命令模式

命令模式

接收者,真正執行命令的對象。要求命令對象執行請求,通常會持有命令對象,可以持有很多的命令對象。創建具體的命令對象,並且設置命令對象的接收者。

概述


在軟體系統中,“行為請求者”與“行為實現者”通常呈現一種“緊耦合”。但在某些場合,比如要對行為進行“記錄、撤銷/重做、事務”等處理,這種無法抵禦變化的緊耦合是不合適的。在這種情況下,如何將“行為請求者”與“行為實現者”解耦?將一組行為抽象為對象,實現二者之間的松耦合。這就是命令模式(Command Pattern)

模式結構


命令模式
命令模式
Command:
定義命令的介面,聲明執行的方法。
ConcreteCommand:
命令介面實現對象,是“虛”的實現;通常會持有接收者,並調用接收者的功能來完成命令要執行的操作。
Receiver:
接收者,真正執行命令的對象。任何類都可能成為一個接收者,只要它能夠實現命令要求實現的相應功能。
Invoker:
要求命令對象執行請求,通常會持有命令對象,可以持有很多的命令對象。這個是客戶端真正觸發命令並要求命令執行相應操作的地方,也就是說相當於使用命令對象的入口。
創建具體的命令對象,並且設置命令對象的接收者。注意這個不是我們常規意義上的客戶端,而是在組裝命令對象和接收者,或許,把這個Client稱為裝配者會更好理解,因為真正使用命令的客戶端是從Invoker來觸發執行。

模式分析


1.命令模式的本質是對命令進行封裝,將發出命令的責任和執行命令的責任分割開。
2.每一個命令都是一個操作:請求的一方發出請求,要求執行一個操作;接收的一方收到請求,並執行操作。
3.命令模式允許請求的一方和接收的一方獨立開來,使得請求的一方不必知道接收請求的一方的介面,更不必知道請求是怎麼被接收,以及操作是否被執行、何時被執行,以及是怎麼被執行的。
4.命令模式使請求本身成為一個對象,這個對象和其他對象一樣可以被存儲和傳遞。
5.命令模式的關鍵在於引入了抽象命令介面,且發送者針對抽象命令介面編程,只有實現了抽象命令介面的具體命令才能與接收者相關聯。

模式優點


1.降低系統的耦合度
2.新的命令可以很容易地加入到系統中。
3.可以比較容易地設計一個組合命令。

模式缺點


使用命令模式可能會導致某些系統有過多的具體命令類。因為針對每一個命令都需要設計一個具體命令類,因此某些系統可能需要大量具體命令類,這將影響命令模式的使用。

適用環境


1.系統需要將請求調用者和請求接收者解耦,使得調用者和接收者不直接交互。
2.系統需要在不同的時間指定請求、將請求排隊和執行請求。
3.系統需要支持命令的撤銷(Undo)操作和恢復(Redo)操作。
4.系統需要將一組操作組合在一起,即支持宏命令

實例解析


電視機是請求的接收者,遙控器是請求的發送者,遙控器上有一些按鈕,不同的按鈕對應電視機的不同操作。抽象命令角色由一個命令介面來扮演,有三個具體的命令類實現了抽象命令介面,這三個具體命令類分別代表三種操作:打開電視機、關閉電視機和切換頻道。顯然,電視機遙控器就是一個典型的命令模式應用實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