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縣
河南省焦作市轄縣
溫縣,隸屬於河南省焦作市,地處豫北平原西部,南濱黃河,北依太行,介於東經112°51′39″—113°13′20″、北緯34°52′—35°2′48″之間。截至2017年,全縣總面積481.3平方公里,轄7個鄉鎮4個街道,262個行政村,總人口46.8萬,縣政府駐溫泉街道。
溫徠縣古時因境內有溫泉而得名,在夏時被稱溫國,明清隸屬懷慶府轄。溫縣誕生了春秋時期著名思想家卜商、三國著名政治家軍事家司馬懿、北宋著名畫家郭熙等歷史名人,是太極拳發源地,是溫、蘇等姓氏起源地。是全國聞名的“武術之鄉”、“懷葯之鄉”和優質小麥種子基地,是省級衛生縣城、文明城市和園林城市、中國十大休閑旅遊縣。
2018年,完成地區生產總值296.61億元,增長8%,固定資產投資增長8%,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增長9.5%,第三產業增加值增長8.5%,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長11.5%,城鄉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別增長7.5%、8.8%。一般公共預算收入增長11.1%。2019年12月,入選“2019年國家園林縣城”。
中華文化丹田 河洛匯流處
漢置溫縣,“溫”源於西周初期蘇岔生的封國名。一說因境內溫泉得名,周為溫邑。
太極拳十三式群雕
以南、黃河以北包括原、溫等在內的土地賜給了晉國,被稱為南陽。晉國得到溫地,便在這裡設邑,並委任了狐溱為第一任溫大夫。春秋戰國時期的邑,就是秦漢時期的縣。溫縣設縣的歷史至今已有2600多年。
漢初置縣,名溫縣;北齊天寶七年(公元556年)廢溫縣;隋開皇十六年(公元596年)復置溫縣;唐武德四年(公元621年)改溫縣李城縣;武德八年(公元625年)廢李城縣,恢復溫縣;1945年3月建立溫陟縣;1945年5月建立溫孟縣;1945年8月廢溫陟、溫孟兩縣,建立溫縣人民政府;1960年10月廢溫縣併入沁陽;1961年8月復置溫縣。
溫縣地處豫北平原西部,南濱黃河,北依太行。地理坐標為東經112°51′39″至113°13′20″,北緯34°52′至35°2′48″之間。
溫縣堅持高起點規劃、大手筆建設,確立了“一城四區,四區聯動,協調發展”戰略,通過改造老城區、建設新城區、擴張產業集聚區、開發陳家溝太極拳文化旅遊區,形成了功能互補、產城互動的良性發展格局。溫縣交通網路四通八達,處於鄭州、焦作、濟源、洛陽四市“一小時經濟圈”中心位置,區位優勢明顯,發展潛力巨大。
溫縣
黃河落日
溫縣境內地勢平坦,屬黃河、沁河沖積平原,縣境內由東而西略有升高,自然坡降約1/2000,海拔102.3~116.1米,由於黃、沁河歷史上多次泛濫、滾動改道,形成了南灘北窪中間崗的地貌特徵。
黃河濕地
新蟒河
2015年,溫縣轄7個鎮、3個鄉:溫泉鎮、趙堡鎮、祥雲鎮、黃庄鎮、武德鎮、番田鎮、南張羌鎮;岳村鄉、招賢鄉、北冷鄉。[1] |
2016年3月16日,溫縣調整行政區劃,具體為:將祥雲鎮所轄平王、鹽東、北冶、麻峪、下石井等5個行政村划入城區;撤銷溫泉鎮、岳村鄉、南張羌鎮鄉鎮建制;設立溫泉、岳村、張羌、黃河4個街道。[6] |
溫泉街道:轄原溫泉鎮南大街、育才街、北新街、馬道街、東關街、懷源、崇仁、尚武、青峰等9個社區和原溫泉鎮柴門庄、鄭門庄、劉門庄、南張、覺世頭、西南王、東梁所、西梁所、前東南王、后東南王等10個行政村。街道辦事處駐原溫泉鎮人民政府。 |
岳村街道:轄原溫泉鎮工茂街、福利街、建設街、新建街、永興街、弘達等6個社區和原岳村鄉三家莊、前秦嶺崗、後秦嶺崗、牛窪、西郭作、趙郭作、裴昌廟、呂村、韓郭作、賀村、岳村、邊溝、楊庄、東坡、五里遠、方頭、西坡、西關白庄等18個行政村。街道辦事處駐原岳村鄉人民政府。 |
張羌街道:轄原溫泉鎮前上作、後上作、張圪壋和原南張羌鎮北張羌、常店、北渠河、南渠河、段溝、南張羌、徐溝、楊溝、衛溝、陸庄、馬庄、冉溝、大渠河、朱溝等17個行政村。街道辦事處駐原南張羌鎮人民政府。 |
黃河街道:轄原岳村鄉東關白庄,原溫泉鎮張王莊西村、張王莊中村、張王莊東村、張庄、灘王莊、灘陸庄,原祥雲鎮平王、鹽東、北冶、麻峪、下石井,原南張羌鎮朱家莊等共計13個行政村。街道辦事處駐張王莊東村,與縣產業集聚區管委會合署辦公,實現行政區劃與產業聚集區套合。 |
截至2017年,溫縣下轄4個街道、7個鄉鎮:溫泉街道、岳村街道、張羌街道、黃河街道、祥雲鎮、番田鎮、黃庄鎮、武德鎮、趙堡鎮、招賢鄉、北冷鄉,262個行政村。縣政府駐溫泉街道。
颯爽英姿太極扇
人。全縣共有16個少數民族成份,少數民族群眾約270多人。其中回族居多,少數民族人數較少,居住分散。
截至2017年,溫縣全縣總人口46.8萬。共有16個少數民族成份,少數民族群眾約270多人。其中回族居多,少數民族人數較少,居住分散。
職務 | 姓名 |
縣委書記 | 楊磊 |
縣長 | 李培華 |
常務副縣長 | 陳寧 |
縣經濟建設工作組副組長 | 戚太明 |
縣經濟建設工作組副組長 | 姬同合 |
副縣長 | 盧永明、李美玲、張曉軍、任紅星、史玉龍、王強 |
統計截至2019年7月。 |
溫縣產業集聚區位於中原經濟區“鄭洛三工業走廊”核心區,是河南省重點建設的180個產業集聚區之一,建成區面積8.7平方公里,入駐企業120餘家,現已形成了以農副產品加工、裝備製造、製革製鞋為主導產業的發展格局,成為國內聞名的四大懷葯加工生產基地和裝備製造基地。
2013年,溫縣地區生產總值完成210.6億元,增長11.3%;公共財政預算收入完成5.13億元,增長16.1%;固定資產投資完成139.1億元,增長22.9%;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完成54.4億元,增長13.3%;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21297元,農民人均純收入達到11374元,分別增長12%和12.3%。
2013年,溫縣全年新引進外來投資項目61個,總投資289.1億元,其中超億元項目39個,超10億元項目10個。成功引進了投資80億元的中原泛家居產業園、投資22.5億元的柏元新型材料、投資10.9億元的盛榮恆泰電力、投資10億元的祥曌精密薄板等一批超十億元項目。中科富蘭特、河財管道等71個重點項目如期建成投產。
2017年,溫縣完成地區生產總值283億元,增長8%;固定資產投資275億元,增長15%;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184億元,增長9.5%;第三產業增加值77億元,增長10.3%;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86.8億元,增長12.8%;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27876元,增長8.5%;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16258元,增長9%;一般公共預算收入實際完成7.43億元,增長11%,稅比66%。
溫縣是黃河以北第一個畝產噸糧縣、小麥畝產千斤縣、國家商品糧生產基地縣,先後被評為“國家糧食生產核心區高產鞏固區”、“河南省優質中筋小麥適宜區”、“全國糧食生產先進縣”、“河南省糧食生產先進縣”、“全國糧食高產創建整建制推進示範縣”。
溫縣是懷山藥、懷地黃、懷菊花、懷牛膝“四大懷葯”的主產區和鐵棍山藥的產地,被列入“河南省十大中草藥種植基地”。鐵棍山藥和新鄭紅棗、信陽毛尖一同被列為河南省三大特色禮品。
2013年,全縣共有平安種業、溫農豐華等種業公司10餘家。全縣小麥種子基地達25萬畝,年外銷原種突破1億公斤,暢銷河南、河北、安徽、江蘇、陝西、湖北、山東、山西等黃淮海8個省區,年推廣面積達到1000萬畝以上;溫麥系列種子在黃淮海地區年推廣面積在3000萬畝左右。
溫縣“四大懷葯”常年種植面積10萬畝,2012年達到10.4萬畝,其中鐵棍山藥3.5萬畝。全縣擁有保和堂、偉康等36家懷葯生產加工企業、127家懷藥專業合作社,13個懷葯產品通過綠色食品認證,懷葯產品連鎖門店達400餘家。
2017年,溫縣第一產業增加值完成28.5億元,增長4.5%;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16258元,增長9%。全縣小麥平均畝產580.2公斤,較2016增產5.2公斤,高產攻關田畝產812.4公斤,增產72公斤。平安種業“京品50”通過國家審定。“毛白楊種質資源收集與良種選育”獲得省林業廳科學進步成果一等獎。
溫縣產業集聚區
批超億元項目快速推進。
2009年,溫縣規模以上企業達160餘家,形成了裝備製造、農副產品加工、製革製鞋等產業。
2013年,溫縣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實現主營業務收入479.4億元,利稅58.3億元,分別增長11.9%和8.8%。
2017年,溫縣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完成184億元,增長9.5%;50家重點企業實現主營業務收入47億元,增長21%。
2017年,溫縣產業集聚區規模以上企業實現主營業務收入615億元,增長20%;固定資產投資完成250億元,增長10%;兩大主導產業增加值增長26.7%,高於全縣平均水平17.2個百分點。全年完成投資24.2億元。金水·溫縣新興科技產業園累計完成投資8億元,入駐項目24個,投產項目5個。家居產業園累計完成投資6.2億元,入駐項目34個,投產項目13個。
2020年6月3日,溫縣入選河南省第一批先進位造業和現代服務業融合試點單位。
2009年,陳家溝文化旅遊區在建和已簽約項目26個,總投資達162億元。溫縣總投資11.5億元的陳家溝太極養生旅遊基地和國際太極拳文化交流中心項目正式啟動。同時,鞋業市場、化肥儲備中心等三產項目建設步伐加快,農家店復蓋面和優秀率居全市首位。
2017年,溫縣第三產業增加值完成77億元,增長10.3%,對經濟增長貢獻率不斷提升。
太極拳文化中心項目
2017年,溫縣特色商業區固定資產投資預計完成2.9億元,增長21%。14個項目加快推進,新入駐園區企業20餘家。
2017年,溫縣共有電子商務企業、合作社、電商個體723家,電子商務交易額達26.2億元,網路零售交易額達12.3億元。該縣被確定為第二批省級電子商務進農村綜合示範縣。融集資金12.2億元。全縣各項貸款餘額增長17.2%。物流業稅收達到6500餘萬元。
特色文化
太極拳博物館前練拳
太極拳:太極拳是由明末清初陳家溝陳氏第九代陳王廷(1600—1680),依據祖傳拳術,博採眾家之長,彙集《易經》太極陰陽之理、中醫經絡學說和道家導引吐納、養生功法而創編。2006年,陳氏太極拳被列入首批國家非物資文化遺產名錄;2007年,溫縣被正式命名為“中國武術太極拳發源地”、“中國太極拳發源地”和“中國太極拳文化研究基地”。
文物古迹
慈勝寺山門
慈勝寺(元代):位於溫縣城西番田鎮大吳村內,坐北面南,舊縣誌雲寫、畫、塑世稱三絕,俗稱“三絕廟”,始建於唐代初年,歷經金、元、明、清屢修。南北縱長200米,東西寬100米,建築面積兩萬多平方米。現存山門、天王殿、大雄殿三座建築。2001年6月25日,國務院公布其為第五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梁所遺址(新石器時代):位於溫縣溫泉鎮西梁所村西北崗地上,遺址東西長250米,南北寬300米,面積約7.5萬平方米,文化層厚2米。1994年,發掘出各個時期的房基、窖穴、灰坑、水井等文化遺存,出土了大量的生產生活工具。其文化發展序列為早期屬仰韶文化向龍山文化過渡期;中期屬河南龍山文化時期;晚期屬二里頭文化時期。1963年6月20日,河南省人民委員會公布其為文物保護單位。
王薛民居(清):位於溫縣楊壘鎮王薛村內王陶金家。始建於清乾隆三年(1738年),為清代朝義大夫家宅。原建築為並排四座院落,后大部被毀,僅此一處較為完整。民居坐北朝南,東西寬10.9米、南北長48.36米,總面積約527平方米。現存建築為兩進院落,為典型的北方四合院式建築。1986年11月21日,河南省人民政府公布其為文物保護單位。
北平皋遺址(新石器時代、商、周):位於溫縣城東南10公里處的趙堡鎮北平皋村,村四周皆為古文化遺址。經過仰韶文化、龍山文化、夏、商、西周、春秋、戰國、漢代等歷史時期。遺址分四部分,分別是村西仰韶文化遺址、村北龍山文化遺址、村東二里頭文化遺址和村東北古邢邱城遺址。1986年11月21日,河南省人民政府公布其為文物保護單位。
州城遺址(春秋):位於溫縣城東北12.5公里處的武德鎮西張計村。北依沁河,州城平面呈長方形,南北長約1700米,東西寬約1400米,大部分城牆今已無存,僅東城牆還有部分殘垣,高約10米。1980~1982年,河南文物研究所發掘出土春秋盟書圭片萬餘片,墨書盟誓系用毛筆書寫,被考古界稱為“溫縣盟書”。1986年11月21日,河南省人民政府公布其為文物保護單位。
遇仙觀
遇仙觀(明至清):位於溫縣城北12公里武德鎮徐堡村北沁河堤下,座北向南,兩進院落,內外總面積三千平方米。始建於元世祖至元年(1264~1294年)間,中軸線上有兩進院落,三座殿宇,分別為山門、玉皇殿、三清殿。兩旁配殿有關聖殿、三官殿、三皇殿、廣生殿、四聖殿、瘟神殿、天將西殿、天將東殿、土地殿和鐘樓等,共575平方米。2000年9月25日,河南省人民政府公布其為文物保護單位。
康定國公墓(元):位於溫縣城西嶽村鄉五里遠村北紙廠院內。墓冢原高7米,面積278平方米,現已削平。墓前立有元代梁國公墓碑一通,巨碑尚存,俗稱關關碑。關關(1312~1365年),元朝蒙古人,鎮壓農民起義軍紅巾軍因功而由百戶侯約封萬戶侯。碑首正中刻“榮祿大夫河南省平章攄忠協宣力功臣康定公碑”3行21字篆書,元末丞相脫脫所書。
司馬故里舊址
司馬懿故里舊址(漢、清):位於溫縣城西13公里的招賢、古城、安樂寨一帶,原為溫縣故城,這裡也是晉宣帝司馬懿的家鄉,故稱“司馬故里”。
北平皋原氏祠堂(清):位於溫縣趙堡鎮北平皋村西部。創建於清光緒年間,坐北朝南,三進院落,全部混磚牆壁。中軸線上自南而北依次為:山門、正殿、上房、後院、兩側有耳房,後院兩側有廂房各三間,布局嚴謹。
溫城遺址(夏至三國):位於溫縣城西16公里處的招賢鄉上苑村北地,故城平面呈方形,東西長400米,南北寬近400米,城內高處周邊地表2米,南城牆和北城牆依稀可見,夯層6~7厘米。據《括地誌》卷二載:“溫故城在懷州溫縣西三十里……本周司寇蘇忿生之邑”,即是此地。2000年,河南省社科院考古所、焦作市文物隊派專業人員到底調查考證,確定該遺址為溫故城。
徐堡遺址(新石器時代):位於溫縣城北10公里的武德鎮徐堡村東,為新石器龍山文化時期至戰國晚期。2006年7月,在配合南水北調中線工程徐堡段的文物勘探中,偶然發現的。經發掘和全面勘探,在遺址內發現一座城址,使用時代為龍山文化、西周、春秋、戰國。文化層堆積厚約4米,依次為現代耕土層、近現代紅沙層、明清文化層、宋代文化層、漢代文化層、春秋戰國文化層、西周文化層和龍山文化層。
石奮墓(漢):位於溫縣岳村鄉楊庄北地,是漢代石奮及其四個兒子的墓群。石奮及其四個兒子在漢代前期均曾任二千石官,漢景帝稱石奮為“萬石君”。石奮(公元前220~124年),溫縣人,《史記》有傳。
遇仙觀
博愛竹器:取材於北方最大的人工栽培竹林——博愛竹林,已有上百年的歷史。其竹器工藝考究,製作精巧,具有極高美學價值和使用價值。古時曾為“貢品”。
中華韓愈硯:取材太行山,其石質優良,色如瓊瑤,聲如木魚,設計因材施藝,造型古樸典雅,品種有以喜慶吉祥、人文歷史典故等為主要內容的高、中、低檔佳品及簡潔明快、物美價廉的日常用硯。
當陽峪絞胎瓷:又名透花瓷,始於唐代,宋時與定窯、汝窯競相媲美。其紋理變幻無窮,自然流暢,類似木紋、麥穗紋、鳥羽紋,花色之美,工藝之巧,堪稱一絕。
山陽刺繡:焦作是最早出現綉品的地方之一,至宋代,豫綉已是名聞天下。山陽刺繡尤以綉山水見長,作品如照片般真實,如油畫般富有詩意,有“山水綉品看山陽”的美譽。
武陟油茶:相傳楚漢相爭,劉邦受傷出逃此地,食用此茶獲愈,后封此茶為宮廷御膳。清雍正皇帝在武陟巡察黃河時飲此油茶后,稱頌道:“懷慶油茶潤如酥,山珍海味難比美。”
“鬧湯”驢肉:古懷慶府傳統名吃,明清時期就已出名,至清末達到鼎盛。至今已有300多年歷史。以其製作考究、工藝獨特、口感醇厚、營養價值高等特點成為家喻戶曉的地域品牌,有“天上龍肉、地下驢肉”的口碑。
馬村燒雞:精選20餘種名貴香料,經文火燉煮、高溫殺菌、精細加工而成,具有手抖離骨、香而不膩、細嚼肉嫩、慢品骨酥等特點,常食用能強身健體、延年益壽,有獨特的滋補功效,老少皆宜。
孟州混漿涼粉:採用上等綠豆加工而成,具有口感滑爽、色味俱佳、清熱解毒等特點。
神農蛋:以本地盛產的無公害、無污染的鮮蛋作原料,配以四大懷葯及多種名貴中草藥,採用祖傳配方特製而成,具有蛋殼完整無損、蛋黃醇香、回味久遠等特點。
高速公路穿境而過
截至2017年,溫縣共有幹線公路5條(包括省道獲軹線、大練線、溫邵線、谷黃路、紫黃路),總里程88.6公里。全縣農村公路總里程964公里。其中,縣道8條(包括馬武線、南倉線、武孟線、王園線、葛溫線、陶沁線、沁龍線、東全線)總里程182公里;鄉道18條,共計210公里;村道397條,共572公里。
截至2017年,溫縣營運車輛達到5400輛,貨運公司68家,客運企業5家,貨運信息部75家,機動車維修企業69家,駕校7家,相關經營業戶150餘家,從業人員20000餘人。建成鄉鎮客運站11個,招呼站160個,公交客車通車總里程946公里,開通城鄉客運班線16條,營運客車81輛。
新建的溫縣一中.
截至2017年,溫縣共有各級各類學校(含幼兒園)216所,其中普高3所(公辦1所,民辦2所),職業學校1所,初中23所(含民辦5所),小學84所(含民辦4所),教學點18所,幼兒園85所(含公辦園49所、民辦園36所),特殊教育學校1所,教師進修學校1所。全縣現有在校學生近69400餘人,其中普高生10320人,職高(專)生1060人,初中生13925人,小學生27795人,在園幼兒16348人。
截至2017年,溫縣有在編教職工3398人,其中高中(含職教)478人,初中1145人,小學1628人,其它147人(含教師進修校34人、教研室47人、幼兒園66人);另有特崗教師182人(其中初中88人、小學94人)。
溫縣第一高級中學
截至2017年,溫縣城區有縣級醫療機構4家,床位1061張。
颯爽英姿太極扇
截至2017年,溫縣城區有文化中心和體育場館各一處。90個行政村實施了路徑工程,實現農民健身工程全覆蓋;加大太極拳“六進”工作力度,持續開展太極拳普及推廣。被評為“全國群眾體育先進單位”。
截至2017年,溫縣累計投入扶貧資金2.1億元,其中專項財政資金1916萬元,實施扶貧項目48個,實現2752人穩定脫貧。城鎮新增就業7220人、再就業2035人、困難人員就業594人,新增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5300人。社會福利中心建成投用。完成第四實驗中小學、6個幼兒園續建及25個校舍維修改造項目,開工建設第五實驗小學。
截至2017年,溫縣開展職業技能培訓5190人次,發放創業擔保貸款1.5億元;城鎮新增就業7220人,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5300人。
雲台山風景區
雲台山:雲台山古稱覆釜山,位於焦作市修武縣境內,距焦作市區35公里,總面積190平方公里,因山勢險峻,峰壑之間常年雲鎖霧繞而得名。含紅石峽、潭瀑峽、泉瀑峽、茱萸峰、疊彩洞、獼猴谷、子房湖、萬善寺、百家岩、青龍峽、峰林峽等景點,是河南省擁有一頂世界地質公園桂冠、全國文明風景名勝區、國家級重點風景名勝區、國家首批5A級旅遊景區、國家森林公園、國家地質公園、國家級獼猴自然保護區、國家水利風景區、國家自然遺產、全國首批國土資源科普基地等國家級稱號於一身的風景名勝區。
青龍峽:有“雲台山第一大峽谷”的美譽,距焦作市區33公里,面積約108平方公里,由7大遊覽區共計100多個景點組成。
峰林峽:距焦作市區北部25公里處,面積50平方公里,是一處兼有南北山水特色的山嶽型風景名勝區。主要景點有小孤山、天然毛主席像、大壩、老君灘、葫蘆島、天王岩、睡美人、三潭映月等。
青天河:青天河風景名勝區位於焦作市西北部35公里的博愛縣境內,繫世界地質公園、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國家5A級旅遊區、國家水利風景區、太行山國家級獼猴自然保護區、中國青少年科學考察探險基地、河南省最具魅力的十佳風景名勝區、河南省十大旅遊熱點景區。景區面積106平方公里,由大壩、大泉湖、三姑泉、西峽、佛耳峽、靳家嶺、月山寺等七大遊覽區、308個景點組成,集江南水鄉與北國田園風光於一體,被譽為“北方三峽”。
月山寺:位於焦作市西20公里的博愛縣境內,始建於1158年,是歷史上著名的佛教聖地,與少林寺、白馬寺並稱為中原三大古寺。
神農山
神徠農山:神農山風景名勝區位於焦作西北33公里的沁陽市境內,是世界地質公園、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國家5A級旅遊區、國家級獼猴自然保護區、中國攝影家創作基地、河南省十大熱點景區,共有八大景區136個景點,總面積96平方公里。這裡曾是炎帝神農辨百穀,嘗百草,登壇祭天的聖地;也是道教創始人老子築爐煉丹、成道升仙之所。
神農山
韓園:即韓愈墓。位於孟州市焦洛路中段,距焦作市區72公里,北倚太行,南瀕黃河,丘陵環抱,古柏蒼翠,雄偉莊嚴。
嘉應觀:位於武陟縣城東南12公里處,距焦作市區35公里,總面積9?3平方公里,始建於清雍正元年,是雍正皇帝為祭祀河神、封賞歷代治河功臣而修建的一座集宮、廟、衙三位一體黃淮諸河龍王廟,建築風格形似故宮,主要包括山門、御碑亭、治河功臣殿、中大殿、禹王閣等,規模宏大,有“北京小故宮”之美譽。
朱載堉紀念館:位於沁陽市自治街,距焦作市區30公里,這裡曾是朱載堉居住過的明鄭藩世子府的一部分。
焦作影視城:位於焦作市區北郊,距市區1公里,建築面積15萬平方米,是中央電視台與焦作市人民政府合作興建的一處大型影視拍攝製作基地,也是國內的一座依山勢建造的影視城。
卜商,字子夏,春秋末晉國溫(今溫縣)人,為孔子門下七十二賢之一,“死生由命,富貴在天”天命論的創始人,在治學上提出“學而優則仕,仕而優則學”等觀點。卜商為孔子著作的傳世人,他的《詩序》被後人視為不朽之作。
司馬懿,著名的軍事家、政治家。后追為宣帝。
司馬師,繼其父為魏大將軍,專國政。后追為景帝。
司馬昭,繼其兄司馬師為魏大將軍,專國政,自稱晉公,後為晉王。死後數月,其子炎代魏稱帝,追昭為文帝。
司馬炎即晉武帝,晉朝的建立者,司馬昭之子。
郭熙,北宋著名畫家,其作品《早春圖》、《幽谷圖》、《窠石平遠圖》、《溪山秋霽圖》、《關山春雪圖》、《古木遙山圖》等。
陳王廷(1600-1680年),太極拳創始人,被中外太極拳界尊為鼻祖。
陳發科(1887-1957年),著名太極拳大師。1928年在北京立擂17天未逢敵手,名震京都人頌“太極一人”。他被國外武術界人士尊稱為“拳聖”。
李棠階,22歲中舉人,25歲中進士,次年任翰林院編修,后歷任大理寺卿、禮部侍郎、左都御史、戶部尚書、軍機大臣、工部尚書、禮部尚書等職。
王光遠,結構力學和工程設計理論專家,共發表論文180多篇,專著9本。1994年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首批院士。
王夢恕,隧道及地下工程專家,中國工程院院士。北京交通大學土木建築工程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北京交大中國隧道及地下工程試驗研究中心主任。現任中鐵隧道集團有限公司副總工程師,教授級高級工程師。
申亮亮,中國共產黨黨員。中國人民解放軍上士軍銜,生前系中國駐馬利共和國維和工兵分隊戰士。2019年9月17日,國家主席習近平簽署主席令,授予申亮亮“人民英雄”國家榮譽稱號。9月25日,被評選為“最美奮鬥者”。
2019年11月12日,入選水利部第二批節水型社會建設達標縣(區)。
2020年1月22日,被住房和城鄉建設部命名為國家園林縣城;6月,入選2020中國最具書香百佳縣市。
2020年7月4日,被河南省人民政府食品安全委員會命名為“河南省農產品質量安全縣”。
2020年7月29日,被命名為2017-2019周期國家衛生縣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