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樹忠

中國科學院院士

沈樹忠,1961年10月出生於浙江湖州,地層古生物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南京大學地球科學與工程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南京大學生物演化與環境科教融合中心主任,安邦書院院長,中國科學院院士。

1981年沈樹忠畢業於浙江煤炭工業學校;1986年和1989年分別獲得中國礦業大學碩士和博士學位;1989年博士畢業之後留校任教,先後擔任講師、副教授;1996年公派到日本新瀉大學理學部做博士后;2000年底入選中國科學院百人計劃,從澳大利亞引進到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工作;2002年獲得國家傑出青年科學基金資助;2004年入選新世紀百千萬人才工程國家級人選;2006年至2010年擔任科技部973項目首席科學家;2012年入選江蘇省333新世紀科學技術帶頭人(第一層次);2015年增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2018年全職加入南京大學。

沈樹忠主要從事二疊紀腕足動物化石系統分類學、生物大滅絕及其以後的復甦、定量生物古地理學、生物多樣性和古環境學等方面的研究。

人物經歷


1961年10月,沈樹忠出生於浙江省湖州市湖州塘甸(現吳興區環渚街道萬安村)一個普通的農民家庭。
1975年,沈樹忠考入了浙江省湖州中學,當時的環境並不是單純地讀書,學生經常要學工、學軍、學農,沈樹忠所在的高二(5)班是農村班,經常要去勞動。
1977年,沈樹忠畢業於浙江省湖州中學(當時的高中只有兩年)。
1981年,沈樹忠從浙江煤炭工業學校(現浙江工商大學)畢業,畢業后被分配到離家鄉較近的浙江長廣煤炭公司,成了一名地質技術員。
1986年,沈樹忠從中國礦業大學畢業,獲得碩士學位。
1989年,沈樹忠從中國礦業大學畢業,獲得博士學位,之後留校任教,先後擔任講師、副教授。
1994年,沈樹忠應金玉軒教授邀請,第一次赴西藏希夏邦馬峰地區進行野外工作。
1995年,沈樹忠初次出國,被派往俄羅斯古生物研究所學習。
沈樹忠
沈樹忠
1996年10月,沈樹忠被國家教委公派到日本新瀉大學理學部做博士后。
2000年底,沈樹忠入選中國科學院百人計劃,從澳大利亞引進到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工作。
2002年,沈樹忠獲得國家傑出青年科學基金資助。
2003年,沈樹忠入選江蘇省333新世紀科學技術帶頭人(第3層次)。
2004年,沈樹忠入選新世紀百千萬人才工程國家級人選。同年主持基金委優秀創新群體(至2012年),並獲得優秀。
2006年,沈樹忠擔任科技部973項目首席科學家(至2010年)。同年擔任現代古生物學和地層學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至2015年),期間領導實驗室在地學領域國家重點實驗室評估中兩次(2010,2015)獲得優秀。
2012年,沈樹忠入選江蘇省333新世紀科學技術帶頭人(第一層次)。
2015年7月,沈樹忠入選中國科學院院士增選初步候選人名單。12月增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
2017年2月,南京大學生物演化與環境科教融合中心成立,沈樹忠擔任中心主任。
2018年11月,沈樹忠全職加入南京大學,擔任南京大學地球科學與工程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
2019年7月,沈樹忠榮獲地層學國際最高金獎(ICSMedal),成為第一位獲此獎項的亞洲科學家。
2019年9月,沈樹忠當選國際地層委員會副主席。

主要成就


科研成就

● 科研綜述
1994年以來,沈樹忠多次進入西藏進行大量野外工作,建立以藏南為代表的岡瓦納北緣二疊-三疊紀之交連續的生物、地化和岩石地層序列,改變了該區缺失中、上二疊統的傳統認識。通過藏南與雅魯藏布江縫合帶的動物群的比較,提出雅魯藏布江縫合帶外來體和拉薩地塊二疊紀地層和動物群與岡瓦納大陸北緣有本質區別,新特提斯洋在中二疊世業已形成等觀點,對認識古特提斯洋的古地理演化有重要意義。
在系統古生物研究方面,沈樹忠深入研究了十多個國家的腕足類和牙形類動物群。帶領團隊建立石炭紀-三疊紀全球腕足動物資料庫,創建全球生物古地理和多樣性演變模式,使其成為判斷該時段地體古地理位置和古海道開閉時間以及海洋底棲生態系統演變依據,提出前樂平世事件與當時全球大海退造成的大規模棲息地減少相關等新認識。
在二疊紀生物大滅絕研究中,沈樹忠與團隊成員和國際同行一起共同開展高精度綜合年代地層框架、生物多樣性定量分析和多種地化指標等研究,論證二疊紀末海陸生物大滅絕的同時性和瞬時性,指出大規模岩漿活動造成地表環境的巨變是導致該生物大滅絕的主因。相關成果在Science、PNAS、EPSL等刊物發表后,引起中國國內外同行的關注。發表在Science上的成果入選《2012年度中國科學十大進展》,相關內容被編入美國大學教材等。
2006年起,沈樹忠領導國際樂平統工作組,與國際同行進行合作,開展多門類生物地層、化學地層和高精度測年等綜合交叉合作研究,使二疊系-三疊系之交的綜合年代地層框架精度得到提高。
南京大學教授樊雋軒,中國科學院院士、南京大學教授沈樹忠等在《科學》雜誌發表了題為《寒武紀至早三疊世高解析度海洋生物多樣性演化》的論文。該研究利用古生物大數據、超算和遺傳演演算法等全新的方法和手段,基於化石記錄重現了生命演化歷史,改變了當前對古生代海洋生物多樣性演化的認知。(2020-01-27 09:49:00來源:光明日報)
● 學術論著
截至2015年12月,沈樹忠已經發表論著140餘篇(部),其中國際SCI收錄論文50餘篇。
● 學術交流
沈樹忠在華南、西藏、伊朗、美國等地開展大量生物地層學研究,多次聯合組織重大生物事件等重要國際專題會議。作為大會共同主席組織召開了國際石炭-二疊紀地質大會(2007)、國際腕足動物大會(2015)等重要國際會議,並在AAAS年會(2013)等重要國際國內會議上應邀作特邀或主題報告等。
● 承擔項目
截至2015年12月,沈樹忠先後主持和參加了10餘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澳大利亞聯邦基金委、科技部和原煤炭部的項目。
時間項目名稱項目來源
1997年—2000年中國的岡瓦納-晚古生代西藏與滇西海相動物群澳聯邦基金委重大項目(主要參與者和完成人)
2006年地史時期海陸生物多樣性的演變科技部973項目(首席科學家)
2008年
新元古代-寒武紀與二疊紀-三疊紀
過渡時期生物事件與環境背景對比研究
國家自然基金委重大國際合作項目
2013年—2017年古生代重大海洋生物事件基金委重大項目
● 科研成果獎勵
截至2015年12月,沈樹忠先後獲得國家自然科學獎二等獎、江蘇省科技進步獎一等獎等。
時間項目名稱獎勵名稱
2012年闡明二疊紀-三疊紀之交末生物大滅絕的模式及其原因2012年度中國科學十大進展
2010年中國的樂平統及二疊紀末生物大滅絕研究國家自然科學二等獎(排名第二) 
2008年江蘇省科技進步一等獎(排名第二)
人才培養
● 講座報告
2018年,沈樹忠為吳興實驗中學學生和全區科技教師作《煤山金釘子》地質科普報告。2018年4月25日,沈樹忠在太原理工大學迎西校區科學樓2層報告廳作了題為《2.52億年前的超級生物大滅絕》的學術報告,此外,他還介紹了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的情況和研究生培養機制,並歡迎太原理工大學的學子到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繼續深造。
榮譽表彰
時間榮譽表彰
1995年中國地質學會青年地質科技獎-銀錘獎
2003年優秀回國人員成就獎
2004年中國科學院優秀百人計劃
2004年江蘇省在寧部屬科研院所“科技標兵”稱號
2005年政府特殊津貼專家
2011年江蘇省第三期“333新世紀科學技術帶頭人工程”突出貢獻獎
2013年中國古生物學會第七屆尹贊勛地層古生物學獎 
2015年第十四次李四光地質科學獎(地質科技研究者獎)
2015年12月7日中國科學院院士(地學部) 
2019年7月4日國際地層學最高金獎 
2021年4月江蘇省先進工作者 
2021年6月7日江蘇省優秀共產黨員(擬表彰) 

社會任職


2018年9月1日浙江工商大學雙聘院士
2004年—國際二疊紀地層分會秘書長和選舉委員(連續兩屆)
現代古生物學和地層學國家重點實驗室第七屆學術委員會委員
日本東北大學客座教授
澳大利亞Deakin大學榮譽研究員
國際樂平統工作組主席

個人生活


1982年,沈樹忠去長興採石廠,遇到了他現在的妻子。2002年,當沈樹忠第5次到達西藏時,發生了意外,當他的重感冒遭遇了西藏的惡劣天氣條件,他的身體出現了嚴重不適,最後只能靠簡陋的制氧機幫助呼吸,在同事的護送下驅車14小時回到拉薩才脫離危險。人物評價沈樹忠在二疊紀地層學、二疊紀末生物大滅絕與環境變化、腕足動物古生物學等方面取得了系統性和創新性成果。他熱愛地層古生物事業,勤奮踏實,學風端正,肯為集體出力,有較強的組織和綜合研究能力。(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