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指腸炎

十二指腸炎

十二指腸炎是一種常見的上消化道疾病,指各種原因所致的十二指腸黏膜的急性或慢性炎症。多見於青壯年,男女比例約為4∶1。十二指腸炎可由飲食因素、藥物因素、幽門螺桿菌感染、應激及血管病變等導致,也繼發於其他疾病。主要表現為上腹部不適或疼痛、噁心、嘔吐、嘔血和黑便。治療方法包括一般治療、抗菌治療、抑酸治療和對症治療。本病可影響患者的消化吸收功能,嚴重者可導致貧血和消瘦。常見併發症為上消化道出血。經及時有效的治療,一般預后良好。

就診科室


● 消化內科或內科

病因


● 十二指腸炎可分為原發性及繼發性兩類,前者也稱非特異性十二指腸炎,是我們一般所指的十二指腸炎,後者指繼發於全身其他疾病者。

原發性十二指腸炎

● 病因尚未完全明確,與多種因素有關。
● 飲食因素:進食生蔥、生蒜、辣椒等刺激性食物和腐壞、霉變或被污染的食物,大量飲酒等。
● 藥物因素:如利血平及阿司匹林等非甾體抗炎葯。
● 幽門螺桿菌感染:胃竇幽門螺桿菌定植與活動性慢性十二指腸炎有密切關係。
● 應激及血管病變:腦血管疾病及急性心肌梗死等應激事件可引起的急性胃腸黏膜病變。門脈高壓、心力衰竭、肝炎、胰腺及膽道疾病等可引起的十二指腸供血障礙。

繼發性十二指腸炎

● 多由克羅恩病、腸結核、寄生蟲及真菌、嗜酸粒細胞性胃腸炎、消化性潰瘍、膽道或胰腺炎症、結石或腫瘤等累及十二指腸而引起特異性炎症。

癥狀


● 十二指腸炎的臨床表現缺乏特異性。
● 約80%的患者有不同程度的上腹痛,部分患者有飢餓痛、夜間痛、進食緩解的特點;部分患者飯後疼痛加重。
● 上腹部有輕度壓痛。
● 可出現食慾減退、反酸、噯氣、呃逆、上腹飽脹等消化不良的癥狀。
● 伴消化道出血時可出現黑便或柏油樣便,也可嘔吐咖啡樣液。

檢查


● 確診十二指腸炎主要依靠內鏡檢查。

內鏡檢查

● 有確診價值,90%內鏡可做出確診,10%可通過活檢得到確診。

黏膜活檢

● 主要是為了觀察黏膜的具體情況,對診斷的意義重大。

幽門螺桿菌檢測

● 活動期患者幽門螺桿菌檢測多呈陽性,檢出率可達90%以上,可協助診斷。

十二指腸引流術(臨床已不用)

● 十二指腸液化驗分析有助於排除寄生蟲感染等。

X線鋇餐檢查

● 十二指腸炎常常具有十二指腸潰瘍X線改變的一些間接徵象,可輔助診斷。

診斷


● 醫生診斷十二指腸炎主要是依據臨床表現和內鏡檢查。
● 可出現上腹痛,伴有反酸、胃灼熱、噯氣、飽脹,發生上消化道出血時,可表現為嘔血、黑糞等。
● 內鏡下主要見黏膜呈點片狀充血、水腫、反光增強;或紅白相間,以紅為主;黏膜呈點片狀糜爛、出血;絨毛變平或缺失,如為萎縮型黏膜蒼白,血管網顯露;淺表型黏膜粗大不平,呈顆粒狀或增生結節狀隆起;十二指腸球形態變異,球腔縮小。

鑒別診斷


● 十二指腸炎需與十二指腸潰瘍、慢性胃炎、胃潰瘍與胃息肉等疾病相鑒別。
● 這些疾病僅通過癥狀表現不易區分,需到醫院就診,請醫生檢查和診斷。
● 醫生會根據臨床經驗、內鏡檢查等結果,排除癥狀相似的疾病,作出診斷。

治療


一般治療

● 應根據患者各自的生活習慣調整生活方式和飲食習慣。
● 為了保護黏膜,減輕癥狀,可適當應用黏膜保護劑,如替普瑞酮、鋁碳酸鎂、蒙脫石、谷氨醯胺等。

抑酸治療

● 可給予質子泵抑製劑,如奧美拉唑、泮托拉唑、蘭索拉唑、雷貝拉唑、埃索美拉唑等降低十二指腸酸負荷。

根除幽門螺桿菌治療

● 可給予克拉黴素、阿莫西林、甲硝唑、呋喃唑酮等聯合質子泵抑製劑和鉍劑根除幽門螺桿菌治療。

對症治療

● 可給予黏膜保護劑保護胃黏膜,注意黏膜保護劑需空腹時口服效果最好。
● 疼痛時可酌情使用解痙藥物,如顛茄片、普魯本辛、阿托品、山莨菪鹼等。注意解痙葯不能與動力葯聯用,以免相互抵消藥性。
● 如出現腹脹、暖氣、噁心、嘔吐等癥狀時,可酌情給予甲氧氯普胺、多潘立酮、西沙比利等促進胃腸動力。注意胃腸動力藥物空腹時服用效果較好。

危害


● 十二指腸炎引起的腹痛、反酸、胃灼熱、噯氣、飽脹等癥狀,可影響患者的工作和生活。
● 可影響患者的消化吸收功能,嚴重者可導致貧血和消瘦。
● 嚴重者可合併或併發消化道出血。

預后


● 十二指腸炎治療后的效果與患者的體質、病情的嚴重程度、是否有併發症等因素有關。
● 十二指腸炎一般預后良好,如能及早治療,防止潰瘍發生,避免出血併發症,多能治癒。

預防


● 生活規律、勞逸結合,避免過度勞累和精神緊張。
● 飲食應定時,要細嚼慢咽,忌辛辣、濃茶、咖啡、煙酒、過冷過熱等刺激性食物。
● 合理用藥,嚴格掌握用藥指征,在醫生的指導下用藥,避免濫用藥物。
● 及時治療原發病。
● 飲食應注意衛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