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花椒葉

野花椒葉

野花椒葉,中藥名。為芸香科植物野花椒ZanthoxylumsimulansHance的葉。分佈於華東及遼寧、河北、河南、湖北、湖南、廣東、貴州等地。具有祛風除濕,活血通經之功效。用於風寒濕痹,閉經,跌打損傷,陰疽,皮膚瘙癢。

入葯部位


葉。

性味


味辛,性溫。

歸經


歸肝、胃經。

功效


祛風除濕,活血通經。

主治


用於風寒濕痹,閉經,跌打損傷,陰疽,皮膚瘙癢。

相關配伍


1、治跌打損傷:野花椒葉15-30g。煎湯,黃酒送服。
2、治婦女經閉:野花椒葉干末泡酒服,每次6g。
3、治咯血、吐血:野花椒葉,燒灰為末。每次3g,童便送服。(1-3方出自《泉州本草》)

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9-15g;或泡酒。外用:適量,鮮葉搗敷。

採集加工


7-9月採收帶葉的小枝,曬乾或鮮用。

形態特性


野花椒又名:大花椒,紅花椒,野川椒,黃總管,小葉飛天蜈蚣,鳥不撲。灌木或小喬木;枝幹散生基部寬而扁的銳刺,嫩枝及小葉背面沿中脈或僅中脈基部兩側或有時及側脈均被短柔毛,或各部均無毛。葉有小葉5-15片;葉軸有狹窄的葉質邊緣,腹面呈溝狀凹陷;小葉對生,無柄或位於葉軸基部的有甚短的小葉柄,卵形,卵狀橢圓形或披針形,長2.5-7厘米.寬1.5-4厘米,兩側略不對稱,頂部急尖或短尖,常有凹口,油點多,干後半透明且常微凸起,間有窩狀凹陷,葉面常有剛毛狀細刺,中脈凹陷,葉緣有疏離而淺的鈍裂齒。花序頂生,長1-5厘米;花被片5-8片,狹披針形、寬卵形或近於三角形,大小及形狀有時不相同,長約2毫米,淡黃綠色;雄花的雄蕊5-8(-10)枚,花絲及半圓形凸起的退化雌蕊均淡綠色,葯隔頂端有1干后暗褐黑色的油點;雌花的花被片為狹長披針形;心皮2-3個,花柱斜向背彎。果紅褐色,分果瓣基部變狹窄且略延長1-2毫米呈柄狀,油點多,微凸起,單個分果瓣徑約5毫米;種子長約4-4.5毫米。花期3-5月,果期7-9月。

生長環境


生於海拔500m以下的灌叢中,亦有栽培。分佈於華東及遼寧、河北、河南、湖北、湖南、廣東、貴州等地。

藥材性狀


小枝表面灰棕色,疏生皮刺及細小皮孔;斷面黃白色,中央具白色的髓部。小葉片有時破碎或捲縮,完整者呈卵圓形或卵狀橢圓形。上面棕綠色,下麵灰綠色,沿主脈疏生小刺。對光可見多數透明腺點。質脆易碎。氣微,味微苦。

現代應用


用於治療濕疹,過敏性皮炎瘙癢,胃、腹疼痛,蛔蟲腹痛和牙痛等。

相關論述


《民間常用草藥彙編》:“根、葉:祛風,洗皮膚瘡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