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19條詞條名為本色的結果 展開
本色
戲劇名詞
本色,戲劇名詞。原義為事物的本質狀態。如:男兒本色。
明代徠一些戲曲理論家把本色的概念引入古典劇論,被用來闡明藝術與生活的關係。表示為藝術應當體現出現實生活的本質狀態。同時對語言也有所要求,要求語言要反映現實事物的自然狀態。
徠明代一些戲曲理論家把本色的概念引入古典劇論,但在內容上已有很大變化。
首先,本色被用來闡明藝術與生活的關係。徐渭認為生活中就有本色與相色之分,本色即正身,相色即替身,戲曲作家應該“賤相色,貴本色”(《西廂序》)。這與湯顯祖在《焚香記總評》中強調的“尚真色”用意相近,都要求戲曲藝術反映的生活是天然的沒有雕飾的真實。以後,晚明的一些戲曲理論家力圖從戲曲反映生活的特徵,論證本色的問題。臧懋循提出,戲曲創作必須作到“人習其方言,事肖其本色,境無旁溢,語無外假”(《元曲選後集序》),才能藝術地反映紛紜複雜的生活。王驥德也指出,戲曲以“模寫物情,體貼人理”為其特點,“一涉藻繢,便蔽本來”(《曲律》)。他們把真切、質樸、自然的審美標準與戲曲摹擬生活的特點結合起來,對本色的內涵作出較好的詮釋。
其次,本色是對語言的要求。徐渭反對傳奇創作中那種文仿經義、語用排偶的“時文氣”,主張“句句是本色語”。因此,他十分讚賞《琵琶記》中《吃糠》、《嘗葯》、《築墳》、《寫真》等折的語言,譽之為“從人心流出”。總之,他要求傳奇作家繼承真切、質樸、自然的南戲語言的傳統。凌濛初也批評了傳奇創作中的兩種傾向:以藻繪為曲,如同把唐詩的排律混入《陌上桑》、《董妖嬈》等漢魏樂府中,是不倫不類的;以鄙俚為曲,又如同以三家村學究的口號、歪詩比作《康衢》、《擊壤》等遠古歌謠,是十分可笑的。他心目中的本色語言,是“不施脂粉”、“出之天然”的“人間一種真情話”(《譚曲雜札》)。
本色-戲曲語言臧懋循、王驥德都從戲曲反映生活的特徵,論述了戲曲語言的本色。臧懋循在兩篇《元曲選》的序言中說,戲曲要描寫各色人物和各種事件,語言的取材較之詩詞就廣泛多了,經史子集和佛道二藏上的語言都可供採摘;但必須“斷章取義,雅俗兼收,串合無痕”,達到元曲的“不工而工”的妙境。王驥德在《曲律》中卻說,本色就是通俗易懂,主張本色與文藻兼而用之。但是,施文藻,忌太文;用本色,忌太俚。“雅俗淺深之辨,介在微茫”。他以為湯顯祖的《南柯記》和《邯鄲記》,語言上“掇拾本色,參錯麗語,境往神來,巧湊妙合,又視元人別一蹊徑”,才是可演、可傳的上品。
展開收起
丑 出 巫 倈 儺 靠 大麴 小旦 引子 雲手 宮調 書會 木大 正旦 末泥 布景 樂棚 行頭 戲文 沖狹 老旦 雜當 許胡 花部 走索 身段 武丑 板眼 法曲 話劇 獨白 長陽南曲 弦索 圓場 劇場 綵排 賓白 排遍 梨園[戲曲] 唱腔 檢場 菊部 教坊 喜劇 掌記 鼓板 滾調 楔子 髯口 磕瓜 二花臉 三花臉 文明戲 打出馬 地方戲 竹竿子 武二花 定場白 油花臉 南雜劇 悲喜劇 基本功 滑稽戲 幕表制 潛台詞 四大徽班 自報家門 南北合套 梨園弟子 魚龍曼延 舞台美術 手眼身法步 中國戲劇梅花獎 | 介 外 串 凈 幕 九宮 大面 小戲 引戲 隊舞 水袖 瓦舍 台詞 正劇 本色 對白 務頭 行當 戲曲 曲破 老生 過曲 百戲 花旦 場面 邦老 尾聲 武場 板式 青衣 詩劇 科班 南戲 啞劇 面具 劇種 旁白 缽頭 排演 副旦 唱賺 臉譜 票友 雅部 黑頭 搽旦 纏令 跳丸 舞台 褶子 影戲 刀馬旦 三小戲 元雜劇 打背躬 問題劇 吳江派 武花臉 掐彈詞 昇平署 草台班 臨川派 街頭劇 鼓子詞 演出本 踏謠娘 四大聲腔 場面高度 音響效果 唱念做打 溫州雜劇 舞台指示 愛美劇運動 | 旦 生 折 帔 酸 入破 大遍 小生 文場 六幺 化妝 勾欄 台步 正凈 加官 代面 犯調 行家 戲劇 曲牌 吊毛 集曲 優伶 把子 角抵 孛老 搶背 武凈 參軍 京白 貼凈 科泛 俗樂 亮相 軸子 劇本 幫腔 俳優 腳色 副末 翎子 彩旦 郭禿 雅樂 腔調 散樂 纏達 摘遍 題目 蟒袍 燕濯 小花臉 廣播劇 雲韶府 立部伎 把子功 蘇中郎 參軍戲 性格化 宜春院 閨門旦 鬼門道 雅樂部 鼓吹部 路歧人 人物造型 四功五法 連台本戲 總會先倡 虛擬動作 程式動作 舞台藝術 《霓裳羽衣曲》 | 末 場 弄 砌 賺 卜兒 小末 才人 元曲 幺篇 反串 開呵 正末 旦兒 龍套 包廂 北曲 行院 沖末 曲譜 傳奇 合生 尋橦 走邊 蒼鶻 序幕 武旦 武生 轉踏 官衣 貼旦 科渾 院本 起霸 客串 悲劇 家門 倡優 腳本 副凈 盔頭 清唱 象人 道具 猴戲 裝孤 韻白 鑼經 趟馬 敷演 十三調 三部曲 文工團 中州韻 壓軸戲 宋雜劇 坐部伎 定場詩 毯子功 獨幕劇 活報劇 諸宮調 傀儡戲 鼓架部 髦兒戲 內心獨白 東海黃公 即興表演 第四牆 銅錘花臉 舞檯燈光 題目正名 蘭陵王入陳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