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瓣藤

衛矛科永瓣藤屬植物

永瓣藤(學名:Monimopetalum chinense Rehd.)是衛矛科,永瓣藤屬藤本灌木,高可達6米;芽鱗多為三角卵形,邊緣有線狀細齒,葉片互生,紙質,邊緣有淺細鋸齒,呈纖毛狀,側脈纖細不顯;葉柄細長,托葉宿存。聚傘花序,花序梗細弱絲狀;苞片小苞片均窄卵形或錐形,花小,淡綠色;裂片半圓形,無花絲;子房沒徠於花盤內,無花柱,柱頭圓,種子黑色,基部有細小環狀假種皮。分佈於中國安徽和江西北部。生長於山坡、路邊及山谷雜林中。該種是中國特有的單種屬植物,對研究衛矛科系統發育及地理分佈有科學價值。1926年由中國植物學家秦仁昌在祁門縣棕里村潘坑發現的永瓣藤。

形態特徵


永瓣藤
永瓣藤
藤本灌木,高1.5-6米;小枝稍4棱,基部常有多數宿存芽鱗,芽鱗多為三角卵形,邊緣有線狀細齒,先端細長,呈尖尾狀。葉互生,紙質,卵形,窄卵形,間有長方卵形或橢圓形,長5-9厘米,寬1.5-5厘米.先端長漸尖至短漸尖或近急尖,基部圓形或闊楔形,邊緣有淺細鋸齒,鋸齒端常呈纖毛狀,側脈4-5對,纖細不顯;葉柄細長,長8-12毫米,托葉細絲狀,長5-6毫米,宿存。
聚傘花序2-3次分枝,花序梗長2-12毫米,小花梗長3-8毫米,中央小花梗略長,均細弱絲狀;苞片小苞片均窄卵形或錐形,邊緣有長流蘇狀細齒;花小,直徑3-4毫米,淡綠色;花萼4淺裂,裂片半圓形,邊緣常稍齒狀;花瓣卵圓形或倒卵形;花盤圓形,雄蕊著生花盤近邊緣處,無花絲;子房沒於花盤內,無花柱,柱頭圓,子房4室,每室2胚珠。蒴果4深裂,常只2室成熟,下有4片增大花被;花被匙形或長倒卵形,長10-12毫米,最寬處約3毫米,果序梗及小果梗均纖細;種子黑色,基部有細小環狀假種皮。

產地生境


永瓣藤葉子與花朵
永瓣藤葉子與花朵
永瓣藤分佈於北緯28°30'-30°10’,東經114°30’-118°107,在中國長江中下游南部中亞熱帶向北亞熱帶過渡的區域。所在地氣候溫暖濕潤,年平均氣溫15-17.3℃,1月平均氣溫4-5℃,7月平均氣溫33-35℃,絕對最低氣溫-10℃左右,絕對最高氣溫40℃,≥10℃的年活動積溫5200-5400℃,無霜期230-250天,年均降雨量1700-2000毫米,5-6月份最多,冬季最少,空氣相對濕度75%左右。分佈區的土壤肥沃、疏鬆,多為山地紅黃壤和山地黃壤,pH5.5-6.5,有機質含量2.9-5.1%,成土母岩多為千枚岩、頁岩、板岩或沙岩。永瓣藤不生長於石灰岩、花崗岩等山地。
永瓣藤並非典型的落葉植物,而是半常綠左旋纏繞或匍匐狀木質藤本,平伏地面生長若遇陰濕環境,能節節長出不定根,使其具有匍匐生長特性,從而產生無性系種群。永瓣藤常纏繞於常綠或落葉鬧葉林或針葉林等中、幼齡林木上,零星地間雜在杉木林、馬尾松林毛竹林、雜灌林等不同類型的群落中。

繁殖方法


永瓣藤
永瓣藤
尚未栽培,可試用種子及插條法繁殖。

主要價值


永瓣藤對研究衛矛科系統發育及地理分佈有較高的科學價值。

保護級別


保護級別:該種列入中國國務院1999年8月4日批准的《國家重點保護野生植物名錄(第一批)》:Ⅱ級;《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IUCN):瀕危(EN)。
瀕危原因:永瓣藤分佈範圍狹窄,多攀緣在其它樹木之上,由於樹木累遭破壞,永瓣木也隨之減少。
徠保護措施:為有效地保護永瓣藤的生物多樣性,提出如下具體保護對策。
消除威脅生物多樣性發展的社會因素要達到生物多樣性保護的最終目標,最關鍵的對策之一就是必須儘可能地消除威脅生物多樣性的各種社會因素。如果不解決人口膨脹問題,不解決生物多樣性保護的專門立法問題,不解決好利用與保護的矛盾和提高全社會與自然界和諧共存的意識,永瓣藤很可能迅速地絕滅。
加強亞熱帶闊葉林生態系統的保護永瓣藤分佈區域是生物多樣性和珍稀特有物種最豐富的地區之一。本種垂直分佈於海拔1000米以下的森林植被內,這個區域人為干擾破壞不斷加劇,“毀闊栽針”、煉山全墾造林及長年燒炭等惡性循環過程仍在繼續。因此管理部門要下大力氣改變傳統的經營模式和發展途徑,做到利用與保護並重。如果永瓣藤要求的生境或生態系統喪失了,就反映了一系列物種生息繁衍的危機。因此,人們在保護珍稀瀕危物種的同時,更應注重整個生態系統的保護,加強建設和完善各種類型與規模的自然保護區。
重視自然保護區以外的就地保護工作無可否認,建立健全的自然保護區是生物多樣性就地保護的最重要途徑,但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保護區的數量和面積終究有限。何況象永瓣藤這樣的珍稀物種往往存於廬山、官山、九宮山等保護區以外,它們受到的環境壓力和社會威脅更大,瀕危和絕滅的機率更大。應加強自然保護區以外的就地保護工作,各地林業部門要堅決禁止煉山全墾造林和掠奪性開發,對山林採取“全封”、“半封”或“輪封”的措施,真正實現科技興林、青山常在。
深入研究遷地保護的有效方法當物種處於非適宜的生境中,如分佈區邊緣或人工林緣的永瓣藤種群,往往只有數個植株,這樣的小種群隨時都有可能消亡。在這種情況下,僅採取簡單的就地保護並無意義,應發現和重建它的適宜生境。在遷地保護中,要因地制宜,弄清物種的生物學特性、瀕危因素及原生地的生境條件,並考慮引種的種群多樣性和個體數量,以保證遷地保護的效果和豐富物種遺傳多樣性。永瓣藤種子易失水乾燥而使胚失活,須在採種進行有性繁殖時,應采鮮果(種子含水量15%左右)並及時保濕低溫貯藏來提高發芽率。另一方面,可採取多種群、多個體(植株)的扦插繁殖,實驗表明是成功的。
1.
消除威脅生物多樣性發展的社會因素要達到生物多樣性保護的最終目標,最關鍵的對策之一就是必須儘可能地消除威脅生物多樣性的各種社會因素。如果不解決人口膨脹問題,不解決生物多樣性保護的專門立法問題,不解決好利用與保護的矛盾和提高全社會與自然界和諧共存的意識,永瓣藤很可能迅速地絕滅。
2.
加強亞熱帶闊葉林生態系統的保護永瓣藤分佈區域是生物多樣性和珍稀特有物種最豐富的地區之一。本種垂直分佈於海拔1000米以下的森林植被內,這個區域人為干擾破壞不斷加劇,“毀闊栽針”、煉山全墾造林及長年燒炭等惡性循環過程仍在繼續。因此管理部門要下大力氣改變傳統的經營模式和發展途徑,做到利用與保護並重。如果永瓣藤要求的生境或生態系統喪失了,就反映了一系列物種生息繁衍的危機。因此,人們在保護珍稀瀕危物種的同時,更應注重整個生態系統的保護,加強建設和完善各種類型與規模的自然保護區。
3.
重視自然保護區以外的就地保護工作無可否認,建立健全的自然保護區是生物多樣性就地保護的最重要途徑,但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保護區的數量和面積終究有限。何況象永瓣藤這樣的珍稀物種往往存於廬山、官山、九宮山等保護區以外,它們受到的環境壓力和社會威脅更大,瀕危和絕滅的機率更大。應加強自然保護區以外的就地保護工作,各地林業部門要堅決禁止煉山全墾造林和掠奪性開發,對山林採取“全封”、“半封”或“輪封”的措施,真正實現科技興林、青山常在。
4.
深入研究遷地保護的有效方法當物種處於非適宜的生境中,如分佈區邊緣或人工林緣的永瓣藤種群,往往只有數個植株,這樣的小種群隨時都有可能消亡。在這種情況下,僅採取簡單的就地保護並無意義,應發現和重建它的適宜生境。在遷地保護中,要因地制宜,弄清物種的生物學特性、瀕危因素及原生地的生境條件,並考慮引種的種群多樣性和個體數量,以保證遷地保護的效果和豐富物種遺傳多樣性。永瓣藤種子易失水乾燥而使胚失活,須在採種進行有性繁殖時,應采鮮果(種子含水量15%左右)並及時保濕低溫貯藏來提高發芽率。另一方面,可採取多種群、多個體(植株)的扦插繁殖,實驗表明是成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