穹窿構造
平面上呈軸狀圈閉的背斜型構造
穹窿構造在地質上是指平面上呈卵圓形或不規則的等軸狀圈閉的背斜型構造,形態近渾圓形,岩層由中央向四周外傾,無一定走向,內部是變質結晶岩基底。其直徑長可達數千米至數十千米,也見有規模較小的穹窿,有的穹窿是短袖背斜。除構造變形成因外,穹窿有多種成因,如沉積埋丘構造、鹽丘、岩漿底辟和火山穹窿等。
穹窿構造
除構造變形成因外,穹窿有多種成因,如沉積埋丘構造、鹽丘、岩漿底辟和火山穹窿等。穹窿構造是北羌塘盆地最重要的圈閉構造,在油氣有利地帶近東西向大中型背斜中尋找穹窿構造,是確定油氣勘探靶區的重要途徑。
形成過程
規模巨大的穹窿構造通常是由於岩漿侵入或者方向直交的褶皺運動互相干擾而造成的。
穹窿頂部的岩層首先被侵蝕掉,古老的結晶岩出露形成複雜的山叢;其外圍常形成環狀單面山,陡坡朝向穹窿中心。在穹窿形成初期水系呈放射狀,在深受侵蝕的穹窿上,形成環狀水系。
特徵
穹窿構造地貌是發育在地台蓋層上的背斜,形態大致呈圓形,中部呈穹窿狀。穹窿外部是沉積岩的蓋層,穹窿內部是變質結晶岩基底。
穹窿構造地貌
岩漿侵入穹窿山
它是岩漿侵入沉積岩中,沉積岩上拱而成。在結構上外部為沉積岩,核部為岩漿岩。穹窿山發育初期,即沉積岩層尚未遭受嚴重破壞時,呈孤立的山地,水系呈放射狀發育。當外部沉積岩層被剝蝕后,核部的岩漿岩就會暴露,發展成為山叢。但是。外圍原有的河流仍然保持放射狀,沉積岩層則出現多重的環形單面山或豬背山以及環狀水系。
構造拱曲穹窿山
由於構造運動,使局部沉積岩層上拱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