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據鏈路控制

數據鏈路控制

數據鏈路控制(data link control),是指一條數據鏈路上的各數據站之間為了正確地交換數據而進行的控制,簡稱DLC

簡介


兩個設備之間真正交換數字數據時,需要用到某種形式的數據鏈路控制。這是由於存在傳輸差錯的可能性;而且數據接收方有時需要調整數據到達速率,否則可能因來不及處理收到的數據而使接收緩存溢出。因此,僅靠同步和介面技術是很不夠的。這裡考察了所有數據鏈路控制協議共有的流量控制、差錯檢測與糾正以及鏈路(線路)規程等基礎技術,並介紹了最常用的協議HDLC。

常用


1.為實現基於兩個直接相連的點對點數據鏈路的高效率數據通信的目的,數據鏈路控制功能包括幀同步、流量控制、差錯控制、定址、控制信息與數據合用鏈路、鏈路管理等。
2.線路規程決定在不同的線路配置上的由誰發起傳輸會話和由誰發送數據。對等的點到點線路配置採用詢問/確認(ENQ/ACK)線路規程,主從式多點線路配置根據是從站有發送請求還是主站有發送需求,分別由主站使用輪詢或選擇的線路規程。
3.流量控制決定了發送方一次傳輸的數據量,它使得接收方能調整來自發送方的數據流,以防止接收方緩存溢出。根據幀傳輸模型,如採用停止等待流控,應避免因發送的數據幀或對它的確認幀的丟失而陷入無限等待。滑動窗口流控可以應用於一次發送多幀的場合。線路利用率是流量控制考慮的主要因素。
4.差錯檢測依賴於差錯檢測編碼的計算實現,該編碼是傳輸的比特組的一個函數。線性分組碼中,發送方將差錯檢測碼附加在傳輸的比特組後面;接收方根據接收到的比特組也計算差錯檢測碼,然後將其與收到的差錯檢測碼相比較,以檢查是否有錯。奇偶校驗碼、循環冗餘碼是差錯檢測碼的典型例子。
5.差錯控制指的是用於檢測與糾正傳輸過程中所出現差錯的機制。可能出現幀的丟失或損壞兩種差錯類型。最常用的差錯控制技術都是基於下述全部或部分機制:差錯檢測、肯定確認、超時后重傳、否認與重傳。綜合這些機制,已形成停止等待ARQ、後退N步ARQ、選擇拒絕ARQ三種標準的ARQ(自動重發請求差錯控制技術)。其它的差錯控制技術還有FEC(前向糾錯)和HEC(混合糾錯)等。順帶說明單比特錯、突發錯等差錯類別。
6.ISO發表的HDLC(高級數據鏈路控制)是最重要的也是應用廣泛的數據鏈路控制協議。介紹它的基本特點、幀結構、工作原理。並提及ITU-T發布的LAPB和LAPD,IEEE802委員會為區域網制定的LLC,以及幀中繼使用的LAPF和ATM基於信元結構的鏈路控制協議。

參考資料


http://cs.nju.edu.cn/yangxc/dcc2003.files/keypoint0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