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陽明大腸經

十二經脈之一

十徠二經脈之一,手三陽經之一,與手太陰肺經相表裡,上接手太陰肺經於食指,下接足陽明胃經於鼻旁。經脈分佈於食指、上肢外側前、肩前、頸、頰、鼻旁。其絡脈、經別分別與之內外相連,經筋分佈於外部。本經首穴是商陽,末穴是迎香,左右各20穴。

簡介


● 英文名稱:Large Intestine Meridian(LI)
● 學科來源:中醫藥學—基礎理論—經

古籍摘選


● 大腸手陽明之脈,起於大指次指之端,循指上廉,出合谷兩骨之間,上入兩筋之中,循臂上廉,入肘外廉,上臑外前廉,上肩,出髃骨之前廉,上出於柱骨之會上,下入缺盆,絡肺,下膈,屬大腸;其支者,從缺盆上頸貫頰,入下齒中,還出挾口,交人中,左之右,右之左,上挾鼻孔。(《靈樞•經脈》)

名詞解釋


● 本經起於食指橈側端(商陽穴),經過手背行於上肢伸側前緣,上肩,至肩關節前緣,向後與督脈在大椎穴處相會,再向前下行入鎖骨上窩(缺盆),進入胸腔絡肺,通過膈肌下行,入屬大腸。其分支從鎖骨上窩上行,經頸部至面頰,入下齒中,回出夾口兩旁,左右交叉於人中,至對側鼻翼旁,經氣於迎香穴處與足陽明胃經相接。

術語在線


● 引自全國科學技術名詞審定委員會——術語在線

百科解讀


經名由來

● 陰陽學說貫穿於整個中醫理論,內為陰,外為陽;臟為陰,腑為陽。走行於人體內側(腹側面),隸屬於一臟者,命名為陰經;走行於人體外側(背側面),隸屬於一腑者,命名為陽經。
● 經脈中,陰氣輕重、陽氣強弱有別,因此一陰一陽衍化為三陰三陽。太陰、厥陰、少陰,代表陰氣由輕到重;太陽、少陽、陽明,代表陽氣由強到弱。
● 上為手,下為足。走行於上肢的經脈,經名前冠以“手”字;走行於下肢的經脈,經名前冠以“足”字。
● 手陽明大腸經之脈,走行於上肢外側前緣,故屬手三陽經之一,該經隸屬大腸,故名大腸經,該經在三陽經中陽氣最弱,故名陽明。

經脈循行

● 手陽明大腸經與手太陰肺經相表裡,上接手太陰肺經,下接足陽明胃經。經脈分佈於食指、上肢外側前、肩前、頸、頰、鼻旁。

主治病證

● 手陽明大腸經可用於治療腹痛、腸鳴、泄瀉、痢疾、便秘、咽喉腫痛、牙齒疾病、鼻流清涕或出血,以及本經循行部位的疼痛、熱腫或寒冷等。出現上述癥狀時,可以選擇大腸經的穴位進行針刺、艾灸、按摩等治療方法。

經上腧穴

● 手陽明大腸經一側有20穴:商陽、二間、三間、合谷、陽溪、偏歷、溫溜、下廉、上廉、手三里、曲池、肘髎、手五里、臂臑、肩髃、巨骨、天鼎、扶突、口禾髎、迎香。

癥狀自查

● 本經異常可出現以下癥狀:目病,齒痛,咽喉腫痛,鼻衄,口眼歪斜,耳聾,熱病昏迷,眩暈,癲狂,腹脹,腹痛,腸鳴,泄瀉,手臂酸痛,半身不遂,手臂麻木等。

參考文獻


● [1] 世界衛生組織(西太平洋地區).北京大學第一醫院中西醫結合研究所,譯.WHO西太平洋地區傳統醫學名詞術語國際標準。北京:北京大學醫學出版社,2009.
● [2] 鄭洪新。中醫基礎理論.10版。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2016.
● [3] 梁繁榮。針灸學.10版。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