萊姆病

萊姆病

萊姆病是一種蜱傳播的螺旋體病,是人畜共患病。萊姆病是由伯氏疏螺旋體感染引起的。當人被蜱叮咬以後,伯氏疏螺旋體即侵入皮膚,在局部繁殖引起慢性移行性紅斑,然後通過淋巴擴散(局部淋巴結腫大),或隨血流播散到其他臟器,導致多處病變。通常感染分為3期:遊走性紅斑(即第一期),播散性感染(即第二期),持續性感染(即第三期)。萊姆病主要依靠藥物治療。萊姆病可引起皮膚、心臟、關節、神經損害。萊姆病經早期、規範的治療,預后較好。

就診科室


● 感染科

病因


傳染源

● 萊姆病的傳染源主要是鼠、兔、蜥蜴、麝、狼以及狗、牛、馬等家畜。在中國,血清學證明牛、羊、馬、狗、鼠存在萊姆病的感染。

傳播途徑

● 肩板硬蜱、蓖麻蜱和全溝硬蜱為主要傳播媒介,其他傳播途徑包括接觸傳播、經血傳播、垂直傳播。

易感人群

● 人群普遍易感,居住於森林地帶和鄉村者更易發病。發病常與旅行、野營、狩獵有關。

癥狀


● 潛伏期3~32天,多數為7~9天。大部分患者在潛伏期末或慢性移行性紅斑發生前後出現流感樣癥狀、腦膜刺激征及肌肉關節酸痛、局限性或全身性淋巴結腫大。

皮膚表現

● 慢性移行性紅斑:最為常見,好發於大腿、腋窩、腹股溝等部位。開始時是一個紅色斑疹或丘疹;平均7~9天後,皮疹逐漸擴大形成一片大的圓形皮損,外緣有鮮紅邊界,中央呈退行性變,紅環皮損內又形成幾圈新的環狀紅圈,呈靶形。皮損早期中央有時呈緻密性紅斑、硬變、皰疹、壞死,常有灼熱感,偶有疼痛、瘙癢。皮損逐日增大,直徑平均16cm。一般經2~3周皮損自行消退,偶留有瘢痕與色素沉著。
● 萊姆淋巴細胞瘤:由於B淋巴細胞受損而出現的較罕見的皮膚癥狀,由皮膚或皮下組織的密集淋巴細胞組成的直徑1~5cm的單個藍-紅色腫塊。
● 慢性萎縮性肢端皮炎:是萊姆病晚期罕見的皮膚損害,原因不明。皮損為紫癜樣皮疹,逐漸融合成片狀損害,可有萎縮,呈瓷白色,好發於下肢末端。

神經系統表現

● 以腦脊髓膜炎、腦炎、腦神經炎及運動感覺神經炎最常見。舞蹈病、小腦共濟失調、脊髓炎亦可發生。多數表現為神經系統廣泛受累,少數為局限性神經系統受損,其中面神經癱瘓最多見,並以單側受累為主。疼痛性神經根炎常表現為胸、腹部的帶狀劇烈疼痛,夜間發作,可移行至其他部位,嚴重者影響睡眠。
● 萊姆病尚可引起慢性的神經病變,輕症患者有周期性四肢感覺異常,而體檢無神經系統的異常發現。亦可引起慢性進展性的腦脊髓炎、痙攣性下肢癱瘓、橫貫性脊髓炎、痴獃等。

心臟表現

● 以房室傳導阻滯最為常見。少數患者有心房顫動、心包炎等表現。心臟損害一般較輕,心瓣膜無明顯受損。

關節表現

● 通常從1個或少數幾個關節(單側、非對稱性)開始,初呈遊走性,可先後累及多個關節,以膝關節最多,次為肩、肘、踝、髖及顳下頜關節,偶見指、趾關節受累。
● 受累膝關節多表現為腫脹與發熱,很少發紅,偶有少量積液。其餘關節可以運動時疼痛為唯一癥狀。多數複發,複發者不一定在原關節,且受累關節數多於原發;複發關節癥狀持續時間較短。約10%患者單側或雙側膝關節持續疼痛,行走困難,並有關節腫脹、滑膜肥大等慢性炎症表現。有時損害可侵蝕軟骨和骨,甚至使關節致殘。
● 一部分患者在疾病的早期,除典型的關節癥狀外,還可有肌腱、腱鞘、肌肉或骨骼遊走性疼痛,可持續數小時至數日。

其他

● 約10%患者早期有肝炎樣癥狀與體征。少數病者有瀰漫性腹痛,個別有腹瀉、脾大、眶周水腫及睾丸腫痛等表現。部分患者有眼深部組織受累的表現,如虹膜炎,甚至全眼炎並導致視力喪失。

檢查


● 確診萊姆病需行血液、腦脊液檢查,檢測出螺旋體抗體。
● 從血液、腦脊液及病變皮膚等標本中可分離出螺旋體。
● 採用免疫熒光、免疫轉印等方法可在患者血中測出特異性抗體。病原體分離及特異性抗體檢測具有確診意義。
● 聚合酶鏈反應(PCR)技術:檢測患者血、尿、腦脊液及皮膚標本等萊姆病螺旋體DNA(Bb-DNA),並同時可測出所感染菌株的基因型。
● 腦電圖、頭顱CT和MRI檢査多為正常,慢性期CT及MRI可顯示腦部的多灶性病變及腦室周圍損害。可排除顱內其他病變。

診斷


● 醫生根據流行病學資料、臨床表現、實驗室檢查來診斷本病。美國疾病控制與預防中心關於萊姆病的診斷標準有下列5項:
● 有慢性遊走性紅斑。
● 短暫或反覆發作的非對稱性關節腫和關節炎,淋巴細胞性腦膜炎,腦神經根炎(特別是面神經麻痹),神經根炎,腦脊髓炎。
● 有流行病學暴露史,是指發病前30天內曾到過樹林、灌木叢或草地等潛在性的蜱棲息地。
● 曾去過流行區,指既往該地區至少有2例萊姆病確診病例,或有蜱叮咬史者顯示有蜱傳播伯氏疏螺旋體感染的血清學證據。
● 實驗室檢查可以從感染組織或體液中分離到伯氏疏螺旋體,或從血清、腦脊液中檢測到高滴度特異性抗體或雙份血清特異性抗體滴度有增高,並排除了梅毒和已知可引起假陽性的生物學原因。
● 具備上述5項中3項或3項以上者即可診斷為萊姆病。

鑒別診斷


● 一些疾病也可能出現慢性遊走性紅斑,短暫或反覆發作的非對稱性關節腫和關節炎。這些疾病包括風濕病、類風濕病、結締組織病、回歸熱、腦膜炎、腦血管病、腦腫瘤、面神經炎、多發性硬化、帶狀皰疹、心肌炎和精神病等。
● 如果出現上述類似的癥狀,需要及時去醫院就診,進行詳細檢查,請醫生進行診斷和治療。

治療


● 萊姆病主要依靠藥物治療。
● 輕型患者選用多西環素、青霉素或紅黴素。中樞神經系統受累患者則靜脈給予頭孢曲松治療。
● 伴高度房室傳導阻滯者除應用抗菌治療外,同時給予監護,在完全性房室傳導阻滯或心功能減退者單用抗菌藥物治療24小時內未緩解者,可用潑尼松短期治療,病情緩解后減量。
● 慢性關節炎功能顯著受損者可做滑膜切除術。

危害


● 萊姆病的皮膚損害可留有瘢痕和色素沉著。
● 心臟損害一般較輕,持續時間較短。
● 約10%的患者單側或雙側關節持續疼痛、腫脹,滑膜肥大持續1年以上。
● 神經系統損害,數周或數月後多數恢復正常,少數可達幾年,這期間可反覆發作數次。

預后


● 萊姆病經早期、規範的治療,預后較好。

預防


● 進入林區、草地時,應穿長袖衣服和長褲,著長襪和高幫旅遊鞋,最好將袖口、褲口紮緊。
● 宜快走而勿停留,不要坐或躺在林區草地上休息,也不要把衣服放在草地上。
● 旅遊歸來要立即洗澡、換衣服。
● 在林區遊玩2~4小時,應全面檢查衣服和體表,若發現蜱叮咬肌體,可輕輕搖動使其自然脫落或輕輕拔出,叮咬處傷口用碘酒和酒精消毒。
● 若發現身上有蜱叮咬的傷痕或紅斑,應及時去醫院診治。

參考文獻


● [1] 高潤霖。中華醫學百科全書:心血管病學[M].北京:中國協和醫科大學出版社,2017.
● [2] 王寶璽。中華醫學百科全書:皮膚病學[M].北京:中國協和醫科大學出版社,2017.
● [3] 林果為,王吉耀,葛均波。實用內科學[M].第15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