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發性流產
複發性流產
複發性流產是指同一性伴侶連續自然流產或因胎停育而做人工流產2次或2次以上者。複發性流產針每次發生的在同一妊娠月份。大多數為早期流產,少數為晚期流產。發生率為育齡婦女的1%~2%。不明原因複發性流產婦女再次妊娠的平均活產率為75%,妊娠9周以內的流產率為20%,妊娠9周以上的流產率為5%。複發性流產原因是所因素的:多見於胚胎染色體異常、免疫功能異常、黃體功能不全、甲狀腺功能低下、子宮解剖異常、自身免疫異常、其他因素等因素而致病。孕婦可出現停經后的陰道出血、腹痛等癥狀。根據病因,可給予激素等藥物治療或手術治療。可合併或併發大出血和感染,嚴重者可導致患者不孕。致病的因素被糾正後,一般預后良好。
● 婦科或婦產科
● 複發性流產的發病機制複雜,與多種因素有關。
● 孕婦或愛人存在遺傳基因缺陷或外界不良環境如放射、藥物等影響而導致胚胎染色體異常。
● 胚胎染色體異常的發生率隨著流產次數的增加而下降。
● 習慣性流產中23%~60%患者存在不同程度的黃體功能不全。
● 高泌乳素血症、甲狀腺功能異常、血糖異常等都可引起胚胎髮育異常。
● 主要包括宮頸功能不全、子宮畸形等。
● 引起的流產往往是偶然性的,不會是習慣性的。
● 維持妊娠的母兒免疫平衡失調,造成免疫損傷,導致流產。
● 如酗酒、吸煙、過量飲用咖啡因、毒物刺激、肥胖、年齡等都與與複發性流產相關。
● 連續自然流產或胎停育發生的相同的懷孕時間段內2次或2次以上。
● 流產時表現為停經后陰道出血和腹痛,或懷孕相同的時間段內B超檢查發現胚胎停育或胎死宮內。
● 部分患者不出現臨床癥狀。
● 診斷複發性流產主要依據體格檢查和影像學檢查。
● 體格檢查
● ● 主要是為了了解患者的一般情況,可初步判斷病情。
● B超
● ● 主要是為了觀察子宮的情況,判斷有無異常情況。
● 磁共振檢查
● ● 為了觀察內生殖器及泌尿系,可準確判斷內生殖器畸形及泌尿系有無畸形。
● 宮、腹腔鏡檢查
● ● 懷疑是解剖原因造成的流產時可做此檢查,是診斷子宮畸形的金標準。
● 血常規
● ● 可檢查判斷出血的程度、有無感染存在等,對治療有很大的意義。
● 染色體檢查
● ● 主要是為了確定是否有遺傳因素存在而致病。
● 內分泌檢查
● ● 主要是為了判斷是否存在內分泌相關疾病,可幫助了解病因。
● 醫生診斷複發性流產主要依據病史、臨床表現、體格檢查和相關檢查來找到病因的。
● 有連續2次或2次以上的自然流產或胎停育的病史。
● 流產時陰道出血和腹痛,產檢時B超發現胎停育發生的懷孕的同一時間段內。
● 做相關檢查明確了病因。
● 複發性流產需要與各個類型的流產相鑒別,同時需要與異位妊娠、葡萄胎、功能失調性子宮出血、盆腔炎以及急性闌尾炎等疾病進行鑒別。
● 這些疾病僅通過癥狀表現不易區分,需到醫院就診,請醫生檢查和診斷。
● 醫生會根據臨床經驗、體格檢查、B超檢查結果等,排除癥狀相似的疾病,做出診斷。
● 複發性流產需根據病因,進行不同的治療。不明原因的,懷孕期間儘早就醫保胎。
● 染色體異常的夫婦,在妊娠前應進行諮詢,確定是否可以妊娠。但仍有可能分娩健康嬰兒,其胎兒可能遺傳異常的染色體,必須在妊娠中期行產前診斷。
● 免疫因素異常的,可在孕前服用免疫抑製藥和抗凝劑治療。
● 黃體酮功能異常的,可考慮口服黃體酮,或使用黃體酮陰道製劑,用藥至妊娠12周時可停葯。
● 甲狀腺功能低下者應在孕前及整個孕期補充甲狀腺素。
● 子宮畸形、子宮肌瘤者,孕前可通過子宮縱隔切除術、子宮粘連松解術、黏膜下肌瘤剔除術等恢復解剖功能后妊娠。
● 複發性流產後需行清宮操作,可影響患者的工作和生活。
● 反覆的流產可導致不孕。
● 可合併和併發感染和大出血。
● 可導致子宮內膜變薄薄或造成宮腔粘連,影響受精卵著床。
● 複發性流產治療后的效果與發病的原因、母親的年齡和既往流產的次數等因素有關。
● 年齡及流產次數的增加,增加了再次流產的風險。
● 很難治癒,孕期要進行保胎治療,才能防止流產發生。
● 保持良好的家庭環境和生活環境,以及自己的飲食習慣。
● 定期體檢,發現異常及時治療。
● 在最佳的生育年齡時懷孕。
● 戒煙限酒。
● 低脂飲食,避免肥胖。
● 禁止濫用藥物和保健品。
● 遠離放射線。
● [1] 謝幸,孔北華,段濤。婦產科學。第9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18.
● [2] 謝幸,苟文麗。婦產科學。第8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