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茆鎮
下茆鎮
下茆鎮位於四會市中部,距四會市城區10公里,全鎮總面積107.5平方公里,屬於丘陵鎮,總人口31748,總戶數8454戶,下轄13個村民委員會、242個村民小組和2個居委會。其中農業人口30154人,農村勞動力18102人,耕地面積35234畝,其中水田面積20001畝,魚塘養殖面積15436畝,是歷史悠久的魚米之鄉。截至2020年11月1日零時下茆鎮常住人口為20488人。
下茆鎮
2006年,實現財稅2115萬元,比2005年翻了一番,創歷史新高。社會總產值實現130000萬元,同比增長12%,其中工業產值達到46000萬元,同比增長100%。社會用電量達28154.87萬千瓦時,同比增長10%,其中,工業用電2023.84萬千瓦時,同比增長15%。
下茆鎮東距佛山中心60公里,西距肇慶市中心50公里,北距清遠市中心40公里,離廣州84公里,已經立項的廣賀高速公路出口距下茆只有4公里;鎮幾個工業園區距肇慶至花都的機場快速幹線6公里,到新白雲機場只需40分鐘,距四會馬房港30公里,省道線與工業城的主幹道相連;綏江水路可直通肇慶、廣西、梧州、廣州及珠三角各市縣。水陸交通便利、地理環境十分優越。
下茆鎮基礎設施日臻完善,轄區內交通、通信、電力、文化、廣播等設備完善,有日供水量8000立方米的水廠兩間,供電網路完備,特別是陶瓷工業城有11萬千伏安的輸變電線路專線供給,能滿足用電大戶和用水大戶的需要,鎮設有程式控制電話2萬多門,建成了程式控制交換、數字傳輸、光纖電纜等現代化立體通信網路。
供水:在原有下茆鎮自來水廠的基礎上,通過各方面的籌集資金,解決了相當一部分居民飲水難的問題,同時在龍灣籌建了一間規模相當大的自來水廠,滿足了龍灣周邊的自然村的飲水問題,切切實實地解決了群眾十多年來用水的問題。
郵電:2003年,繼續擴大程式控制電話網路和裝機容量及當前寬頻網路,實現了村村通電話,形成了信息、網路一體化的通訊條件。
供電:我們通過多方面籌集資金共投入350多萬元完成了兩個工業園區的3.5萬伏的高壓線路的安裝,及改造了原來舊的線路,更好地確保了我鎮工業用電的問題。
近年來,該鎮黨委、政府實施工業強鎮策略,開發創建了龍灣陶瓷工業城和福龍工業區、下茆工業區,可提供工業園區用地達12000多畝,構建了“一城兩區”的發展格局,並逐漸形成“建材、有色金屬、再生資源”三大特色行業,推動下茆又好又快發展。至今總共引進企業68家,計劃總投資20億元,其中投資超億元的有3家企業,分別是金鵬銅業有限公司、樂華潔具陶瓷有限公司、廣陶陶瓷有限公司。納稅超千萬的有金鵬銅業有限公司,超百萬的有8家。
該鎮始終堅持以工業強鎮的思路,構築“一城兩區”的工業格局,分別以龍灣陶瓷工業城、下茆工業園、龍灣福龍工業園等園區推動我鎮工業迅速發展。
2001年初引進南海市企業家創辦,下茆鎮工業開發有限公司,該公司與下茆鎮人民政府共同合作開發。計劃開發總面積1500畝,下茆鎮政府向其提供開發需要的土地並進行“三通一平”,由下茆工業開發公司負責投入地區性土地的資金,與鎮政府共同進行招商引資。經過一年多的緊張施工,目前已初具規模,第一期開發的500畝已全部平整完畢。
從開發至今,共投入建設資金350多萬元。分別平整土地500多畝,安裝一萬伏高壓線路3800米和管徑八寸的自來管3000米,鋪設3300米的下水道,28米寬400多米的工業大道一條以及兩條15米寬300多米長的支道。完善了整個工業區的給、排水系統。基礎設施日趨完善,創造了一個良好的迎商環境。我們採取邊平整土地邊招商引資的做法,經過努力,第一期平整開發的500多畝土地已全部銷售完畢。共引進鴻基有色金屬有限公司、順利隆金屬有限公司等企業十個。其中鴻基有色金屬有限公司佔地25畝,投入1000多萬元,建成廠房面積1萬多平方米,已於去年12月份投產。佔地45畝的順利隆金屬有限公司,投入1500多萬元,目前已建成廠房8000多平方米,辦公室、工人宿舍混凝土建築近20000平方米,在十月初全面建成投產。另外,在建分別佔地40畝和35畝的佳華金屬回收公司和振華金屬回收公司,目前分別已全部鋪設了混凝土和建成圍牆、辦公樓等。餘下的廠房正在緊張的施工中,預計在十二月份均可投入使用。餘下的商家準備動工興建廠房,爭取在今年底全部建成使用。另外,我們在鎮屬的石羅工業小區分別引進了一間松香廠和樹脂製品廠。其中佔地15畝的松香廠投入150多萬元,已建成投產。佔地20畝的樹脂廠計劃在十一月底動工興建。以上企業建成投產後,能容納產業工人約5000多人,將為我鎮產生巨大的經濟效益,推動我鎮兩個文明的發展。
下茆鎮地處四會龍江河流域,源遠流長的龍江河為下茆人民締造了肥沃的土地,自然條件得天獨厚,是農業生產的理想地方,農副產品質優量多,其中有著名的沙糖桔,是“中國柑桔之鄉”——四會沙糖桔的主產區之一。同時擁有15000畝高規格的魚塘,有20000多畝高產量水田,50000多畝的山林,農業品種齊全,結構合理,形成了以特色農業、水產、禽畜、林業為主的產業優勢。目前全鎮擁有100畝以上的養殖戶150多戶,水產品年產量達5萬噸,生豬年出欄量達20萬頭。農民民風淳樸,經濟蒸蒸日上。
為促進農村經濟發展,我鎮利用當地豐富的農業資源,採取公司加基地加農戶形式,大力發展“三高農業” ,發揮下茆鎮地處丘陵地帶的優勢,形成了豬、魚、鴨三合一的立體養殖方式。不斷引進高新養植業品種,實現我鎮農業持續發展的良好勢頭。
下茆鎮在大力發展經濟的同時,狠抓精神文明建設,社會各項事業全面發展,鎮委、鎮政府大力抓好十項民心工程的建設,使全鎮的文化、體育、醫療衛生、新農村建設等各項事業欣欣向榮、社會和諧、民風淳樸、治安大局穩定。
白霧台為四會古迹“三台”之一,位於四會市下茆鎮馬陂村公婆山腳下,距離四會市城區8公里,歷代都是旅遊勝地。
清光緒二十二年《四會縣誌》載:“白霧台在二甲(今馬陂)公婆山下,祀張梁二仙,遺址猶在,台磚較城磚大,必是特造也”。又載“公婆山舊傳有丹爐、寶硯各一”。
白霧台在民間流傳著一個美好的傳說。相傳,在很久很久以前,有一對落難逃荒的窮夫妻,男的叫張土,女的叫梁水,到處行乞。一天,他們路過馬陂時,見那裡有大片荒蕪的土地,就在這裡依山靠水的地方,紮營安家,居住下來。如此終年累月地披荊斬棘,墾荒拓土,很快地開墾出一大片土地並在那裡耕耘起來。從此他們便在這裡安居樂業、生兒育女、繁衍後代。他們的生活好起來后,並沒有忘記那些仍然在水深火熱中掙扎的勞苦大眾,經常對過往的貧苦兄弟姐妹,千方百計為他們排憂解難,渡過難關,成為遠近聞名的“善良人”,後來夫妻百年後,雙雙修鍊成仙了。張、梁二仙成仙后,在“公婆山”採藥煉丹,普救眾生,他們煉的仙丹救治過許許多多重危的病人,甚至可以返老還童,起死回生,,後傳他們還煉過長生不老葯,白霧台背後的公婆山還十分奇怪,不是任何人都可以爬得上去和採到葯,凡上山採藥者,只要心地清白、無騙人害事,上山則天氣晴朗,使人順暢上山,想采什麼葯,什麼葯就會出現在你眼前。相反,上山白霧封山,不辯道路,此皆因為張、梁二仙造化。後人因張、梁二仙救世濟人,造福後代,功垂千古而在山下立廟紀念,並將廟命名為“白霧台”。廟裡設有張、梁二仙神位,前來供奉的善男信女,絡繹不絕,每年農曆正月初四在那裡燒炮、人山人海、熱鬧非常。這一歷史傳統源遠流長至今。
(第五次人口普查數據)
總人口 | 12031 |
男 | 5973 |
女 | 6058 |
家庭戶戶數 | 3882 |
家庭戶總人口(總) | 11871 |
家庭戶男 | 5883 |
家庭戶女 | 5988 |
0-14歲(總) | 3191 |
0-14歲男 | 1746 |
0-14歲女 | 1445 |
15-64歲(總) | 7401 |
15-64歲男 | 3691 |
15-64歲女 | 3710 |
65歲及以上(總) | 1439 |
65歲及以上男 | 536 |
65歲及以上女 | 903 |
戶口本地住在本地 | 10648 |
截至2020年11月1日零時下茆鎮常住人口為20488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