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4條詞條名為SEG的結果 展開

SEG

國際勘探地球物理學家學會

國際勘探地球物理學家學會(Society of Exploration Geophysicists, SEG ) 是致力於推動應用地球物理學的發展和地球物理學家教育的非營利性組織。學會成立於1930年,總部位於美國俄克拉何馬州Tulsa市,全球會員達33,000餘人,分佈於138多個國家,在自然資源的勘探與開發、近地表特徵描述與降低地球災害領域培養了大批的地球物理學專家並促進了道德實踐。SEG每年組織舉辦世界最大規模的地球物理大會,並通過出版物、會議、論壇、在線資源和提供教育機會實現自身使命。

組織結構


國際勘探地球物理學家學會下設分會,目前按地區組織的分會有20個,按學校學生組織的分會有14個。
國際勘探地球物理學家學會最高權力機構是理事會。理事會是由地區分會代表、全國的代表(5名)和執行委員會成員組成。執行委員會是選舉產生的,在理事會閉幕期間執行理事會的職權,由五人組成。
國際勘探地球物理學家學會每年舉行一次年會,會上交流學術報告及展出各個地球物理勘探裝備製造廠的最新產品。

SEG會員


SEG致力於促進與發展地球物理科學,尤其是石油與其它礦產的勘探與開發以及環境問題,會員主要是地球物理科學領域的人士。

會員類型

• 高級會員(AC)—積極參與實踐或教授地球物理學及相關領域的人士並有8年以上相關從業經驗。若持大專院校相關學科學位,在校學習年限可記入8年職業經歷之內。若已經獲得博士學位,仍需擁有至少3年獨立研究經驗
• 普通會員 (AS)—任何對地球物理學感興趣的人都可以申請普通會員,普通會員可以獲得所有高級會員所享受的權益,投票表決和會員推薦權益除外
• 學生會員(ST)—國家統招正規大學在讀的本科生,研究生及博士生。

會員權益

• SEG會員可以使用學會的各種在線資源,免費閱讀《勘探前沿》等刊物,獲得SEG出版物和活動的優惠,更有機會與來自世界各地的專家學者進行交流與溝通。
• 會員超值權益:24小時在線資源;權威的職業發展平台:SEG培訓、會議、書籍、DVD、CD等購買優惠折扣;受邀參加頂級科研創新項目,如SEAM等;與業內專家和學者建立學術交流關係等。

學術貢獻


學術期刊

• Geophysics《地球物理學》:創刊於1936 年,刊載地球物理學的應用研究論文和技術報告,包括應用地震法、電與電磁法、遙感和地熱考察等途徑進行石油和礦物勘探。
• The Leading Edge《勘探前沿》:本雜誌刊載地球物理學的研究論文,報道美國勘探地球物理學會的活動,介紹勘探設備的新產品。
• Technical Program Expanded Abstracts:收錄1982 年以來SEG 年會和其它國際會展的會議文獻。文章大多4頁長,並配有圖形。這些文章(文摘)經過挑選評論,但仍代表作者本身出版。
• SEG Global Meeting Abstracts:收錄SEG 的Global Meetings and Conferences 的會議文獻。
• Interpretation《數據解釋》:新刊,同行評審。致力於提高的次表層勘探數據解釋的實踐水平。 [4]

SEG數字博物館(SEG電子書)

SEG 電子書:包含經典圖書和最新著作,現有110 多種出版物。涉及應用地球物理學的各方面,如地震採集和處理、重力與電磁法、儲層地球物理學、近地表地球物理學、地球物理數據解釋等等。
著名的Encyclopedic Dictionary of Applied Geophysics《應用地球物理學百科辭典》(第4 版),也包含在SEG 電子書中,這是SEG 最暢銷書籍,是每一個地球物理學家、地質學家、勘探學家、能源顧問及與此領域相關的工程師、經濟學家和學生的必備參考書。

科技教育發展


Reginald Fessenden科技成就獎

Reginald Fessenden科技成就獎(Reginald Fessenden Award)是,由“榮譽與獎項委員會(Honors and Awards Committee)”和“董事會(Board of Directors)”決定,授予給在勘探地球物理領域做出特別的技術貢獻(包括發明和理論或概念的創新)的勘探地球物理學家的獎項。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地球物理研究所所長張捷教授與美國康菲石油公司資深科學家朱憲懷博士共同創立並完善了石油勘探地球物理領域的地球近地表地震層析成像(CT)理論和方法,從而有效地解決了石油勘探工業面臨的一系列複雜近地表成像難題。該方法很快實現了產業化,目前已成為全球石油勘探工業的標準成像技術。兩人也因此在第82屆國際勘探地球物理學會(SEG)年會頒獎儀式上共同榮獲2012年Reginald Fessenden科技成就獎。——這是該獎首次授予華裔科學家,並同時獎勵兩位華裔科學家。

傑出講師精選課程

傑出講師精選課程(Distinguished Instructor Short Course, DISC),創辦於1998年,是一場在1天內的8個小時的精選課程,針對於當前的最為熱門的勘探地球物理主題和廣泛的興趣點進行講座。(自從2001年以來,這些講座就被電子記錄下來。)該精選課程每年都會在全球超過25個地區和國家舉辦。16年來,該精選課程系列已經吸引超過27,000名參加者。(SEG會員繳納19美金可以進行30天的學習,非會員的價格是109美金/30天。)

繼續教育課程

繼續教育課程(Continuing Education Course, CEC)是提供學習資源(由知名的專家教授的課程和講座)給SEG全球會員和地球物理學愛好者的項目。這些課程能激發人們對理論和應用地球物理的專業興趣,影響人們的職業發展,同時擴展人們的技術視野。
• 提供基礎、中級和高級三個層次的技能培訓 (providing training in basic, intermediate, and advanced skills)
• 提供先進的有關地球物理技術的課程主題 (providing advanced curriculum topics in geophysical techniques)
• 增加參與者和專家之間的互動交流(increasing networking opportunities and interaction between participants and experts)
• 提供適當的聯繫 (supporting accepted practices) [12]

傑出講師講座

傑出講師講座(Distinguished Lecturer, DL)創辦於1951年,是一個巨大的榮譽與認可。(自2001年以來大部分課程被記錄並刊登在網上)傑出講師理應是對地球物理科學及其應用做出了卓越的個人貢獻的人,此外獲獎者應在以下方面做出了極大的努力:傳播地球物理學、激勵民眾科學的專業興趣、擴展技術視野和提供SEG活動與實踐的聯繫渠道。這大約一小時的課程每年在全球15個不同地區進行,SEG會員可以在任何時間任何地點通過網路都可以接觸到有關DL講座的信息。

榮譽講師講座

榮譽講師講座(Honorable Lecturer, HL)創辦於2006年,在2009年六個榮譽講師講座在全球六個不同地區進行大約一小時的演講,目前SEG會員會在任何時間,任何地點接觸到這些課程。

SEG與中國


SEG在中國有著悠久的歷史並已取得了豐碩的成果,這包括與中國石油學會、國有石油企業、中國石油東方地球物理公司、大學及私有企業建立了緊密的合作關係。SEG在中國的聯合會積極參與了各種項目活動的展,中國的學生定期參與這些活動以支持這一重要組織。

SEG與中國石油學會

自1978年以來,SEG就與中國石油學會幾乎每年都互派學術代表團進行訪問和進行學術交流。
1987年在原石油部外事局的指導下,中國石油學會與SEG草擬的技術合作協議於1987年10月SEG年會上由孟爾盛與SEG主席Graebner先生共同簽定,規定每年一次小型技術交流會、每四年一次大型會議(包括裝備展覽)。1992年又重新簽訂協議書,改為每兩年一次小型會議;每四年一次大型技術交流會議。為與SEG建立更密切的關係,物探委員會與SEG自1991年起開始醞釀成立某種性質的SEG中國分會。
1992年10月孟爾盛等二人借參加SEG年會的機會,與SEG主席W.S.French和執行部主任JohnHyden 等進一步討論成立中國分會的具體事宜。后經中國石油學會呈報中國科學技術協會同意成立SEG北京聯絡部([1993]科協外發字336號)。1993年10月委託陳祖傳參加SEG年會時,繼續與SEG官員討論成立SEG北京聯絡部事宜,並收到SEG供參考的章程一份。雙方共同決定,於1994年利用與美國SEG在大慶召開小型國際會議時,由SEG主席M.Schoenberg宣布SEG北京聯絡部正式成立。地點設在涿州市物探局,與SPG聯合辦公。聯絡部設主席、副主席及秘書若干人,每隔二年換屆。

SEG與中國大學

• 2013年,與中國石油學會石油物探專業委員會、東方地球物理公司和中國石油大學共同發起首屆“東方杯”全國大學生勘探地球物理大賽,該大賽每年舉辦一次,截止2015年已成功舉辦三屆。 [14-17]

SEG國際勘探地球物理學家學會中國代表處

SEG國際勘探地球物理學家學會中國代表處正式成立於2008年4月3日,是首個服務於不斷增長的國際會員及交流項目的區域代表處。SEG中國隸屬於SEG Global, Inc.,主要從事市場開發和宣傳活動,並且為SEG會員,出版刊物及會議提供支持。
SEG中國於2011年底組建了全新的團隊,致力於為中國廣大會員提供更優質的服務,舉辦培訓、技術交流等活動,促進物探技術的發展與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