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姓
秦姓
秦徠姓,亦稱秦氏。漢族秦姓有兩大分支:一支源於嬴姓,一支源於姬姓,秦姓分佈很廣,以北京、江蘇、山東、山西、陝西、四川、廣西、河北、河南、湖北、湖南居多。少數分佈於東北地區,東北地區的秦氏和西南地區的秦氏外族漢化的比較多。又其次分佈於安徽、貴州、浙江、福建、江西、雲南、北京、廣東、海南、台灣、香港、澳門等南方地區。
海外秦姓主要分佈在東南亞和歐美一些國家。亞洲還有日本秦氏,日本首相就有姓秦的最後改為日本姓氏。
源流一
秦出自嬴姓。秦氏是少昊金天氏的直系後裔,少昊是中國野蠻時代中期一位極富傳奇色彩的神話人物。他的名字,在中國典籍中五花八門,除“少昊”外,又寫作“少皓”、“少皞”、“少皋”,此外又稱“朱宣”、“白帝”、“西皇”、“金天氏”、“窮桑氏”。《左傳》、《帝王世紀》都說少昊名叫摯。但《帝王世紀》又說:“少昊帝名摯,字青陽,嬴姓也。”,又有少昊的裔孫伯益,其後非子的封地於秦,有以國名為氏者。
秦始建國於雍(今陝西鳳翔),其後,國都多次遷徙,先後遷腳邑(今陝西洛川)、平陽邑(今陝西寶雞)、雍(今陝西鳳翔)、櫟陽縣(今陝西臨潼)等地。後來,秦穆公橫掃十二國,在西戎初步建立起霸業。但因戰國初期經濟較落後,又常發生內亂,國力逐漸衰落,被魏國攻取了河西一帶(今北洛水和黃河之間)。秦孝公時任用商鞅進行變法,國力逐漸增強,並遷都咸陽(今陝西咸陽),成為戰國七雄之首。秦惠王時擊敗魏國,再振雄風,最終奪回河西,並一鼓作氣,開疆闢土攻滅巴蜀之國,奪取楚國的漢中。秦昭王更是不斷攻城掠地,使得魏、韓、趙、楚等國元氣大傷。公元前227年秦王政縱橫捭闔,吞併四方,最終滅掉六國,統一天下,建立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大一統王朝。秦王政認為自己功高“三皇五帝”,故自稱“始皇帝”。秦始皇建都咸陽,進一步統一了東南、西南地區。秦朝傳了兩代十二年,由於施政苛暴,於公元前206年被起義軍推翻,而代之以西漢王朝。秦王子嬰被項羽所殺。秦滅后,王族子孫遂以國名為姓氏,稱為秦氏。這便是陝西秦氏,伯益從而也就成了秦姓的得姓始祖。
源流二
源於姬姓。周文王後代魯國侯伯禽裔孫的封地秦邑,屬於以居邑名為氏。周武王時,其弟周公旦被封魯(今山東曲阜)稱魯公。魯公后因輔佐周王留在了周都,兒子伯禽接封魯國,其裔孫中有一支食邑於秦。后以邑為氏。源於姬姓的秦姓就是由周文王的別子周公旦之非嫡長後裔所開啟,其承繼並系如下:
據史籍《古今姓氏書辨證》記載,周武王在位時,把少暤(昊)之墟曲阜(今山東曲阜東北古城)賜分給他的弟弟周公旦,封他為魯公。後來因周武王逝世時周成王尚年幼,不具獨立執政之能力,於是周公旦為了輔佐成王,就讓他的兒子伯禽(禽父)前去封地魯國(今山東西南部,建都曲阜)。伯禽出發前,周公曾告誡他說:“我雖然是周文王的兒子,周武王的弟弟,周成王的叔父,說起來應該是地位顯赫的,但我依然害怕怠慢天下有賢之士,往往一沐三捉髮,一飯三吐哺。你現在去魯國,一定要謹慎,不能因為是王室之後而驕躁。”伯禽到魯國后,在周公的指點下,盡心治理,且在平叛“三監之亂”中起了重要的作用。魯國呈現一派政清居安的景象。伯禽的裔孫以公族為大夫,食采於秦邑,其後人有以邑為姓者,稱秦氏,郡望在太原郡。多數的史籍記載認為伯禽的後裔所開啟的秦姓為秦姓正宗。如魯國的秦非、燕國的秦開、魯國的秦商,均為魯國秦氏後裔。這便是河南或山東秦氏之源。按魯有秦堇父,其子秦丕茲,拜孔子為師。秦周、秦遺,,蓋秦子之族。又,秦巡之妻秦姬為季公鳥季氏,魯公族之妹,依當時同姓不婚之禮考之,而魯為周禮所在之國,則秦氏非姬姓,於魯為異姓大夫。
源流三
外族改姓。源於巴爾虎旗蒙古穆奇德氏,屬於漢化改姓為氏。穆奇德氏祖上穆奇德·羅拔伙世居遼陽,隸屬巴爾虎旗蒙古。巴爾虎旗蒙古原居喀爾喀地區,因遭受葛爾丹部族的迫害,率巴爾虎族萬餘人南下,游牧於今張家口一帶。康熙三十一年(公元1692年)經清廷准議,全族移駐盛京(今遼寧瀋陽北部),其中一部分族人駐守丹東鳳凰城、岫岩等地並獨豎一旗,稱蒙古九旗。清乾隆年間至鳳凰城葛藤峪定居,后又遷居鳳城鎮,取漢字“秦”為氏。
金朝抹捻氏以及清朝穆顏氏,後有改為秦氏者。
另有各少數民族與漢族通婚繁衍,成為秦姓一支。
另外出自舜七支有秦不虛,後人沿續下來姓秦,屬於以先祖名字為氏;據史籍《群輔錄》記載:“舜七友之一有秦不虛,曾並為雷澤之游一”。又據《大姓源流》等有關資料所載,舜七支有秦不虛,後人沿續下來姓秦。這說明上古帝舜時期已有秦姓。但因秦不虛之後無世系資料可考,所以,唐宋時期的譜牒學家對秦姓的起源又有以國為氏和邑為氏之說。
源流四
源於外夷。出自古代大秦人(即羅馬帝國)來華,屬於漢化改姓為氏。據史籍《後漢書》中記載:大秦“西海環其國,惟西北通陸道”,且“東西南北名數千里。有城四百餘所。土中多金銀奇寶,有夜光璧、明月珠、駭雞犀、火浣布、珊瑚、琥珀、琉璃、琅玕、朱丹、青碧、珍怪之物”。另外一些地理類或野史雜記中,也多載大秦產珍奇異物之語。中國史籍所言的大秦其實指羅馬帝國。通過絲綢之路,中國古代與大秦在經濟、文化等諸多方面加強了交流。東漢和帝永元九年(公元97年)班超奉命以甘英為使者,出使大秦。甘英一行從龜茲(今新疆庫車)出發,經條支(今伊拉克)、安息(今伊朗)等國,至安息西界的波斯灣后,因海上天氣劇變,濁浪滔天,難以行船未能到達大秦。公元166年大秦皇帝曾遣使帶著許多禮物來到中國。晉武帝時大秦國再次遣使者來中國通好。在以後的諸代,中國與大秦國的交往更加密切,如唐朝的大秦景教流行中國碑的發現,更是名證。大秦人或出使、或經商來到中國后,多因中國物饒民豐、山川秀美、文化高度發達而願居留,不願再回去。這些人依從漢人的風俗習慣,便以“秦”為姓。從此,子子孫孫一代代繁衍在中國。這些人就成為了秦姓的始祖之一。如三國時的商人秦綸等。古時西域及歐洲多稱中國為秦,後來西方國家稱中國為“支那”,即“秦”音的變化。
源流五
源於蒙古族,屬於漢化改姓為氏。據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蒙古八旗姓》、《清朝通志·氏族略·附載蒙古八旗姓》記載:
⑴.蒙古族乞顏氏,為蒙古族最古老的部落名稱,世居蒙古高原斡難河流域,史稱蒙古部核心,其部族後裔的代表人物即成吉思汗。蒙古族乞顏氏,在元朝時期即冠以漢姓為秦氏、齊氏、祁氏、陳氏等。
⑵.蒙古族鄂秦氏,世居葉赫(今吉林梨樹)。後有滿族引為姓氏者,滿語為Ecin Hala,后多冠漢姓為秦氏、鄂氏。
秦姓
⑷.蒙古族墨爾秦氏,亦稱墨勒齊氏,世居台罕(今內蒙古科爾沁罕烏拉高格斯台自然保護區)。後有滿族引為姓氏者,滿語為Morcin Hala。蒙古族、滿族墨爾秦氏,在清朝中葉以後多冠漢姓為秦氏、莫氏、齊氏等。
⑸.蒙古族扎哩特氏,亦稱查禮特氏、扎勒楚特氏、札拉楚特氏,世居烏喇特(今內蒙古興安盟)。後有滿族、達斡爾族引為姓氏者,滿語為Jarit Hala。蒙古族、滿族、達斡爾族扎哩特氏,在清朝中葉以後多冠漢姓為秦氏、陶氏。
源流六
源於滿族,屬於漢化改姓為氏。據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滿洲八旗姓》記載:
⑴.滿族綽克秦氏:亦稱察克欽氏,滿語為Cokcin Hala,漢義“壤”,世居白爾昆、綽克秦(皆在今內蒙古阿魯科爾沁),以地為氏。清朝中葉以後多冠漢姓為秦氏、初氏。
秦姓
⑶.滿族瑚鼎氏,滿語為Huding Hala,世居和羅山秦(今俄羅斯霍爾河流域南岸)。清朝晚期以後有冠漢姓為秦氏、胡氏者。
⑷.滿族穆顏氏,亦稱穆延氏,源出遼國時期五國部之一的抹拈部(抹捻部),以部為姓,滿語為Muyan Hala,是滿族最古老的姓氏之一,世居渾春(今吉林琿春),清朝中葉以後多冠漢姓為秦氏、孟氏、穆氏等。
源流七
源於達斡爾族,出自清朝時期達斡爾族克音部落,屬於以部落名稱漢化改姓為氏。據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滿洲八旗姓》記載:
達斡爾族克音氏,是達斡爾族的著姓之一,世居黑龍江克音(今黑龍江下游右岸俄羅斯境內科奇河流域)、濟沁(今內蒙古扎蘭屯濟沁河)。後有滿族引為姓氏者,滿語為Kein Hala。達斡爾族、滿族克音氏,在清朝晚期以後多冠漢姓為秦氏、何氏等。
源流八
源於姚姓,出自舜帝七友之一的秦不虛,屬於以先祖名字為氏。舜,姚姓,有虞氏,名重華,史稱虞舜。舜帝有七個非常要好的朋友,史稱“帝舜七友”,分別是:秦不虛、東不訾、雄陶、方回、續牙、伯陽、靈甫。據史籍《群輔錄》記載:“舜七友之一有秦不虛,曾並為雷澤之游一。”在史籍《大姓源流》等史籍中也記載:“舜七友有秦不虛,後人沿續姓秦。”
上古帝舜執政時期便已有秦氏一族。但因秦不虛之後無世系資料可考,所以,唐、宋時期的譜牒學家對秦氏的起源又有以國為氏和邑為氏之說。
秦姓
秦志:字文瑞號頤安,正統八年癸亥生,嘉精癸巳九月二十九沒,壽九十一,恩賜冠帶壽官。公乃湖南長沙印塘秦氏始遷祖。長沙印塘秦氏乃北宋學士秦觀字少游之後裔。少游公為毗陵秦氏始祖,五傳至秦宗邁字益之,游太湖西山愛山水之勝,卒葬西山縹緲峰之陽飛仙山。子秦遜字君顯,廬墓遂定居安仁鄉,始為洞庭始遷祖。再傳至毗陵十七世、洞庭十三世文瑞公襲叔屯長衛,於明成化年間遷居長沙印塘地方。
秦錘光:冊名光錘,字作高,號東萊。道光十六年丙辰正月初三亥時生,壽八十。民國四年乙卯六月初一未時沒,葬南陵西鄉五都三區汪塘沖東花山。公乃長沙印塘秦氏秦志十四世孫。咸豐年間,駐防南陵的清朝湘軍守將陳大富,被太平天國農民起義軍圍困城中達一年半之久,突圍后,很多軍官士卒解甲歸田,定居於南陵城鄉。不少長沙的殷實富戶也遷到南陵,乘兵燹之年,人煙稀少,田園荒蕪,紛紛賤價購置田莊。作高公亦是此時遷居,廣置田產並修建了秦氏宗祠。作高公乃南陵縣湖南籍秦氏始祖。
大義秦商
秦冥秀:原名圯,字鼎銘,號發祥,謹按公為我山東一派祖,商公五十四傅,像公之四子,世居江蘇洞庭,官至翰林學士,當明建文初,以疾告歸,后因靖難之亂由洞庭西秦徙居永州零陵咸陽里而家焉,遂為永之一派祖,上溯商公則五十五傅矣。元至正十四年甲午正月十五日寅時生,壽八十三歲,明正統元年丙辰三月初三日卯時卒,葬永州零陵縣咸陽里地名獨田鋪老鴨公頭子山午向。元配:蔣氏,贈夫人,元至正十六丙申二月初七日酉時生,壽八十歲,明正統元年丙辰二月十五日酉時沒,葬合夫塋同向。子四:秦添佐、秦添佑、秦添祥、秦添瑞。佐、佑、祥另詳永州支譜。湖南益陽秦氏一世祖。
秦道建:官名熾,號賜谷,元至正十七年丁酉八月十五已悍生,南直常州府江陰縣二十一里大胥王土地下人氏,明朝時期任福建延平府三府,壽八十二歲,明正統三年茂午二月十八子時沒,葬基南招穴上屋嘴爹公山丑山未向兼癸丁有碑墓表載本傅。元配:蘇氏,江南人,元至正二十二年壬寅正月初一寅時生,壽七十六歲,明正統二年丁巳四月十一巳時沒,葬同夫山向。子一:秦映霞。是為福建秦氏始祖。
(1)華胥氏—伏羲(配女媧)—少典—黃帝—少昊(又名玄囂,黃帝長子)—蟜極—帝嚳(名姬夋,又名姬夔kuí)—契(約前2096年--前?年在位)—昭明—相土—昌若—曹圉—冥(前?年--前1875年在位)—王亥(又名振,前1875年-前1775年在位)—上甲微(前1770年-約前1720年在位)—報乙—報丙—報丁—主壬(也作示壬)—主癸(也作示癸,前?年—前1675年在位)—商太祖成湯(商朝首任帝王)—太丁、外丙、仲壬
(2)華胥氏—伏羲(配女媧)—少典—黃帝—少昊(又名玄囂,黃帝長子)—蟜極—業父—大業—伯益—大廉—衍曾—衍祖—衍父—中衍—軒祖—軒父—戎胥軒—中潏—蜚廉—惡來—女防—旁皋—太己—大駱—秦非子(秦國首任國君)—秦侯—公伯—秦仲—秦庄公……—秦始皇(嬴政)
(3)華胥氏—伏羲(配女媧)—少典—黃帝—少昊(又名玄囂,黃帝長子)—蟜極—業父—大業—伯益—大廉—衍曾—衍祖—衍父—中衍—軒祖—軒父—戎胥軒—中潏—蜚廉—季勝—孟增—衡父—造父—渠父—安父—梁父—莒父—奄父—叔帶(趙國始祖)—明祖—明父—公明—趙成子(趙衰)、趙夙
秦氏是一個古老、多民族、多源流的姓氏群體,在當今【2013】年姓氏排行榜上按人口排名列第74位,按名人數量排名78位屬於大姓系列,人口約379萬之眾佔全國人口總數的0.29%。從宋朝至當代激增了16倍之眾。宋朝時期秦姓人口11萬,名列100之後,明朝時期秦姓人口23萬,排名82.宋元明600年間中原與四川秦姓人口因戰爭與自然災害減少。在中國的秦姓主要劃分為兩支,分別為西北的一支和東部及東南部的一支。前一支為顓頊嬴姓的後代,發源地是甘肅省天水的故秦地。自秦朝滅亡以後,其公族便以國名為姓氏,其後裔多居於陝西等地。后一支則為黃帝姬姓的後代,其發源地在今河南范縣及山東曲阜一帶,後來發展成為中國秦姓繁衍的主流,而且其從一開始就向陝西省境內及湖北省播遷。在戰國時期,秦姓族人北上發展到今天的河北省境內。先秦時期,秦姓已分佈於河南、陝西、山東、湖北、河北等地。到了西漢初年,為了清除各地的舊貴族及豪強勢力,維護漢朝的中央集權統治,漢高祖劉邦採納了婁敬(劉敬)的建議,遷徙六國貴族的後裔和關東(今陝西省潼關以東的地區)的豪族到關中,從而使之置於中央政府監視之下,人口大約有二十萬之眾,這其中就有山東秦姓的一支豪族遷居扶風茂陵(今陝西省興平縣東北)。這支秦姓人丁興旺,官宦眾多,故世號“萬石秦氏”,從而成為當地一望族。與此同時,已有秦姓或遷入甘肅、江蘇,或遷入四川、北京等地。大約在漢末或三國時期,源自姬姓後裔的秦姓有一支遷入山西,后形成一大郡望,即太原郡。而秦姓南遷始於秦代以前,魏晉南北朝時,由於北方連年戰亂不斷,秦姓便再次南遷。同時,在今甘肅境內又形成一大郡望,即天水郡。魏晉以後,已分佈於江南許多地方,以江蘇、浙江為主,其中江蘇以無錫,浙江以紹興、寧波最為集中。宋、元、明時期,秦姓有遷至廣西、安徽、貴州、福建、北京、上海等省市者,歷清至近現代,分佈地更廣,遍佈於全國各地,而且還有不少移居海外,從而使秦姓得以更加廣播,枝葉進一步繁茂。
天水郡:西漢朝元鼎三年(丁卯,公元前441年)置郡,治所在平襄(今甘肅通渭),其時轄地在今甘肅省通渭縣、秦安縣、定西縣、清水縣、庄浪縣、甘谷縣、張家川縣及天水市西北部、隴西東部、榆中東北部地一帶地區。東漢朝永平十七年(甲戌,公元74年)改為漢陽郡。三國時期曹魏仍改為天水郡。西晉時期移治到上邽(今甘肅天水),北魏時期仍改回為天水郡,其時轄地在今甘肅省天水市、秦安縣、甘谷縣等市縣一帶地區。
太原府:亦稱太原郡。戰國時期秦國庄襄王四年(乙卯,公元前246年)置郡,治所在晉陽(今山西太原),其時轄地在今山西省五台山和管涔山南部一帶、霍山北部一帶地區。北魏時期轄地在今山西省陽曲縣、交城市、平遙市、和順縣之間的晉中一帶地區。隋朝時期改晉陽為太原,又另設晉陽,與太原同城。唐太原府洽亦在此地。宋太宗太平興國(公元976~984年)中年,改并州為太原府,移治陽曲(今山西太原)。以後宋朝、金國的河東路、河東北路,明、清兩朝以來皆為府。民國時期為市,山西省會所在。
齊郡:西漢時期先為臨淄郡,后改齊郡,治所在臨淄(今山東淄博),其時轄地在今山東淄博市和益都、廣饒、臨朐等縣地。隋、唐兩朝改為青州北海郡。
河內郡:古以黃河以北為河內,以南、以西為河外。春秋末期楚、漢之際,約在公元前三世紀末置郡,治所在懷縣(今河南武涉),當時其時轄地在今河南省黃河以北、京漢鐵路以西一帶地區,包括汲縣。魏文帝黃初年中,河內郡析置朝歌郡(今河南淇縣)改屬冀州(今河北冀縣),四縣隨之改屬、后又回歸河內郡。屬司州河南尹的有卷(今河南原陽)、原武、陽武三縣。屬兗州(州治廩丘,今山東鄄縣)陳留國的有封丘、酸棗、平丘、長垣四縣,屬兗州東郡的有燕。西晉時期移治野王(今河南沁陽)。隋朝時期於野王為河內縣,隋、唐兩朝的河內郡即懷州。元朝時期設為懷慶路。明、清兩朝為懷慶府,河內縣之名不變,常為治所。民國政府時,改河內縣為沁陽縣。
天水堂:以望立堂。
臨淄堂:以望立堂。
河內堂:以望立堂。
太原堂:以望立堂。
三賢堂:因孔門七十二大賢中有秦祖,秦商,秦非,秦冉四位。這裡的“三”是指多數的意思。
樂善堂:孔子因為看到七十二大賢中姓秦的竟佔了四位,便誇獎秦氏好道樂善,所以又叫樂善堂。
養真堂:秦氏好道樂善,能注重養真(本性的善),所以又叫養真堂。
忠孝堂:秦瓊的後人因為秦瓊是唐朝開國元勛,既忠且孝,因名忠孝堂。
淮海堂:宋朝詞人秦少游的後人因為秦少游著有《淮海集》傳世,所以叫淮海堂。
五禮堂:清刑部尚書秦蕙田,立朝三十年,剛介自守,著有《五禮通考》,因名五禮堂。
宗族特徵:
1.秦姓在中國歷史上向外播遷較早,並且廣佈於多個省份。
2.秦姓在家族史上,出現大量名人,並分佈於各個領域之中。
3.各支秦姓字行輩份排列有序。清光緒十四年秦振生修《秦氏家譜》,陝西省戶縣秦姓一支派語字行為:“德富樂順,樹聖祥榮,振春承宗”。1920年秦啟泰等修《秦氏族譜》,湖北隨州秦姓一支派語字行為“明信舒淳英,銘啟勝干貴。”
全國各地的秦姓諸支多有家譜,但隨著歷史的變遷,尤其是遭受戰爭、災害和人為的損壞,許多珍貴的家譜資料遭到破壞,難以為續。
湖南
湖南長沙印塘秦氏丙辰四修族譜八卷。現由秦心健先生收藏。
上海
上海陳行秦氏支譜初稿。現收藏在中國家譜網站。
上海練川秦氏宗譜十二卷。現收藏在中國家譜網站。
上海泗涇秦氏宗譜四卷。現收藏在中國家譜網站。
江蘇
江蘇秦氏支譜六卷。現收藏在中國家譜網站。
江蘇錫山秦氏宗譜十二卷,首一卷。現收藏在中國家譜網站。
江蘇無錫陡門秦氏宗譜十卷。現收藏在中國家譜網站。
江蘇洞庭秦氏七修宗譜五卷,首一卷、末一卷。現收藏在中國家譜網站。
江蘇常州小都秦氏宗譜十二卷,光緒丙申年十二修,秦洪慶主修。現由秦舒凌先生收藏。
江蘇常州小都秦氏宗譜十八卷全,民國三十二年十四修,秦木寶、秦銀度主修。現由秦舒凌先生收藏。
浙江
浙江慈溪秦氏宗譜不分卷。現收藏在中國家譜網站。
浙江慈水秦氏宗譜九卷。現收藏在中國家譜網站。
浙江慈溪秦氏宗譜二十八卷。現收藏在中國家譜網站。
浙江會稽秦氏宗譜不分卷。現收藏在中國家譜網站。
浙江定陽秦氏宗譜三卷。現收藏在中國家譜網站。
浙江臨海後街秦氏宗譜。現收藏在中國家譜網站。
湖北
湖北荊南秦氏族譜。現收藏在中國家譜網站。
湖北秦氏族譜十卷。現收藏在中國家譜網站。
湖北黃岡秦氏宗譜十八卷。現收藏在中國家譜網站。
湖北曲江秦氏家譜二卷,現收藏在中國家譜網站。
廣西
廣西秦氏宗譜十三卷,首二卷。現收藏在中國家譜網站。
廣西秦氏家譜十六卷。現收藏在中國家譜網站。
四川
四川秦氏族譜不分卷。現收藏在中國家譜網站。
四川秦氏族譜一卷。現收藏在中國家譜網站。
四川忠州秦氏家乘十八卷。現收藏在中國家譜網站。
山東
山東黃堆秦氏族譜六卷,民國二十四年修譜。現收藏在中國家譜網站。
各地
益陽秦氏四修族譜十四卷,(民國)秦臻康主修,1949年木刻活字本。現收藏在中國家譜網站。
湖南沅江秦氏四修族譜二十九卷,首一卷、末一卷,(民國)秦鍾運等主修,1939年木刻活字本。現收藏在中國家譜網站。
秦氏通譜二十四卷,首一卷,(民國)秦武燮主修,1921年木刻活字本。現收藏在中國家譜網站。
合川市四川秦氏聯宗大譜不分卷,(現代)秦定光等修,1998年木刻活字本。現收藏在中國家譜網站。
江蘇無錫錫山秦氏宗譜十二卷,著者待考。現收藏在南開大學圖書館。
江蘇無錫錫山秦氏宗譜十二卷,首兩卷,(清)秦瀛纂修,清嘉慶二十四年(公元1819年)木刻活字本十二冊。現收藏在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圖書館。
江蘇無錫錫山秦氏宗譜十二卷,首一卷,(清)秦蘭枝、秦堯曦等重修,清同治十二年(公元1873年)活字本。現收藏在中國國家圖書館、中國歷史博物館、人民大學圖書館、遼寧省圖書館、蘇州大學圖書館(殘本)、日本、美國。
江蘇無錫錫山秦氏宗譜十二卷,首三卷、末一卷,(民國)秦光磊、秦敦世纂修,民國十五年(公元1926年)活字本十七冊。現收藏在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圖書館、河北大學圖書館。
江蘇無錫錫山陡門秦氏宗譜十卷,(清)秦世鎔、秦世銓編,清光緒三年(公元1877年)(跋)木刻活字本十六冊。現收藏在日本、美國。
浙江慈溪慈水秦氏宗譜六卷,首一卷,(清)秦近水纂修,清嘉慶十九年(公元1814年)手抄本六冊。現收藏在吉林大學圖書館。
浙江慈溪秦氏宗譜二十八卷,(民國)秦祖澤纂修,民國十五年(公元1926年)活字本二十八冊。現收藏在中國國家圖書館、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圖書館、浙江省寧波市天一閣文物管理所、美國。
浙江紹興會稽秦氏族譜不分卷,(清)秦啟烶修,清乾隆十六年(公元1751年)秦氏石研齋手抄本。現收藏在北京大學圖書館、美國。
浙江紹興會稽秦氏宗譜不分卷,(清)秦基續纂,清宣統三年(公元1911年)石印本二冊。註:秦金鑒首輯於咸豐元年。現收藏在中國家譜網站。
浙江常山定陽秦氏宗譜三卷,(民國)秦新喜、金淘等重修,民國九年(公元1920年)木刻活字本(序)。現收藏在浙江省常山縣龍堯鄉棋盤山村。
浙江臨海后銜秦氏宗譜不詳,著者待考,清光緒六年(公元1880年)木刻活字本,今僅存卷首、第一卷。現收藏在浙江臨海縣博物館。
安徽潛山秦氏族譜十四卷,(清)秦延奎等修,清道光十八年(公元1838年)重木刻活字本十四冊。現收藏在安徽省圖書館。
安徽舒城秦氏族譜二十一卷,(清)秦斗齋等重修,清光緒二十一年(公元1895年)義堂木刻活字本二十冊。現收藏在吉林大學圖書館。
安徽霍山秦氏族譜二十五卷,末一卷,(民國)秦錚纂修,民國十三年(公元1924年)敦倫堂木刻活字本二十六冊。現收藏在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圖書館。
湖北黃岡秦氏宗譜十八卷,(民國)秦玉田等八修,民國二十四年(公元1935年)繼述堂木刻活字本十八冊。現收藏在美國。
湖北咸豐曲江秦氏家譜二卷,(民國)秦秀彰、秦秀選撰民國十年(公元1921年)木刻活字本。現收藏在湖北省咸豐縣檔案館。
湖南寧鄉秦氏三修支譜,著者待考,今僅存第二卷。現收藏在湖南省圖書館。
湖南寧鄉秦氏四修支譜九卷,首一卷,著者待考,清光緒十八年(公元1929年)木刻活字本,今僅存卷首、第五卷。現收藏在湖南省圖書館。
湖南寧鄉秦氏四修支譜,著者待考,清朝末年木刻活字本,今僅存第五卷。現收藏在湖南省圖書館。
洞庭秦氏宗譜五卷,首一卷、末一卷,(清)秦承基纂修道光五年詠烈堂木刻活字本十六冊。現收藏在中國家譜網站。
錫山秦氏后雙考徵文匯錄,(民國)黃龍驤撰,民國九年鉛印本一冊。現收藏在中國家譜網站。
陡門秦氏辛西宗譜補遺五卷,(民國)佚名纂修,民國十五年鉛印本一冊。現收藏在中國家譜網站。
錫山秦氏宗譜十二卷,首三卷、末一卷,(民國)秦光磊纂修,民國十五年活字本十七冊。現收藏在中國家譜網站。
茲溪秦氏宗譜二十八卷,(民國)秦祖澤纂修,民國十五年活字本二十八冊。現收藏在中國家譜網站。
秦氏族譜二十五卷,末一卷,(民國)秦崢纂修,民國十三年敦倫堂木刻活字本二十六冊。現收藏在中國家譜網站。
安徽歙縣莘野秦氏宗譜,秦吉曜等修,清光緒三十年培德堂修木刻活字本六冊。現收藏在中國家譜網站。
湖南秦氏支譜,(民國)秦孟秋等修,民國十年天水堂梓木刻活字本六冊。現收藏在中國家譜網站。
涇川秦峰程氏宗譜十四卷,(清)程家恭修,清乾隆四十二年木刻活字本四冊。現收藏在中國家譜網站。
江陰水南秦氏宗譜,(清)秦萬和等纂修,清光緒元年世德堂木刻活字本八冊,今僅存第一卷、第五~十五卷。現收藏在中國家譜網站。
吳縣秦氏宗譜,(清)秦佩等纂,清嘉慶九年永德堂木刻活字本兩冊。現收藏在中國家譜網站。
吳縣洞庭秦氏宗譜五卷,首四卷、末一卷,(清)秦錦等纂修,清同治十二年永烈堂木刻活字本十六冊。現收藏在中國家譜網站。
華亭泗涇秦氏宗譜不分卷,(民國)秦鍾駿纂修,民國六年鉛印本四冊。現收藏在中國家譜網站。
剡縣剡西秦氏宗譜三卷,(清)秦仁風主修,清光緒三十二年木刻活字本一冊。現收藏在中國家譜網站。
剡縣剡西秦氏宗譜三卷,(清)秦世凰等主修,清咸豐五年木刻活字本一冊。現收藏在中國家譜網站。
崇明秦氏宗譜二十四卷,(清)秦士華等纂,清宣統元年崇德堂木刻活字本二十四冊。現收藏在中國家譜網站。
崇明秦氏宗譜不分卷,清光緒十九年怡怡堂木刻活字本十九冊。現收藏在中國家譜網站。
無錫秦氏宗譜八卷,(清)秦玉川等纂,清宣統二年世德堂木刻活字本八冊。現收藏在中國家譜網站。
無錫錫山秦氏宗譜不分卷,清朝年間木刻活字本一冊。現收藏在中國家譜網站。
無錫錫山秦氏宗譜十一卷,首一卷,(清)秦本始等纂,清乾隆十一年木刻活字本六冊。現收藏在中國家譜網站。
無錫錫山秦氏宗譜十二卷,首一卷,(清)秦瀛纂,清嘉慶二十四年木刻活字本十冊。現收藏在中國家譜網站。
無錫錫山秦氏宗譜十二卷,首一卷,(清)秦蘭枝纂,清同治十二年木刻活字本十四冊。現收藏在中國家譜網站。
無錫錫山秦氏宗譜澹如公支家譜不分卷,手抄本一冊。現收藏在中國家譜網站。
無錫錫山陡門秦氏宗譜,(清)秦榮等纂修,清光緒二年歸厚堂木刻活字本十冊,今僅存第二~十卷。現收藏在中國家譜網站。
無錫陡門秦氏辛酉宗譜補遺五卷,附一卷,(民國)秦士銓等纂修,民國十五年鉛印本一冊。現收藏在中國家譜網站。
鄞縣堇西秦氏宗譜四卷,首一卷,(清)秦嗣瀛等纂修,清道光七年六訓堂木刻活字本兩冊。現收藏在中國家譜網站。
鄞縣秦氏宗譜稿不分卷,(現代)秦永聚修,1960年油印本一冊。現收藏在中國家譜網站。
會稽秦氏宗譜不分卷,(清)秦基纂修,清宣統三年石印本兩冊。現收藏在中國家譜網站。
溧陽秦氏宗譜,(清)秦春茂等修,清光緒二十九年肅雍堂木刻活字本一冊,今僅存第十三卷、第十六卷、卷首,卷末。現收藏在中國家譜網站。
寧鄉秦氏四修支譜,清朝年間天水堂木刻活字本兩冊,今僅存第一卷、第六~七卷。現收藏在中國家譜網站。
潛山重修秦氏宗譜八卷,(清)秦繼哲等修,清乾隆三年木刻活字本五冊。現收藏在中國家譜網站。
秦州西廂里張五甲張氏族譜不分卷,(清)張世英纂修,清光緒三十四年(公元1908年)渭南縣署木刻活字本兩冊。現收藏在中國家譜網站。
• 湖南省
湖南長沙印塘秦氏字輩:啟佑光前 策勛載銘 永保榮華 銜澤桂薰 基鎮湘楚 顯達鍾淑 材傑握銓 清和鳴玉 錫汝摸烈 裁鎔滋新 燮理鉅治 權耀執鈞 源本篤培 錦潤采騰 垂鑒鴻業 照遠鏡澄。
湖南益陽、資陽秦氏字輩:“冥添受勝思興伯邦朝自在大民國正先有均能致忠孝傅芳遠詩書啟雋英文章光世業准海振家聲”。
湖南沅江秦氏字輩:“建映金文朝木光楚永輝秉玉以錫士鍾和本世希孝友家聲大明良國運長為人宜立志修道務成章”。
湖南慈利秦氏字輩:“如惠文志秀新祖宗家盛業永德福時紅長發奇強”。
• 湖北省
湖北隨州秦氏字輩:“明信舒淳英銘啟勝乾貴”。
湖北咸豐秦氏字輩:“大士永代興”。
• 山東省
山東日照秦氏字輩:“孟福紅玉泗(嗣)緒培昌啟茂秀衛一品”。
山東東營、菏澤秦氏字輩:“如宗傳敬恩昌”。
山東濟南秦氏字輩:“大玉清明時公”。
山東滕州,江蘇沛縣秦氏字輩:“養正景家存真延續”。
• 黑龍江省
黑龍江哈爾濱秦氏字輩:“一保清廷瑞宇占慶福承涵念光同聚歷代賀昌榮英賢培棟良詩書聖恩長華堂仁禮存群星耀宗祥”。
• 遼寧省
遼寧大連秦氏字輩:“鳳正昌家運”。
• 江蘇省
江蘇沭陽秦氏字輩:玉世永鎮興詩立禮守義官仁
• 陝西省
陝西戶縣秦氏字輩:“德富樂順樹聖祥榮振春承宗”。
• 山西省
山西汾陽秦氏字輩:“文光朝極貴世瑞錦天成”。
• 廣西省
廣西桂林秦氏字輩:“輔仕高立秀嘉萬大珊春志文龍啟習方永振久乾坤日月長富貴榮華遠祖德積慶祥”。
• 河南省
河南焦作秦氏字輩:“天雲玉樹子容發洪振家生”。
• 天津
天津秦莊子秦氏字輩:越枝誦 應汝文之成 萬育國廷克 永德(蔭)鳳嘉際 雲景樹明開 慶恩兆義大 輔少步學長
• 其它
秦氏一支字輩:“百福鴻裕嗣續丕昌其懋修為以本培元”。
秦氏一支字輩:“尚德光先成崇倫達後人傳家大友道永遠揚聲名”。
秦氏一支字輩:“挺克永德鳳佳吉”。秦氏一支字輩:“有德能垂裕超然永發揚”
四言
三賢世胄;
萬石家門。
--佚名撰秦姓宗祠通用聯
全聯典指東漢騎都尉秦彭,字伯平,茂陵人。北征匈奴屢立戰功。後為太守,有善政。本聯繫時人對他的稱譽。
千門新日;
萬石高風。
--佚名撰秦姓宗祠通用聯
同上。
蘇門學士;
蜀吏辯才。
--佚名撰秦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出北宋詞人秦觀,字少游、太虛,號淮海居士,高郵人。曾任秘書省正字,兼國史院編修官等。因政治上傾向於舊黨,被認為是元佑黨人,紹聖后多次遭貶謫。文辭為蘇軾所賞識,與黃庭堅、晁補之、張耒並稱為“蘇門四學士”。工詩詞,詞多寫男女情愛,也有感傷身世之作,風格委婉含蓄,清麗談雅;詩風與詞相近。有《淮海集》、《淮海居士長短句》。下聯典出三國時蜀漢綿竹人秦宓,字子敕,少年時就有才華。劉備入益州后,將東征吳國時,他上書說“天時”不利,因此入獄。建興年間,諸葛亮領益州牧,選他為別駕中郎。吳國使者張溫來蜀,聽說他博學多才,要和他辯論,他對答如流,使張溫大為敬服。后官至大司農。
系承頊顓;
望出太原。
--佚名撰秦姓宗祠通用聯
全聯典指秦姓的源流和郡望。
凌煙列像;
穴石結廬。
--佚名撰秦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唐初將領秦瓊,字叔寶,齊州歷城人。隋末跟從張須陀鎮壓李密等起義軍,后歸附李密,任帳內驃騎,李密敗后,曾跟從王世充,后投唐,隨李世民擊敗宋金剛、王世充、竇建德等。官至左武衛大將軍,圖像畫於凌煙閣。下聯典指唐代詩人秦系,字公緒,號東海釣客,越州會稽人。天寶末年考進士不中,隱居在剡溪,后在泉州南安九日山結廬,號南安居士。貞元年間曾官校書郎。與劉長卿、韋應物、顧況等人有唱和,詩作多表現隱逸閑適之情,風格簡談,有《秦公緒詩集》。
少游文學;
叔寶武功。
--佚名撰秦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宋詞人秦觀,字少游。下聯典指唐將秦瓊,字叔寶。
聖徒樂善;
蜀史辯才。
徠--佚名撰秦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春秋秦非,孔子弟子,樂善慕道。下聯典指三國秦宓,善辭令,時號“辯才”。
六言
漢室將軍甲第;
明朝都督人家。
--佚名撰秦姓宗祠通用聯
秦良玉丈夫馬千乘,石柱馬氏宗祠聯。上聯指漢馬援將軍;下聯指明代巾幗英雄、大都督秦良玉。
七言
巾幗一人驍將略;
錦袍帛帶仰官儀。
--佚名撰秦姓宗祠通用聯
全聯典指明末巾幗英雄秦良玉(1574或1584-1648),四川忠州人。通文詞,善騎射。其夫馬千乘死後,代統其眾,所部號白桿兵。天啟元年,率兵北一抗擊后金,立下了功勛。
嫩寒鎖夢因春冷;
芳氣籠人是酒香。
--秦觀撰秦姓宗祠通用聯
此聯為北宋太學博士、國史院編修官秦觀(1049-1100)自題卧房聯。
金印夙傳三世將;
綉旗爭認四川營。
--李西謳撰秦姓宗祠通用聯
此聯為清代教育家李西謳《吊秦良玉四川營遺址》詩句聯。四川營為秦良玉兵營駐地,在今北京市內。
意將畫地成幽沼;
勢擬驅山近小台。
--秦韜玉撰秦姓宗祠通用聯
全聯典出唐代工部侍郎秦韜玉《亭台》詩句聯。秦韜玉,京兆人,有詩一卷。
女休行曾傳樂府;
男子裝屢立戰功。
--佚名撰秦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出秦氏女休,燕王的妻子,為宗族報仇,把仇人殺於市中,被捕入獄,后逢大赦得釋還。三國時魏作家左延年據此寫有樂府發曲歌辭《秦女休行》。下聯說明代四川忠州人秦良玉,石砫宣撫使馬千乘的妻子,善騎射,常穿男子裝。馬千乘死後,她代其職務,所領部隊號稱“白桿兵”,天啟初年率兵北上抵禦后金(清),崇禎年間又曾入援京城。
八言
祖位尚書,功高麟閣;
孫成進士,應衍龍舒。
--佚名撰秦姓宗祠通用聯
此聯為安徽省舒城五板橋秦氏宗祠聯。上聯典指該族秦鳳,明代人,建文年間進士,官至兵部尚書。下聯典指秦鳳的孫子秦民悅,字宗化,明代人,天順初進士,歷官廣平知府、南京吏部尚書。
十言
創立天元法;芳名長留世;
發明切脈術,妙手俱回春。
--佚名撰秦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南宋數學家秦九韶,字古道,四川人。著有《數書九章》,創立天元法等。后以精於歷學而被薦於朝廷。下聯典指戰國時名醫秦越人,即扁鵲。渤海郡鄭人,創造切脈醫術,精通各科,遍游各地行醫,醫名甚著,后因秦太醫妒忌而被害。
十一言
詞章雋爽,多棣萼才名之美;
忠讜清貞,高后先直節之風。
--佚名撰秦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出唐崇賢館學士秦景通,晉陵人。與弟瑋俱有文名,皆精漢書。號大秦君、小秦君。當時治漢書者,多出其門。下聯典指明代進士秦紘、秦鰲的事典(正直敢言,不畏權貴)。
博學宏才,俊逸詩名傳奕世;
老年豪氣,清新雅韻破長城。
--佚名撰秦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出漢代郡上計掾秦嘉,隴西人,字士會,博學宏才,善詩,為東漢名詩人之一。他曾以詩與妻徐淑相贈答。下聯典出唐代居士秦系,字公緒,會稽人。天寶末,避亂剡溪,后結廬於泉州南安九日山。號南安居士,亦號東海釣客。注《老子》,與劉長卿友善,以詩贈答。後漢東渡秣陵,年八十餘卒,見《唐書》。“長城”指劉長卿,號“五言長城”。
天水流長,好向上頭尋出處;
石葛綿遠,共從根本做工夫。
--佚名撰秦姓宗祠通用聯
此聯為湖南省塹壙秦氏宗祠聯。上聯典指秦氏郡望為天水。下聯典指戰國時醫學家扁鵲,姓秦,名越人,渤海郡鄚人。跟從長桑君學醫,有豐富的醫療實踐經驗,反對用巫術治病。遍游各地行醫,擅長各科,在越國為“帶下醫”(婦科),到周為“耳目痹醫”(五官科),入秦為“小兒醫”(兒科),享有極高名望。后因為秦武王診病,被秦國太醫令李醯妒忌殺害。“石葛”,草藥名。
秦冉:孔子弟子。姓秦,名冉,字開,春秋末年人。唐代開年間元封“彭衙伯”,宋封“新息侯”。
秦非:孔子弟子。姓秦,名非,字子之,春秋末年魯國人。唐代開元年間封“汧陽伯”,宋封“華亭侯”。
秦商:孔子弟子。姓秦,名商,字子丕,春秋末(公元前547-?)人。唐代開元年間封“上洛伯”,宋封“馮翊侯”。
秦開:戰國時燕國的一位名將,曾率軍打敗東胡(匈奴)的一支,使燕國擴展領土數千里。
秦襲:扶風茂陵(今陝西省興平東北)人,西漢時任太守,被稱為“萬石秦氏”。其後幾代均在當朝為高官。
秦嘉:隴西(今甘肅省臨洮東北)人,東漢著名詩人,因去洛陽赴任與妻不能面別,便做詩以贈而傳為美名。
秦宓:廣漢綿竹(今四川省德陽北)人,三國時蜀漢大臣,累官至大司農,其文詞藻壯美,惜作品多佚。
秦觀(1049-1100)字太虛,又字少游,漢族,北宋高郵(今江蘇省高郵市)人,稱“蘇門四學士”,別號邗溝居士、淮海居士,世稱淮海先生。被尊為婉約派一代詞宗,官至太學博士,國史館編修。代表作品:《鵲橋仙》《淮海集》《淮海居士長短句》;
秦檜:字會之,宋建唐(今江蘇省南京)人,南宋投降派代表人物,初謚忠獻,改謚謬丑。宋徽宗政和五年(1115年)進士。秦檜是南北宋期間的一個傳奇人物。據聞他本來是一位知名的抗金義士,但後來隨同徽、欽二宗被擄之後,與金廷和議,並於建炎四年(1130年)戲劇性的陪同高宗“逃返”南宋。此後,一方面不斷扶助宋高宗,官至宰相。另一方面不斷打壓國內抗金的勢力,當中最為世人所知的,是“十二金牌召岳飛”的故事。宋高宗紹興十一年(1141年),宋高宗與秦檜解除了岳飛和韓世忠等人的軍權,並以“莫須有”的謀反罪狀殺害岳飛父子,為與金廷再次簽訂和約鋪平道路。相傳平民為解秦檜之恨,用麵糰做成他的形像丟入油鍋里炸,並稱之為“油炸檜”,並演變成今時今日的“油條”(香港地區仍稱做“油炸鬼”)。人從宋后少名檜 我到墳前愧姓秦。
秦儀:字鳳岡,號梧園,江蘇省無錫人,清代著名書畫家,人稱“秦楊柳”,名噪一時。
秦紘(1426-1505)明中期名臣。字世纓。山東單縣人。景泰二年舉進士,授南京御史。因彈劾宦官諸不法事,遭權貴忌恨,受中傷,謫降為湖廣驛丞。天順初任雄縣知縣,宦官杜堅捕殺天鵝,他杖其隨從,被逮下詔獄。憲宗繼位后,先後任葭州、秦州知州,繼升為鞏昌知府,再升為陝西右參政。因鎮壓岷州小股農民起義有功,進俸一級。成化十三年(1477)升為右僉都御史,巡撫山西。因彈劾鎮國將軍奇澗,奇澗之父慶成王反誣,致被逮下獄。宦官尚亨籍沒秦家,僅得敝衣數件。成化帝甚受感動,賜鈔萬貫,奪奇澗等3人爵,他復職為河南巡撫,不久調任宣府。因抵禦小王子入寇有功,進左僉都御史,仍兼宣府巡撫。不久,奉召回京任戶都右侍郎,受萬安所誣,降為廣西右參政,不久又升為福建左布政使。孝宗即位后,受大學士王恕推薦,升任左副都御史,督理漕運,翌年進為右都御史,總督兩戶軍務。上任不久即彈劾總兵官安遠侯柳景,以貪暴罪被逮下獄。柳景與周太後有親,反誣秦紘。經廷訊,秦紘無罪,柳景被奪職,秦紘亦罷職。廷臣連疏請留,數月後復起為南京戶部尚書。弘治十一年(1498)引疾回鄉。弘治十四年以蒙古諸部擾邊,奉召為戶部尚書兼右副都御史,總制三邊軍務,練士卒、易守將、興屯田、申明號令,軍聲大振。經奏准,修築諸邊城堡14O00餘所,垣塹6400餘里,固原遂為邊防重鎮。弘治十七年加太子少保,召還理戶部事,以年老辭歸。翌年死,贈官少保,謚"襄毅"。
秦堇父:春秋時魯國大夫,勇力過人,后孟孫氏用之為戎右,為春秋戰國時期名人。
門神秦瓊
秦瓊:字叔寶,漢族,齊州歷城(今山東濟南市)人。唐時名將,他以驍勇善戰,志節完整而聞名。曾追隨唐高祖李淵父子為大唐王朝的穩固南北征戰,立下了汗馬功勞。因其功居於凌煙閣二十四功臣之一。民間與尉遲恭為傳統門神。
秦宗權:秦姓在歷史上唯一稱帝者,唐末蔡州上蔡(今屬河南省)人,曾任節度使,后戰敗投降黃巢,黃巢起義失敗后稱帝。
秦九韶:今四川省人,南宋著名數學家,對大衍求一術和正負開方術等均有較深入的研究,為具有世界意義的創造。著有《數學九章》。
秦簡夫:元代大都(今北京市)人,著名戲曲作家,成書於元至順年間的《錄鬼簿》說他:“見在都下擅名,近歲來杭。”可知他先在北方成名,后移居杭州。著有雜劇5種,現僅存《東堂老勸破家子弟》、《孝義士趙禮讓肥》、《晉陶母剪髮待賓》3種,另有《天壽太子邢台記》和《玉溪館》兩種已佚。其作品風格敦樸自然,與鄭廷玉相近。朱權評其詞曲如“峭壁孤松”(《太和正音譜》)。
秦良玉:明代著名女將,其夫石砫宣撫使馬千乘死後,代領其兵,所部號“白桿軍”,被封為“忠貞侯”。是古代著名巾幗英雄。
秦蕙田:清代江蘇金匱(今江蘇省無錫)人,曾歷任禮部侍郎、工部尚書,翰林院掌院學士等職。其專著《五禮通考》為研究中國古代禮制的重要參考資料。
秦祖永:字逸芬,號楞煙外史,清代梁溪(今江蘇省無錫)人,著名的書畫理論家。曾官廣東碧申場鹽大使。工詩古文辭,善書,而於六法力深研究,山水以王時敏為宗,而神理未化;補圖小品,頗擅勝場、畫學心印(有咸豐六年一八五六自序)、桐陰畫訣。另著有《畫學心印》、《桐陰畫訣》等。卒年六十。
秦日綱:廣西貴縣人。太平天國將領,后被封為燕王。原名日昌。早年加入拜上帝會。1851年12月在永安(今蒙山)任天官正丞相。1853年10月封頂天侯,代石達開駐守安慶。次年5月封燕王,奉命督師救廬州(今合肥),並出師援救北伐軍,至舒城返回。后與湘軍激戰失利,退至安徽宿松、太湖一帶。1855年敗清湖廣總督楊霈所部清兵,攻克武昌、漢口、漢陽。次年1月,東援鎮江。破清軍江北大營,再克揚州。后與石達開合兵擊破江南大營,解天京(今南京)之圍。7月,因在丹陽受挫,革去王爵。后在楊韋事變中,與韋昌輝合謀殺楊秀清及楊部太平軍,於11月28日被處死,並革除封號。
秦力山:名鼎彝,號鞏黃,湖南省長沙人,民主主義革命者,擁護變法運動,曾任《清議報》編輯。大通起義失敗后逃往新加坡去見康有為;因自立軍經費問題,憤然與康絕交,又到橫濱找梁啟超,梁已為逃避自立軍將士的責難而他去,秦力山便到日本東京創編《國民報》。
秦華孫(1935年9月生-2017年2月3日),江蘇高郵人。我國著名外交官,是原中國常駐聯合國代表、特命全權大使。
秦遂生(?-1911),一名秦炳,四川省廣安縣人,近代民主革命烈士。
1904年(光緒三十年)入弁目學校。后加入中國同盟會。1908年與熊克武倡辦民軍,並於是年冬至大竹,會晤“孝義會”首領李紹伊,同佘英、廖騰霄、羅漢生等議定於廣安起義。次年2月起義發動,與熊克武等攻入保安營,因時間差誤,各路民軍不及應援,遂失敗。他經川北至成都,又赴敘州、屏山,準備再舉。1910年(宣統二年)復組義軍,被人告密,避走重慶,遇楊庶堪、羅俊生等。羅發起組織南川森林牧畜公司,作為黨人往來憩息場所。他前往瀘州、永寧募股,以事未成行,遂經雲南,赴廣東。1911年(宣統三年)4月27日,參加廣州起義(黃花崗之役),戰鬥中中彈犧牲。葬於廣州黃花崗,為七十二烈士之一。
秦啟堯(1929.1-2002.1.25),山東省棗莊縣人。1945年1月參加八路軍,1948年5月加入中國共產黨。
歷任八路軍某部會計,中國人民解放軍某部股長、科長、研究員,解放軍總後勤部司令部計劃處參謀,軍政大學後勤系後勤教研室副主任,解放軍後勤學院後勤教研室副主任,解放軍後勤學院學術研究部副部長、部長等職。1989年11月離職休養。
1955年10月被授予大尉軍銜,1960年5月晉陞為少校軍銜,1964年5月晉陞為中校軍銜。1988年9月被授予少將軍銜。2002年1月25日因病逝世,終年73歲。
秦基偉(1914-1997),湖北省黃安(今紅安)縣人。1927年參加黃麻起義。1929年參加中國工農紅軍,1930年加入中國共產黨。
土地革命戰爭時期,任紅四方面軍經理處監護連排長,總部手槍營連長,少共國際團連長,警衛團團長,紅31軍第274團團長,少共國際團連長,警衛團團長,紅31軍第274團團長,紅四方面軍總參謀部補充師師長。參加了長征。
抗日戰爭時期,任八路軍129師秦賴游擊支隊司令員,晉冀豫軍區第一軍分區司令員,129師新編第11旅副旅長,太行軍區第一軍分區司令員,兼中共地委書記。
解放戰爭時期,任太行軍區司令員,晉冀魯豫軍區第九縱隊司令員,第二野戰軍十五軍軍長。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任中國人民志願軍第三兵團軍長,雲南軍區副司令員,昆明軍區副司令員,昆明軍區司令員,成都軍區司令員,北京軍區第二政治委員、第一政治委員、司令員。是第三屆國防委員會委員,第二、三、四、五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代表,中國共產黨第八次全國代表大會代表,第十、十一屆中央委員,第十二屆中央政治局候補委員。
1955年被授予中將軍銜。榮獲二級八一勳章、一級獨立自由勳章、一級解放勳章。紅星功勛榮譽章,同年9月14日被授予上將軍銜。1997年2月2日因病在北京逝世,終年82歲。
秦化龍(1913-1991),原名季康,曾用名余湘,湖南省平江縣梅仙鎮人。1926年任鄉兒童團長,1930年加入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同年轉入中國共產黨。
土地革命戰爭時期,任少共平江縣委組織部部長、縣委書記,1933年調少共湘鄂贛省委任少先隊總隊長,少共書記,中共湘鄂贛省委組織部部長,湘鄂贛軍區政治部組織部部長,軍區後方留守部隊政治部主任,湘鄂贛軍區邊區游擊第1支隊政治部主任,中共湘鄂贛西北特委書記兼西北軍分區政治委員,堅持了湘鄂贛邊區三年游擊戰爭。
抗日戰爭時期,1937年任湘鄂贛抗日游擊支隊政治部主任,旋調延安中央黨校學習。1938年因患病赴蘇聯治療。后留在蘇聯莫斯科中山大學學習。1940年回國途經新疆,留在新疆工作,1942年被盛世才軟禁,同時被捕的有陳潭秋、毛澤東等八路軍新疆辦事處全體人員及病殘幹部家屬小孩共610餘人。在獄中曾任絕食鬥爭談判代表,1945年出獄。
解放戰爭時期,任渤海軍區第一軍分區政治部主任,渤海縱隊11師政治委治委員,華東野戰軍第33軍99師政治委員。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任華東軍區淞滬警備區政治部主任,華東公安軍政治委員,中共中央農村政治部副主任、代主任,南京軍區炮兵政治委員,1961年到1964年任上海警備區第二政治委員,後任中共中央農林政治部副主任、代主任。是第三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代表。
1955年被授予少將軍銜。榮獲一級八-─勳章、二級獨立自由勳章、一級解放勳章。1991年6月29日因病逝世,終年78歲。
秦光遠(1913-2002),湖北省黃安(今紅安)縣人。1931年加入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同年參加中國工農紅軍。1933年轉入中國共產黨。
土地革命戰爭時期,任第四方面軍野戰醫院醫生、分院醫務務主任,第4軍醫務主任、衛生部副部長。參加了鄂豫皖、川陝蘇區反“圍剿”和長征。
抗日戰爭時期,任八路軍129師385旅770團衛生隊隊長,旅軍醫處處長,1941年畢業於延安中國醫科大學,後任旅衛生部部長。
解放戰爭時期,任冀東軍區衛生部政治委員,東北野戰軍第9縱隊衛生部政治委員,第12縱隊衛生部部長。參加了遼瀋、平津、衡寶等戰役。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歷任第21兵團衛生部政治後勤部副政治委員,中南軍區工程部隊後勤部政治委員,第33文化速成中學副政治委員,武漢軍區文化學校政治委員,武漢軍區後勤部副政委、軍區後勤部顧問。
1955年被授予大校軍銜,1964年晉陞為年晉陞為少軍銜。榮獲二級八一勳章、二級獨立自由勳章、二級解放勳章。1988年7月同被中央軍委授予中國人民解放軍一級紅星功勛榮譽章。2002年9月9日因病在武漢逝世,享年89歲。
秦邦憲(1907-1946):江蘇無錫人,是無錫錫山秦氏後裔。,又名博古。中國共產黨早期領導人,1925年加入中國共產黨,歷任中華全國總工會宣傳幹事、共青團中央書記、中華蘇維埃共和國中央政府執行委員,1931年9月至1935年1月為中共臨時中央政治局主要負責人,犯過嚴重“左”傾冒險主義錯誤。遵義會議後任中國工農紅軍野戰部隊政治部主任。1936年參加和平解決西安事變的談判。後任中共中央組織部長、駐南京代表、長江局和南方局組織部長、1941年後主持《解放日報》和新華社工作。是七屆中央委員。1946年2月參加重慶談判,於4月8日返回延安途中因飛機失事在山西興縣黑茶山遇難。
秦仁昌,江蘇省武進市人,中國現代著名植物學家,中國蕨類植物學的奠基人,中國植物學的一位拓荒者,著名的蕨類學家、植物分類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完成了一部中國蕨類(真蕨類)專著《The Monograph of Chinese Ferns》。
秦宜智
秦嵐
秦海璐
秦雯:徐州地區青年書法家,多幅作品參與青少年比賽,成績斐然。
秦馨菱(1915年10月17日—2003年12月5日),出生於山東濰縣(今濰坊)。地球物理學家、地震學家、地球物理勘探家、應用電子學家。1980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院士)。1957年加入九三學社。
秦衛江:1955年12月生,湖北紅安人。歷任山西省軍區司令,第 65 集團軍副軍長,北京軍區副參謀長。第 27 集團軍軍長。2010年12月任南京軍區副司令員。2000年晉陞少將軍銜。2012年晉陞中將軍銜。2016年1月任東部戰區陸軍司令員,現任東部戰區副司令員。
秦生祥,現任中國人民解放軍海軍政委,中將軍銜。
秦天,現任武警部隊副司令員,中將警銜。
秦金瑋,山東人,國際社會活動家、公共外交家、資深策劃家、環保使者。
現任:國際華文媒體聯合執行主席、中國網視台台長、香港《環球視窗》雜誌社社長、肯亞《中非經貿報》社社長、烏克蘭《中歐新報》社董事長、美國網路廣播電視台台長。
國際環保形象大使委員會主席,中國非洲經貿投資促進會副會長、世界華人華僑精英聯合會副主席、中國生態文化旅遊協會執行會長、中華環境保護促進會副會長、文化部中華文化交流基金管理委員會主任、中國國際文化產業促進會常務副會長、美國國際商會中國首席顧問。
中國國際經貿投資集團有限公司董事局主席、網視天地北京文化傳媒有限公司董事長、中國臨沂網視購物商城有限公司董事長、中非經貿(肯亞)有限公司董事長、美國網路廣播電視集團有限公司執行董事。
秦氏為日本一個古代的氏族,傳說先祖是中國秦始皇的子孫弓月君(融通王)。可能與東漢氏以渡海的形式來到日本,但沒有明確的記載。根據《日本書紀》的記載,是由百濟來到日本,來到的時間約3世紀,當應神天皇在任時已經到達日本。他們的主要據地在山背國葛野郡。在雄略天皇以後,開始受到朝廷的重用。秦氏最為有名的人物是秦河勝,是聖德太子的寵臣,負責建設廣隆寺。
在平安時代部份人以惟宗氏為名,島津氏亦以秦氏先祖而自稱。另外,四國的長宗我部氏和香宗我部氏也自稱是秦氏後裔。姓羽田的與他們有關,日本前首相羽田孜公開承認自己是秦人之後。
2021年2月,公安部戶政管理研究中心二〇二〇年全國姓名報告發布,秦姓排名第72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