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自治區藏醫院

三級甲等藏醫醫院

西藏自治區藏醫院(西藏自治區藏醫藥研究院),前身為拉薩“門孜康”(藏醫星算院),始建於1916年。1959年西藏民主改革后,拉薩“門孜康”與藥王山醫學利眾院合併組建拉薩藏醫院,1980年升格為西藏自治區藏醫院,是一家集醫療、科研、教學、預防、保健和藏葯製劑生產於一體的三級甲等藏醫醫院。

2019年11月12日,西藏自治區藏醫院入選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保護單位名單,獲得對“藏醫藥(藏葯炮製技藝)、藏族天文歷算”的保護資格。

歷史沿革


西藏自治區藏醫院,前身為拉薩“門孜康”(藏醫星算院),始建於1916年。1959年西藏民主改革后,拉薩“門孜康”和“藥王山醫學利眾院”合併成立拉薩藏醫院,1980年更名為西藏自治區藏醫院。
西藏自治區藏醫院
西藏自治區藏醫院
藥王山醫學利眾院位於布達拉宮對面的山頂上,創建於1696年。在300多年的發展歷程中,先後撰寫《白琉璃》、《答卷•除垢》、《醫學概論琉璃寶鏡仙人喜宴》等天文歷算著作和《秘本》、《後續註釋•金剛結解》、《秘訣註釋•格言金髦》、《醫學補遺•秘方鑒別》等大量的醫學著作;組織編繪藏醫彩色圖譜教學工具《八十幅曼唐》,是至今最完整、最權威的曼唐。曼唐除了在藏醫藥界具有很大的學術價值外,她作為一種布畫藝術在民間廣為流傳,亦在世界傳統醫學教學中首開先河。向內蒙古派送了洛桑曲培、格桑雅培兩位醫生傳播藏醫藥文化,對蒙醫藥事業的發展做出積極貢獻。
1916年,十三世達賴喇嘛創辦拉薩門孜康,任命欽熱諾布大師兼任藥王山醫學利眾院與門孜康的院長及教學導師。欽熱諾布大師先後編撰了《接生法•利眾明月寶鑒》、《根本部樹喻•醫海精要》、《甘露配藥寶瓶》、《治療小兒疾病經驗綜述》等醫學論著;在天文歷算方面,大師於1918將《時輪歷精要》一書的曆元更換為1927年,后刻制模板發行並作為門孜康的歷算教材,引進《漢歷心要》一書的傳承和計算方式,開始編製發行《門孜康曆書》,曆書對藏區人民生活、農耕牧作具有較高的參考和實用價值,是當時發行量最大的圖書之一;培養了一大批藏醫藥專業技術人才,學生遍布西藏、青海、四川、北京以及內蒙古、不丹、印度等臨近國家和地區。
西藏自治區藏醫院
西藏自治區藏醫院
1996年被國家中醫藥管理局授予全國示範藏醫院。2005年被評為三級甲等民族醫醫院,同年,被中央文明委、國家人事部授於全國精神文明建設先進單位。2006年成立西藏自治區藏醫藥研究院。2007被確定為第一批國家級重點民族醫療建設單位。2008年被認定為國家藥物臨床試驗機構,胃腸科、內科等6個專科取得臨床試驗資格。2009年被確定為全國民族醫臨床研究基地建設單位,2017年正式掛牌“國家中醫(藏醫)臨床研究基地”。2009年10月,強巴赤列老院長獲得首屆“國醫大師”稱號。2010年獲得“全國醫藥衛生系統先進集體”榮譽稱號。2013年,占堆老院長獲得“國醫大師”稱號,同年,被國家中醫藥管理局確定為“中醫藥文化宣傳教育基地”。2014年被列為全國“中醫藥傳統知識保護單位”,同年被國家中醫藥管理授予“首屆中醫藥科技推廣先進集體”稱號。2015年確定為“住院醫師規範化培訓基地”。2018年,作為主體單位先後成功申報《四部醫典》和“藏醫藥浴法(索瓦日巴)”進入“世界記憶工程亞太地區名錄”和“聯合國科教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2018年榮獲“西藏自治區民族團結進步模範集體”稱號。2017年我院眼科榮獲“全國衛生健康系統先進集體”稱號,2018年西藏自治區眼科中心掛牌成立。2020年,肝病科主任德慶白珍入選國家百千萬人才;嘎登尼瑪入選青年岐黃學者。

科室設置


腦病科、胃腸科、肺病科、肝病科、骨傷科、普外科、婦產科、心內科、外治科、急診科、隆病科、眼科、口腔科、耳鼻喉科、兒科、糖尿病、肛腸、皮膚科、治未病科、藏醫特色療法中心。

領導團隊


黨委領導行政領導
姓名職務姓名職務
唐榮科自治區衛生健康委黨組成員、院黨委書記白瑪央珍院長
白瑪央珍院黨委副書記唐榮科副院長
索多院黨委副書記索多常務副院長
霍凱江院黨委副書記、紀委書記銀巴院副院長
程志立院黨委委員程志立副院長
白瑪院黨委委員白瑪副院長

文化傳統


院徽院訓
西藏自治區藏醫院
西藏自治區藏醫院
傳承創新
濟世利眾

獲得榮譽


2020年12月29日,位居中國中醫科學院中醫藥信息研究所聯合中華中醫藥學會醫院管理分會發布的三級中醫醫院百強榜單第25位。

醫院地址


地址:拉薩市娘熱路26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