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姓氏地圖

中國姓氏地圖

北京師範大學系統科學系的研究生導師陳家偉、中國科學院教授袁義達等學者,對中國人的姓氏進行了追蹤,發現姓氏可以作為一種遺傳印記,而那些塑造了“一方水土”的歷史事件,早已藏在了姓氏之中在世襲里延續著。2012年5月,研究人員將這些有關姓氏的信息,繪製了一份同姓地圖。中國姓氏地圖還標出同姓率,它會告訴人們,在什麼地方更容易邂逅與自己有著相同姓氏的人。

歷史特徵


中國人的姓氏十分獨特,12.8億的龐大人口擁有7327個姓氏。實際上,在這近萬個姓氏之中,最常見的不過百來個。從歷史來看,這100個最常見的姓氏中,有97個起源於春秋(公元前722年-公元前476年)和戰國(公元前476年-公元前221年)時期。當時的中國,版圖還僅限於中原地區。如今,100個最常見的姓氏在廣大的版圖上,被85%的人口所用。研究人員從中讀到了一條線索:它意味著與大部分的其他國家相比,中國人的姓氏包含了更多的文化與遺傳信息。

地域特徵


研究人員將12.8億人的姓氏在地圖上描繪出了一個全國分佈,詳細到了每一個縣擁有多少個姓氏、其中的每一個姓氏有多少人。一個縣、一個市、一個省,研究人員逐一地計算出了全國各地的同姓率。
所謂的“同姓率”,簡單來說,就是在某一個地方,人們遇到與自己同姓的人的概率。它是學術上一種通過研究姓氏分佈,來探究人口結構的方法。
在中國,天津、河北、福建、海南、寧夏等地區是同姓率最高的地區,而長江中下游地區幾乎是同姓率最低的區域了。這一現象無疑也是在向研究人員講述它的地理和歷史。這一地區靠海、靠河、水產豐美,非常適合人們生活,所以人們在選擇生活條件時紛紛匯聚在了這裡。這裡的“低同姓率”,可以追溯到南北宋時期。由於當時的戰亂,很多人從中原南下,遇到河流的阻礙之後,索性安定了下來。於是,大量的人遷移到了長江流域,導致了這一區域的人口比較混雜。

人口學關聯


當把同姓率繪在了地圖上,研究人員還用它計算了另一個揭示人口與姓氏密碼的指針。這個“指針”有一個學術名字“Nei’s距離”,其實它就是一個遺傳距離,揭示了任何兩個不同的地區之間,姓氏差異的大小。這個“指針”越大,就意味著這兩地的姓氏差異越大。
研究人員發現了一個有意思的現象:新疆的石河子這個城市與它周邊的城市,以及新疆的其他城市、距離較近的寧夏等地區相比,遺傳距離的差異很大。相反,與河南、江蘇的一些城市的遺傳距離很小。兩地離得很遠,但姓氏的差異很小,這說明兩地之間可能發生了大規模的移民。一個地方的人到了另一地,並按正常的規律繁衍,導致了相似的人口結構。追溯歷史,可以從援疆中找到答案,當地很多人都是從河南、山東、江蘇、安徽等中原地區遷移到石河子的。
山東和東三省也出現了類似的現象。雖然地理距離很遠,但遺傳距離卻十分接近。這與歷史上的“闖關東”有關。一直以來,山海關城東門界定著關外和中原。19世紀,黃河下游連年遭災,當地的農民顧不得清政府的禁關令,冒險“闖”入東北。從清朝到民國數百年,“闖關東”的山東人不計其數,東北人口一路飆升;期間也經歷了19世紀末的開禁。這是中國近代史上的空前遷移。在這一過程中,共有2000萬人遷到原本人口稀少的東三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