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喜增

種樹老人

代喜增(1899年~2005年,享年106歲),吉林省東遼縣遼河源鎮大架山村村民。為了實現山清水秀的願望,60年來,他用鎬刨鍬挖的方法,義務栽樹百萬餘棵,綠化荒山40多公頃,2005年獲由《老年日報》評選出的第二屆中國十大老年新聞人物提名獎!

人物簡介


百歲老人代喜增
百歲老人代喜增
代喜增生於1899年(清光緒二十五年),解放前舉家搬到吉林省東遼縣遼河源鎮大架山村。剛搬到大架山村時,住的是土坯房,四周都是荒山,每到下雨的時候都發山洪,夏天得修幾次房子。為保住山上的水土,代喜增領著全家人開始種樹。從他46歲開始,這一種就是60年。
60年下來,老人親手栽下的樹累計有百萬餘棵,40多公頃,除了5000多棵果樹外,全都獻給了國家。
老人上了年紀后,樹種不動了,就當起護林員。他的一句口頭禪是:“這滿山的樹就是我的子孫。”作家梁衡曾拜訪他並寫出《青山不老》一文,此文已被選入小學人教版六年級語文課本。
“栽樹也有好處,保水保土”。老人反覆說的這句話,乍聽起來確實沒有閃光之處,但細品味起來,卻比那些廉價閃光的語言要光鮮的多。“栽樹有好處”這正是老人半個多世紀植樹生涯認準的一個理兒;

課文原文


窗外是參天的楊柳。院子在山溝里,山上全是樹。我們盤腿坐在土炕上,就像坐在船上,四周全是綠色的波浪,風一吹,樹梢卷過濤聲,葉間閃著粼粼的波光。
我知道這條山溝所處的大環境。這是中國的晉西北,是西伯利亞大風常來肆虐的地方,是乾旱、霜凍、沙暴等一切與生命作對的怪物盤踞之地。過去,這裡風吹沙起,能一直埋到城頭。縣誌載:“風大作時,能逆吹牛馬使倒行,或擎之高二三丈而墜。”就在如此險惡的地方,我對面的這個手端一桿旱煙袋的瘦小老頭,竟創造了這塊綠洲。
我還知道這個院子里的小環境。一排三間房,就剩下老者一人。老人每天早晨起來抓把柴煮飯,帶上乾糧扛上鍬進溝上山;晚上回來,吃過飯,抽袋煙睡覺。65歲那年,他組織了七位老漢開始治理這條溝,現在已有五人離世。他可敬的老伴,與他風雨同舟一生;一天他栽樹回來時,發現她已靜靜地躺在炕上過世了。他已經81歲,知道終有一天自己也會爬不起來。他唯一的女兒三番五次地回來,接他出去享清福,他不走。他覺得種樹是命運的選擇,屋后的青山就是生命的歸宿。
他敲著旱煙鍋不緊不慢地說著,村幹部在旁邊恭敬地補充著……15年啊,綠化了8條溝,造了7條防風林帶,3700畝林網,這是多麼了不起的奇迹。去年冬天,他用林業收入資助每戶村民買了一台電視機——他還有宏偉設想,還要栽樹,直到自己爬不起來為止。
在屋裡說完話,老人陪我們到溝里去看樹。楊樹、柳樹,如臂如股,勁挺在山窪山腰。看不見它們的根,山洪涌下的泥埋住了樹的下半截,樹卻勇敢地頂住了它的兇猛。這山已失去了原來的坡形,而依著一層層的樹形成一層層的梯,老人說:“這樹根下的淤泥也有兩米厚,都是好土啊。”是的,保住了這些黃土,我們才有這綠樹。有了這綠樹,我們才守住了這片土。
看完樹,我們在村口道別,老人拄著拐杖,慢慢邁進他那個綠風蕩漾的小院。我不禁鼻子一酸——也許老人進去就再出不來了。作為一個山野老農,他就這樣來實現自己的價值。他已經將自己的生命轉化為另一樣東西。是真正與山川共存,日月同輝了。
這位普通老人讓我領悟到:青山是不會老的。

課文點評


文章用清新的筆觸向我們描繪了一位山野老農,面對自然條件的惡劣和生活條件的艱辛,義無反顧地投身到植樹造林工作中,用15年的時間在晉西北奇迹般地創造了一片綠洲,實現了自己的人生價值,造福於後代。
文章層次井然,內容清晰。課文先描寫了院子外面綠意濃濃的山林景觀,展示了一幅改造山林、美化家園的喜人畫卷,喻示老人綠化山林、改造山溝所取得的成績;接著作者從兩方面補充介紹了山林改造的背景狀況:通過山溝的大環境(即自然條件)的惡劣險峻,來襯托改造山林的艱難困苦;通過老農生活條件的簡陋艱辛,突出老農植樹造林的難度之大、態度之堅決;通過村幹部的補充介紹、老農的陪同參觀,展現了老人植樹造林、綠化家園、造福後代的成績;最後以作者自身的心靈感觸提升全文,點出文章的中心意旨。
課文語言簡練、生動,藉助比喻、擬人等表現方式,將山溝里綠樹成蔭、枝繁葉茂、錯落有致的形態表現得淋漓盡致,同時展示的還有老農為創造這片綠洲所付出的千辛萬苦,也從一個側面表明了老農的勇敢和所創造的巨大生態價值。

記者採訪


無兒女無錢財、滿山樹為伴
回憶當初種樹治山洪的事,劉淑珍說:“他們一共兄弟四人,那時候他當家,特‘摳’,領著我們幾個小家過緊巴日子,弄點錢全買了樹苗,而且還讓我們也跟著種樹、澆水,有時一家人累得想埋怨他,但一想他也是為了這個家好就算了。”
為了不再讓山洪沖著房子,代喜增口挪肚攢,有錢時到處買樹苗,沒錢時就動員全家上山采樹籽,剪枝條,只要能把樹種活,他什麼辦法都用。
“他幹了一輩子了,錢沒攢下幾個,連個孩子也沒有,可他不窮,他攢下的是這滿山的樹!”他的侄子代萬庫說。順著他指的方向,一眼望去,代家門前的兩座山上栽滿了松樹、柞樹……
無私留5000多棵果樹其他獻國家
代喜增的侄媳婦王秀霞說,老人50多歲時妻子病故,沒留下兒女,此後老人沒有續弦,而是全身心地種樹,60年下來,老人親手栽下的樹一茬又一茬,累計有百萬餘棵,40多公頃,除了5000多棵果樹外,全都獻給了國家。老人時常叮囑後輩:“給國家種點樹,這樣蓋住了土,保住了水,咱們也能過上安生日子。”
愛樹一生好脾氣惟樹動不得
老人上了年紀后,樹種不動了,每年春天就讓侄子帶著子孫上山種樹,還讓侄子在山上蓋了小棚子,天氣好時,他乾脆把鋪蓋搬到山上,當起護林員。王秀霞說,老人對人非常好,果熟了,不管誰吃多少都行,臨走還可以帶些,他就有一條鐵律:不許糟蹋樹,不許打鳥!“看見有人折個樹枝,老人就心疼得跟什麼似的。”
王秀霞說:“老人的身體非常好,在我的記憶中,老人沒進過醫院,偶爾得個感冒,挺幾天就過去了。”提起老人的長壽秘訣,王秀霞說:“老人一生不抽煙,不喝烈性酒,平時最愛吃的是粗糧和青菜,偶爾吃點肉,但他有一嗜好,就是喜歡喝葡萄酒,吃冰糖,就是現在,老人仍然堅持每天都喝一杯葡萄酒。在我的印象中,老人的脾氣特別好,很少和別人發火,只有在別人破壞樹木的時候,老人才會異常生氣。”
破鐵鍬當拐 不砍樹蓋房
老人有個特別的拐杖——一把破鐵鍬,這些年拄壞了好幾把鐵鍬了,這滿山的樹能做多少拐杖呀,可老人硬是不讓家人用山上的樹給他做。老人的房子因年久失修,隨時都有倒的危險,可老人家卻沒有讓家人上山砍過一棵樹,讓家人想辦法維修土房,一直到政府幫助蓋了新房。老人說:“滿山的樹就是我的孩子,你們砍樹不就是要奪走我的孩子嗎?”可是國家在需要的時候,老人從不含糊,如今滿山遍野的樹都歸了國家和集體了,老人卻顯得格外高興。

政府關注


看望

2002年“五一”期間,副省長楊慶才專程趕到大架山看望老人。當看到老人仍居住在當年落戶時的低矮土坯房時,楊慶才百感交集,當即要求市、縣、鄉各級政府出錢出力,為老人蓋一座新房,讓這位用一生為國家、為集體造福的百歲老人安度晚年。臨行前,楊慶才贈送老人一幅《松鶴延年》的畫,並親筆寫下了“造林綠化、積德積壽”八個字。

評價

遼源市林業局局長李延安對此是這樣評價的:“我們推崇百歲植樹老人代喜增,不僅僅是為了樹立一個先進典型,更重要的在於我們希望像他老人家這樣,把自己的生命與大自然相依相存,和諧發展的這種追求,逐漸變成更多人的自主意識和自覺行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