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享精神
共享精神
共享精神是指把好東西分享的精神。在遠古時代,同部族的人們總是一起共享捕獵獲得的食物。而愛心、知識、生產資料等方面的共享伴隨了人類歷史。“共享”有很多種形式,有很多東西可以被共享,例如食物、金錢、知識、愛心等等。
共享精神
共享精神在兩千多年前孔夫子就已經提倡了。他說:三人行,必有我師。他做的,是把他總結和認同的道理分享給他的學生,開明的君主和世人。在孔子時代,分享是困難的。他要周遊列國,歷盡千辛萬苦,才能得到新知和把他的智慧傳遞出去。
在讀者文摘時代,分享也是不容易的。從發現一篇好文章到讓讀者看到它,要經過編輯的過濾和印刷發行的過程,而這個過程可能讓大部分人得不到他們本應該分享到的東西。網際網路技術徹底改變了這一點。網際網路讓分享變得非常簡單。簡單到只要敲打幾下鍵盤和提供一個鏈接。
電腦、網際網路曾經是最富於共享精神的地方。許多創作者將自己的軟體作品放到網際網路上,它們的性質是“共享軟體”或者乾脆是“免費軟體”。前者的功能或者使用期限可能受限,但是仍不失為一種知識的共享,讓眾多的網民獲利。而開放源代碼就更是網際網路共享精神的精髓,它推動了無數人走向創新和思考,已經被廣泛使用的Linux系統就是其中最好的例子。同時,在類似於維基百科之類的網站上,有經驗的人將自己的知識、經驗通過書籍、文章,或者口傳身授的方式傳遞給其他人,使之成為人類共同知識的一部分。
共享精神漸行漸遠這與社區結構、人們的觀念轉變等等因素都有關係。
有一個很經典的故事:一個村子每年有一次大規模的聚會,村裡的每家人都要把自家存放的美酒拿出來、統一倒進一個大缸里,然後大家一起品嘗美酒。一年,其中一個人想:我就是倒進去一些水,也不會有人發現。於是他將水倒進大缸里。最後在品嘗美酒的時候,大家發現自己喝的是水--原來每個人都是跟這個人想的一樣。當很多人都不願意分享一些本可以分享的東西,共享精神便漸漸走遠。
某種意義上說,獨享的桎梏束縛著人類的進步。例如越來越高的專利費,也讓許多能造福人類的東西止步不前,或者成為壟斷工具。
在越來越多行業邁入微利時代之後,利用專利,從對手手中攫取利潤的事件頻率正在加劇。任何發明及專利的權利人都應該被尊重,都有權獲得與之相關的收益,以維持自己的生存並且繼續研究。
在商業社會中,企業以盈利為目的,它們並不是慈善組織;但是與此同時,任何企業都同樣需要承擔社會責任。本來可以共享的東西,卻被固步自封在幾個很小的範圍內,為“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做了最好的註腳。重拾共享精神是一個艱難的過程。人們已經習慣了畫地為牢的生活,雖然有很多人願意付出與別人共享幸福,但是要讓共享成為一種習慣,尚需時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