勞動力供給
勞動力供給
勞動力供給是指在一定的市場工資率的條件下,勞動力供給的決策主體(家庭或個人)願意並且能夠提供的勞動時間。勞動力供給主要包括:應屆畢業生、複員轉業軍人、待業人員、在職同行人員等。
在企業中,企業人員的供給包括內部供給和外部供給兩種,企業未來內部人力資源供給一般來說是企業人力資源供給的主要部分(除新建企業外)。企業人力資源需求的滿足,應優先考慮內部人力資源供給,而內部人力資源的供給量又需要考慮下述因素:企業內部人員的自然流失(傷殘、退休、死亡等)、內部流動(晉陞、降職、平調等)、跳槽(辭職、解聘)等。但是企業職位和崗位的空缺不可能完全通過內部供給解決,企業人員因各種主觀和自然原因退出工作崗位是不可抗拒的規律,這就必然需要企業從外部不斷補充人員,於是就產生了外部勞動力供給。
供給彈性
供給量變動和引起這個變動的價格量變動之比,用以衡量供給量變動對價格變動的反應程度,“供給的價格彈性”的簡稱。影響商品供給彈性大小的因素在短期內主要取決於某種商品生產規模變動的難易程度、生產周期的長短,以及是否具有經濟效益。其計算公式為:
Es=(△Q/Q)÷(△P/P)=(P/Q)×(△Q/△P)
式中,Es為供給彈性,Q為供給量,△Q為供給變動量,P為價格,△P為價格變動量。由於供給量與價格呈同方向變動,供給彈性取正值。
商品不同,其供給彈性的大小也各不相同:
1.供給完全無彈性,無論價格如何變動,供給量不發生變動。此時,供給彈性等於0;
2.供給缺乏彈性,即供給量變動的幅度小於價格變動的幅度,此時,供給彈性大於0小於1;
3.單位供給彈性,即供給量變動的幅度與價格變動的幅度相同。此時供給彈性等於1;
4.供給富有彈性,即供給量變動的幅度大於價格變動的幅度。此時,供給彈性大於l;
5.供給彈性充分,即在價格既定的情況下,供給量無限。此時供給彈性趨於無窮大。
需求彈性的概念:影響需求量的某因素(自變數)的值每變動百分之一,所引起需求量變化的百分率。即:
一 自然因素
1. 人口規模對勞動供給的影響
2. 人口的自然結構對勞動供給的影響
3. 勞動者個人的身體條件是影響勞動力供給的另一個自然因素
二 經濟因素
1. 勞動者的工作偏好對勞動供給的影響
2. 經濟周期波動對勞動供給的影響
三 社會制度因素
1. 勞動制度
2. 工資制度
案例:有人說,氣候不好對農民不利,因為穀物歉收,會減少農民的收入。但也有人說,氣候不好反而對農民有利,因為農業歉收后穀物價格會上漲,農民因此而增加收入。試運用所學經濟學原理對這兩種說法給予評價。
分析:評價氣候不好對農民是否有利,主要看農民的農業收入在氣候不好的情況下如何變動。氣候不好對農民的直接影響是農業歉收,即農產品的供給減少,這表現為農產品的供給曲線向左上方移動。如果此時市場對農產品的需求狀況不發生變化,即需求曲線保持不變,那麼農產品供給的減少將導致均衡價格的上升。
一般來說,人們對農產品的需求是缺乏彈性的,由需求的價格彈性與銷售總收入的上升之間的關係可知,此時農民的農業收入將隨著均衡價格的上升而增加。因而在需求狀況不因氣候不好發生變化並且對農產品需求缺乏彈性的情況下,氣候不好引致的農業歉收對農民增加收入是有利的。
當然,若需求狀況也同時發生變化,或者需求不是缺乏彈性,那麼農民將不因氣候不好而得到更多的收入。由上述分析可知,對這一問題的回答應該首先對農產品的需求彈性及需求狀況做出假定,而不能籠統地下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