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師範大學物理與電子信息學院
安徽師範大學物理與電子信息學院
安徽師範大學物理與電子信息學院是安徽省高校中歷史悠久、影響深遠的院系之一,其前身可追溯到1928年省立安徽大學建校時就設立的物理系。此後,幾經分合重組,直至2000年3月,在原物理系的基礎上成立了物理與電子信息學院。近八十年來,經過幾代人的艱辛探索和開拓創業,物理與電子信息學院的辦學規模不斷擴大,辦學渠道不斷拓展,學科建設取得了豐碩的成果,現已發展成為一個擁有物理學、電子信息工程、通信工程、光信息科學與技術和自動化等五個本科專業的理工類綜合性學院。
學院下設物理系、電子信息工程系、通信工程系、光電信息科學與工程系、自動化系,擁有原子與分子物理研究所、智能測控技術研究中心、光電技術研究中心、物聯網工程與技術研究中心、低維材料物理及應用研究中心、天體物理與應用研究中心,是一所理工交融的特色鮮明的綜合性學院。
安徽師範大學物理與電子信息學院安徽省高校中歷史悠久、影響深遠的院系之一,前身可追溯到1928年省立安徽大學時期的物理系。經過幾代人的探索和創業,學院辦學規模不斷擴大,學科建設取得了豐碩的成果,現已發展成為一個擁有物理學、電子信息工程、通信工程、光信息科學與技術和自動化五個專業的理工綜合性學院。現有物理學一級學科碩士學位授權點,下設理論物理、原子分子物理、凝聚態物理、光學、無線電物理和光電信息科學與工程六個碩士學位二級點,以及物聯網技術和生物物理目錄外二級學科碩士點,並於2011年獲批設立化學物理和生物物理兩個博士點。
原子與分子物理為省級重點學科,原子與分子物理實驗室為校級重點實驗室、光學學科為校級重點學科;基礎物理實驗室為省級基礎實驗示範中心。學院建有物理學基礎實驗中心、電子與通信基礎實驗中心、工科實訓中心、物理學專業實驗室、電子與通信專業實驗室,共有6588台、價值2920萬元人民幣的教學和先進科研儀器設備儀器。
歷史上,學院湧現過許多有突出貢獻的優秀教師,老系主任吳銳參加過居里夫人實驗室工作;致公黨中央常務副主席、全國人大常委杜宜謹曾在我院任教;陸同興教授曾榮獲中國物理學會第六屆胡剛復物理獎。另有4人獲“全國曾憲梓教育基金獎及優秀教師獎”,2人獲“陳香梅優秀教學獎”,3人獲“省級優秀教師”等光榮稱號。
學院還積極探尋對外合作的新途徑,先後與國內外一些知名高校和科研單位建立了合作交流關係。並成功舉辦了第十三屆全國原子與分子物理學術年會、全國光學年會和全省物理教學年會。
學院進一步加大了師資隊伍建設力度,積極培養和引進人才,努力提高教師的整體素質和學術水平。一支素質優良、梯隊整齊、結構合理、治學嚴謹、充滿活力的師資隊伍已初步形成。學院現有在職教職工114人,其中教授16人,副教授27人,具有博士、碩士學位的教師79人(含在讀博士人,研究生10人)。
全院教職工共承擔各級科研項目50多項。2007-2009學年度學院科研立項取得突破性進展,連續兩年獲得國家自然科學基金資助,合作承擔“863”海洋領域項目,省自然科學基金重點項目資助等重大成果;出版專著、教材11部,在各級學術刊物上發表論文300多篇,其中70餘篇被SCI、EI收錄;獲得安徽省科技進步獎2項,安徽省高校科技進步獎2項,安徽省教學成果獎1項。
學院在校本科生1681人,普通碩士研究生66人,教育碩士研究生72人。在長期的辦學實踐中,學院高度重視學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培養,始終以建設優良的院風、學風和班風為中心,以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為目標,努力使學生成為既有較高思想政治素養又有較高科學文化素質;既有較強的理論功底、又有較強的實際動手能力;既自我發展又能服務社會;既有遠大理想又能艱苦奮鬥的德、智、體諸方面全面發展的優秀人才。
邁入新世紀的安徽師範大學物理與電子信息學院,各項事業取得了新的長足的發展,並已逐步探索出了一條具有自己特色和優勢的辦學路子。我們相信,不久的將來,在全院師生的共同努力下,安徽師範大學的物理與電子信息學院一定會為安徽以及全國培養出更多更優秀的物理與電子信息人才。
電子信息工程
專業培養目標:
本專業培養具備電子技術和信息系統的基礎知識,能從事各類電子設備和信息系統的研究、設計、製造,應用和開發的高等工程技術人才。
業務培養要求:
本專業是一個電子和信息工程方面的較寬口徑專業。本專業學生主要學習信號的獲取與處理,電子設備與信息系統等方面的專業知識,受到電子與信息工程實踐的基本訓練,具備設計、開發、應用和集成電子設備和信息系統的基本能力。
畢業生應獲得以下方面的知識和能力:
1.較系統地掌握本專業領域寬廣的技術基礎理論知識,適應電子和信息工程方面廣泛的工作範圍。
2.掌握電子電路的基本理論和實驗技術,具備分析和設計電子設備的基本能力。
3.掌握信息的獲取,處理的基本理論和應用的一般方法,具有設計,集成,應用及計算機模擬信息系統的基本能力。了解信息產業的基本方針,政策和法規。
4.了解信息產業的基本方針,政策和法規,了解企業管理的基本知識。
5.了解電子設備和信息系統的理論前沿,具有研究,開發新系統,新技術的初步能力。
6.掌握文獻檢索、資料查詢的基本方法,具有一定的科學研究和實際工作能力。
主幹學科:
電子科學與技術信息與通信工程、計算機科學與技術
主要課程:
電路理論系列課程,計算機技術系列課程,信號與系統,數字信號處理,電磁場理論,自動控制原理,感測技術等。主要實踐性教學環節:包括課程實驗,計算機上機訓練,課程設計,生產實習,畢業設計等。一般要求實踐教學環節不少於30周。主要專業實驗:至少完成本專業某一方向專業實驗。
修業年限:四年。
授於學位:工學學士。
相近專業:通信工程。
通信工程
專業培養目標:
本專業培養具備電子技術、通信技術和信息系統的基礎知識,能從事各類電子設備、通信設備和信息系統的研究、設計、製造、應用和開發的高級工程技術人才。
業務培養要求:
本專業學生主要學習信號的獲取與處理、電子設備與信息系統等方面專業知識,經過電子與通信工程實踐的基本訓練,具備設計、開發、應用和集成電子設備、通信設備和信息系統的基本能力。
畢業生應獲得以下方面的知識和能力:
1.較系統地掌握本專業領域寬廣的技術基礎理論知識,適應電子和通信工程的工作要求;
2.掌握電子電路的基本理論和實驗技術,掌握通信系統和通信網路的基本原理及其分析、設計理論與方法,具備分析和設計電子設備、通信設備及通信網路的基本能力;
3.掌握信息獲取、處理的基本理論和應用的一般方法,具有設計、集成、應用及計算機模擬信息系統的基本能力;
4.了解信息產業的基本方針、政策和法規,了解通信企業管理的基本知識;
5.了解電子設備、通信設備和信息系統的理論前沿和發展動態,具有研究、開發新系統、新技術的初步能力;
掌握文獻檢索、資料查詢的基本方法,具有一定的科學研究和實際工作能力;
7.系統掌握一門外語,達到國家四級水平,能熟練閱讀外文書刊。
主要課程:
電路分析基礎、信號與系統、模擬電子線路、高頻電子線路、數字邏輯電路、C語言程序設計、微機原理及應用、介面技術、數字信號處理、現代通信原理、電磁場理論、微波技術、計算機通信網路、擴頻通信及應用、移動通信、單片機原理、電視原理、電子測量原理等。
● 院長:鄭賢鋒
● 副院長:張其芳、寧利新、張愛清
● 書記:李娟
● 副書記:黃友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