襄公三十年》
薦鮮知路近,省斂覺年豐。——唐玄宗《幸鳳泉湯》
● ● 又如:時鮮;嘗鮮;鮮肥(魚肉類美味餚饌);鮮食(鮮活的食品);鮮殺(活殺的獵物)
【亥集中】【魚字部】鮮
《唐韻》《集韻》《韻會》相然切,音仙。魚名。出貉國。《禮·內則》冬宜鮮羽。《注》鮮,生魚也。
又《玉篇》生也。《書·益稷》暨益播奏庶艱食鮮食。《傳》鳥獸新殺曰鮮。《儀禮·士昏禮》臘必用鮮。《疏》義取夫婦日新之義。《左傳·襄三十年》唯君用鮮。《注》鮮,野獸也。
又《廣韻》潔也。《易·說卦》為蕃鮮。《注》鮮,明也。
又《釋名》鮮,好也。《玉篇》善也。
又國名。《後漢·東夷傳》昔箕子避地朝鮮。
又《鮮傳》鮮者,依鮮山,故因號焉。
又山水名。《水經注》北鮮之山,鮮水出焉。
又姓。《後蜀錄·李壽司空》鮮思明。
又鮮於,複姓。《風俗通》武王封箕子於朝鮮,其子食采於朝鮮,因氏焉。
又《廣韻》《集韻》息淺切,音獮。《易·繫辭》故君子之道鮮矣。《釋文》盡也。
又《書·無逸》惠鮮鰥寡。《傳》又加惠鮮乏鰥寡之人。《疏》鮮,少乏也。《詩·鄭風》終鮮兄弟。《箋》鮮,寡也。《禮·中庸》民鮮能久矣。《注》鮮,罕也。
又少也。亦善也。《詩·邶風》籧篨不鮮。《箋》鮮,善也。《朱傳》少也。
又《爾雅·釋山》小山別大山,鮮。《疏》李巡云:大山少,故曰鮮。《詩·大雅》度其鮮原。《傳》大山曰鮮。《朱傳》鮮,善也。
又《正韻》與獻同。《禮·月令》天子乃鮮羔開冰。《注》鮮當為獻,聲之誤也。
又與犀同。《前漢·匈奴傳》黃金犀毗一。《注》師古曰:犀毗,帶鉤也。亦曰鮮,亦謂師氏,總一物也,語有輕重耳。
又《集韻》私箭切,獮去聲。姓也。
【卷十一】【魚部】相然切(xiān)
鮮,魚名。出貉國。從魚,羴省聲。
【卷十一】【魚部】相然切(xiān)
鱻,新魚精也。從三魚。不變魚。
【註釋】徐鍇註:“三,眾也。眾而不變,是鱻也。”
【卷十一】【魚部】
鮮,鮮魚也。出貉國。
段註:按此乃魚名。經傳乃叚為新鱻字,又叚為尟少字,而本義廢矣。
從魚,羴省聲。
段註:相然切,十四部。
【卷十一】【魚部】
鱻,新魚精也。
雲精者,即今之鯖字。《廣韻》云:煮魚煎食曰五矦鯖。煎食作煎肉者,誤。謂以新魚為餚也。《周禮·䱷人》:辨魚物為鱻薧。鄭司農曰:鮮,生也。薧,乾也。《詩·思文》正義引鄭注《尚書》曰:眾鱻食,謂魚鼈也。引申為凡物新者之偁。獸人六畜六獸六禽亦偁鱻薧。史言數見不鮮。許書玼下雲新玉色鮮也,黨下雲不鮮也。其字蓋皆本作鱻。凡鮮明、鮮新字皆當作鱻,自漢人始以鮮代鱻,如《周禮經》作鱻,注作鮮是其證。至《說文》全書不用叚借字,而玼下黨下亦皆為淺人所改,今則鮮行而鱻廢矣。
從三魚。
相然切,十四部。
不變魚也。
也字今補。此釋從三魚之意,謂不變其生新也。他部如驫、麤、猋等皆謂其生者,鱻則謂其死者。死而生新自若,故曰不變。
鮮卑、鮮果、鮮貨、鮮靈、鮮奶
德薄能鮮、寡見鮮聞、寡廉鮮恥、屢見不鮮
《說文解字·魚部》:“鮮,魚名,出貉國。從魚,羴(shān)省聲。”許慎把鮮字解釋為一種魚名,出產在貉國。貉國古時指東北地區少數民族的一個邦國。從羊的羊字,許氏以為是羴字的略寫。羴即膻,指羊身上的酸臭氣味。羊為什麼是羴的簡省字,羴與魚字組合是否表示魚的氣味,又解鮮為“魚名”。這樣就說不清楚鮮字究竟是形聲字還是會意字了。
鮮字金文圖1、圖2。篆文作圖3,形體基本相同,只是羊字或在上部,或在右部,都是從魚從羊會意。鮮字是由兩個獨立的象形字“魚”和“羊”組合而成。魚和羊是受人們喜愛的重要食物。《老子》裡面有這樣的說法:“治大國若烹小鮮。”這裡的“鮮”就是魚、活魚。作為“新鮮”這個意思講,是來自於魚本身的特徵,而加上“羊”之後,這種特徵就更加明顯了。古人以羊為味美的食物,於是從味覺上就可以體現“鮮活”“鮮美”“新鮮”的意思,因此有“鮮嫩”“鮮湯”的說法。如果再將這種味覺轉移到視覺上,就有了“鮮艷”“鮮明”“鮮亮”等說法。《易·說卦》中有這樣的用法:“為蕃鮮。”孔穎達解釋是:“鮮,明也,取其春時草木蕃育而鮮明。”這都是在魚味、羊味鮮美的基礎上引申而來的。
“鮮”還有一個異體字作“鱻”,早見於金文(作圖A),其形體結構均由三個“魚”字組成。“魚”是古人最重要的肉食之一,由三“魚”組成的“鮮”字,表示的意義本應是眾魚堆積,形容魚很多的意思。然而古書中不見此義。《說文解字·魚部》:“鱻,新魚精也。從三魚,不變魚。”段玉裁註:“此釋從三魚之意,謂不變其生新也。”可見,許慎所說的“新魚精”的意思是指新鮮的魚,沒有變質的魚。
“鮮”在古文中還被假借作“多少”的“少”,《爾雅·釋詁》中就這樣解釋道:“鮮,罕也。”這時讀xiǎn。《易·繫辭上》說:“君子之道鮮矣。”這個“鮮”就是少、不多的意思。《國語·楚語上》中還有“鮮”“少”連用的情況,如“私慾弘侈,則德義鮮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