腸道蛔蟲症

腸道蛔蟲症

腸道蛔蟲症是蛔蟲寄生於人體腸道尤其是小腸所引起的疾病。本病流行廣泛,兒童發病率高。腸道蛔蟲症患者及帶蟲者糞便含受精卵,是主要傳染源。豬、犬、雞、貓、鼠等動物,以及蒼蠅等昆蟲,可攜帶蟲卵或吞食後排出存活的蟲卵,也可成為傳染源。農田勞動等接觸污染的泥土,經手入口或生食帶活蟲卵的拌鮮菜、瓜果等容易感染,亦可隨灰塵飛揚吸入咽部吞下而感染。人群普遍易感。兒童喜好地上爬行、吸吮手指等致其易受感染,尤以學齡期兒童感染率高。使用未無害化處理的人糞施肥的農村,人口感染率達50%。蛔蟲致腸梗阻者常有陣發性腹部絞痛、嘔吐,停止排氣、排便;蛔蟲某些分泌物作用於神經系統可引起頭痛、失眠、智力發育障礙,嚴重時出現癲癇、腦膜刺激征或昏迷。蛔蟲代謝產物可引起宿主的肺、皮膚、結膜、腸黏膜過敏,表現為哮喘、蕁麻疹、結膜炎或腹瀉等。本病需應用藥物進行驅蟲治療。及時治療預后良好。

就診科室


● 感染科

病因


傳染源

● 蛔蟲病患者是主要的傳染源,由於雌蟲產卵量極大和蟲卵對外界理化因素抵抗力強,蟲卵可在泥土中生存數月,在5~10℃可生存2年仍具感染力,因此是構成蛔蟲易於傳播的重要因素。

傳播途徑

● 飲食衛生環境較差或個人不良衛生習慣,因吞入感染期蛔蟲卵感染。例如,農田勞動等接觸污染的泥土,經手入口或生食帶活蟲卵的拌鮮菜、瓜果等容易感染,亦可隨灰塵飛揚吸入咽部吞下而感染。

易感人群

● 3~10歲的兒童。

癥狀


● 腹痛:多位於上腹部或臍周,常反覆發作。
● 可伴有食慾缺乏、噁心、嘔吐等。
● 嚴重者可有磨牙、失眠、精神不安等。
● 可伴有蕁麻疹。

檢查


血常規

● 可了解血中白細胞和嗜酸性粒細胞有無增多,可判斷有無感染等,有助於診斷本病。

便檢查

● 便塗片或飽和鹽水漂浮法可查到有無蟲卵,能確診本病。

影像學檢查

● 腸道蛔蟲病行腹部彩超、胃X線鋇餐檢查、CT或磁共振成像可以了解腸道內有無蛔蟲,有助於診斷。

內鏡檢查

● 可用於檢查膽總管下端的蛔蟲。

診斷


● 醫生根據流行病學史,臨床表現、實驗室檢查、內鏡檢查等診斷腸道蛔蟲病。

臨床表現

● 可有腹痛、食慾缺乏、噁心、嘔吐、失眠、蕁麻疹等癥狀。

實驗室檢查

● 糞便檢查見蛔蟲卵,經糞便排出或嘔出蛔蟲均可確診。
● 出現膽絞痛、膽管炎、胰腺炎時應注意異位蛔蟲病的可能,超聲及逆行胰膽管造影有助於診斷。
● 血常規:可了解血中嗜酸性粒細胞的水平,有助於判斷是否為寄生蟲感染。

內鏡檢查

● 近期也有膠囊內鏡發現蛔蟲感染的報道。
● ● 腸道蛔蟲症需要與哪些疾病區別?
● 腸道蛔蟲症需與膽囊炎、胃十二指腸球部潰瘍穿孔、急性胰腺炎、急性闌尾炎等相鑒別。

怎樣治療腸道蛔蟲症


驅蟲治療

● 苯咪唑類藥物:阿苯達唑。
● 廣譜驅蟲葯:伊維黴素。

異位蛔蟲病及併發症的治療

● 膽道蛔蟲病以解痙鎮痛、驅蟲、抗感染治療為主。
● 蛔蟲性腸梗阻可服豆油或花生油,蛔蟲團松解后再行驅蟲治療;如無效應及時手術治療。
● 凡蛔蟲所致闌尾炎、急性化膿膽管炎、肝膿腫、出血性壞死性胰腺炎均需及早手術治療。

危害


● 嚴重感染者有食慾缺乏、體重下降與貧血等。
● 蛔蟲致腸梗阻者常有陣發性腹部絞痛、嘔吐,停止排氣、排便。
● 本病可引起蛔蟲性腸梗阻、蛔蟲性腸穿孔、蛔蟲性闌尾炎等疾病,闌尾壞死穿孔后,蛔蟲可進入腹腔,導致腹膜炎。

預后


● 經及時治療一般預后良好。
● 若併發腸梗阻、腸穿孔、腸扭轉或腸壞死等,預后較差。

怎樣預防腸道蛔蟲症


● 注意飲食衛生,避免食用未清潔、消毒的蔬菜、瓜果。
● 養成良好的個人衛生習慣,飯前、便后洗手。
● 兒童不要隨地大便。
● 避免接觸家禽、家畜,接觸后應嚴格消毒、洗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