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星草
七星草
七星草,中藥名。為水龍骨科植物三出假瘤蕨Phymatopsis trisecta(Bak.)Ching[Polypodium trisectum Bak.]的全草。七星草分佈於四川、雲南等地。具有利尿通淋,清熱解毒之功效。常用於淋證,尿濁,水腫,帶下,咽痛,中暑,癰瘡腫毒。
全草
味苦,性寒。
利尿通淋,清熱解毒。
用於淋證,尿濁,水腫,帶下,咽痛,中暑,癰瘡腫毒。
1、治腎炎:金雞腳9g。泡開水服。
2、治濕熱帶下:金雞腳60g。燉豬肉服。
3、治咽喉腫痛:鮮金雞腳30g。冷開水擂汁服。
4、治中暑:鮮金雞腳30g。搗爛取汁冷開水沖服。(1-4方出自《西昌中草藥》)
內服:煎湯,30-60g;或絞汁。外用:適量,搗敷。
全年均可採收,洗凈,鮮用或曬乾。
七星草
生於松林下少陰處。分佈於四川、雲南等地。
乾燥全草,根莖上密生黃棕色鱗片,有光澤,下面有細長的棕褐色鬚根。葉柄細長;葉片皺縮,灰黃綠色,展開的葉片為2-3裂,也有不裂的,裂片呈披針形,薄紙質,柔軟。葉背沿中脈左右各具1列圓形紅褐色的孢子囊群,臭微,味淡。以葉片大,孢子囊群多者為佳。
1、《滇南本草》:“治砂淋、血淋、白濁、冷淋。又能包肚臍治陰症,敷(無)名瘡大毒如神。”
2、《植物名實圖考》:“治五淋白濁,又包敷無名大瘡神效。又熨臍,治陰寒。”
《圖考》石草卷十六第384頁:“鵝掌金星草,生建昌山石間。橫根,一莖一葉。葉如鵝掌,有金星。《滇本草》謂之七星草。”
按《圖考》提及橫根,系指地下根狀莖;金星,系指孢子囊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