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毒性肝炎

病毒性肝炎

病毒性肝炎是由多種肝炎病毒引起的以肝臟病變為主的一種傳染病。病毒性肝炎是由甲、乙、丙、丁、戊5種肝炎病毒感染所致。甲型肝炎及戊型肝炎經消化道途徑傳播,乙型肝炎、丙型肝炎、丁型肝炎主要經血液、體液等胃腸外途徑傳播。病毒性肝炎主要表現為畏寒,發熱,乏力,厭食,厭油,噁心,嘔吐,嚴重會腹脹、尿少、重度黃疸,腹水等。病毒性肝炎主要的治療方法是藥物治療為主,可聯合免疫調節劑和保肝藥物。病毒性肝炎可導致黃疸、肝大、肝硬化等,部分患者可能發生癌變,甚至危及生命。甲型肝炎一般預后良好。慢性乙型肝炎預后差,大多數遷延不愈,少數發展為肝硬化。丙型肝炎可發生肝硬化及肝癌。

就診科室


● 感染科

病因


● 病毒性肝炎是由甲、乙、丙、丁、戊5種肝炎病毒感染所致。傳播途徑有母嬰傳播、醫源性傳播、消化道傳播等。

癥狀


● 曾接觸過患有肝炎的人血液、體液等。
● 急性肝炎
● ● 出現畏寒、發熱,乏力,厭食,厭油,噁心,嘔吐等癥狀。
● 慢性肝炎
● ● 出現食慾減退、脅痛、乏力、肝腫大、肝區痛等癥狀,還可有蜘蛛痣、黃疸、肝質較硬、脾腫大等。
● 重型肝炎
● ● 出現高熱、黃疸、常有出血或出血傾向、腹水、下肢浮腫、蛋白尿等表現。
● 亞急性重症肝炎
● ● 出現乏力、厭食、嚴重的腹脹、尿少、重度黃疸等表現,明顯的出血傾向和腹水,晚期可出現中樞神經系統癥狀,亦可發生昏迷。

檢查


● 確診病毒性肝炎需要進行肝功能檢查、肝穿刺病理檢查等相關檢查。

肝功能檢查

● 黃疸指數,膽紅素定量試驗黃疸型肝炎上述指標均可升高,尿檢查膽紅素,尿膽原及尿膽素均增加。
● 血清轉氨酶在肝炎潛伏期,發病初期及隱性感染者均可升高,故有助於早期診斷。
● 膽固醇、膽固醇酯、膽鹼酯酶測定肝細胞損害時,血內總膽固醇減少,梗阻性黃疸時,膽固醇增加,重症肝炎患者膽固醇,膽固醇酯,膽鹼酯酶均可明顯下降,提示預后不良。
● 血清蛋白質及氨基酸測定慢性活動性肝炎時蛋白電泳示γ-球蛋白常>26%,肝硬化時γ-球蛋白可>30%。但在血吸蟲病肝硬化、自身免疫性疾病、骨髓瘤、結節病等疾病中,γ-球蛋白百分比均可增高。

肝穿刺病理檢查

● 肝穿刺病理檢查通過肝組織電鏡,免疫組化檢測以及以Knodell HAI計分系統觀察,對慢性肝炎的病原、病因、炎症活動度以及纖維化程度等均得到正確數據,有利於臨床診斷和鑒別診斷。

診斷


● 醫生根據臨床表現、肝功能檢查等相關檢查結果診斷本病。
● 臨床表現
● ● 急性肝炎:為畏寒,發熱,乏力,厭食,厭油,噁心,嘔吐等癥狀;急性無黃疸性肝炎一般癥狀較輕,大多不發熱,整個病程中始終無黃疸出現,其他癥狀和體征與急性黃疸性肝炎相似。
● ● 慢性肝炎:食慾減退、脅痛、乏力、肝腫大、肝區痛等癥狀;慢性活動性肝炎臨床癥狀為乏力、納差、腹脹、肝區痛等,且有肝病面容、肝掌、蜘蛛痣、黃疸、肝質較硬、脾腫大等。
● ● 重型肝炎:為高熱、黃疸、肝臟縮小並伴有明顯肝臭、肝功能顯著減退,常有出血或出血傾向、腹水、下肢浮腫、蛋白尿、管型尿等。
● 肝功能檢查
● ● 黃疸指數,膽紅素定量試驗黃疸型肝炎上述指標均可升高,尿檢查膽紅素,尿膽原及尿膽素均增加。
● ● 血清轉氨酶在肝炎潛伏期,發病初期及隱性感染者均可升高,故有助於早期診斷。
● ● 膽固醇、膽固醇酯、膽鹼酯酶測定肝細胞損害時,血內總膽固醇減少,梗阻性黃疸時,膽固醇增加,重症肝炎患者膽固醇,膽固醇酯,膽鹼酯酶均可明顯下降,提示預后不良。
● ● 血清蛋白質及氨基酸測定慢性活動性肝炎時蛋白電泳示γ-球蛋白常>26%,肝硬化時γ-球蛋白可>30%,但在血吸蟲病肝硬化,自身免疫性疾病,骨髓瘤,結節病等γ-球蛋白百分比均可增高。
● ● 膽固醇檢查顯示膽固醇酯、膽鹼酯酶測定肝細胞損害時,血內總膽固醇減少,梗阻性黃疸時,膽固醇增加。重症肝炎患者膽固醇、膽固醇酯、膽鹼酯酶均可明顯下降,提示預后不良。

鑒別診斷


● 病毒性肝炎需要與非病毒性肝炎、爆發性肝炎樣綜合征進行鑒別。
● 如果出現食慾減退、噁心、上腹部不適、肝區痛、乏力等臨床癥狀,應及時到醫院就診。
● 醫生根據臨床癥狀、肝功能檢查、肝穿刺病理檢查等相關檢查結果診斷和鑒別診斷。

治療


● 病毒性肝炎主要的治療方法是藥物治療。

藥物治療

● 以抗病毒治療為主,可聯合使用免疫調節劑、保肝藥物。
● 抗病毒治療:慢性病毒性肝炎需要進行抗病毒治療,如拉米夫定、阿昔洛韋、阿德福韋等。
● 免疫調節劑有胸腺素、免疫核糖核酸等。
● 保肝藥物:促肝細胞生長素可促進肝細胞再生,對肝細胞損傷有保護作用;水飛薊賓有保護和穩定肝細胞膜的作用;甘草酸二銨具有較強的抗炎,保護細胞膜及改善肝功能。

危害


● 病毒性肝炎的臨床表現為食慾減退、噁心、上腹部不適、肝區痛、乏力等,影響日常生活。
● 病毒性肝炎可導致黃疸、肝大、肝硬化等。
● 病毒性肝炎不僅會造成肝功能損害,部分患者可能發生癌變,甚至危及生命。

預后


● 甲型肝炎一般預后良好。慢性乙型肝炎預后差,大多數遷延不愈,少數發展為肝硬化。丙型肝炎可發生肝硬化及肝癌。

預防


● 甲型肝炎系由攝取甲型肝炎病毒污染食物而感染,故流行率很大程度取決於該地的環境衛生狀況、傳播程度與生活經濟條件和衛生知識水平密切相關。乙型肝炎病毒最主要通過血液傳播,因而最重要的傳播方式是母嬰垂直傳播和醫源性感染,預防措施為:
● 管理傳染源:對急性甲型肝炎患者進行隔離至傳染性消失,慢性肝炎及無癥狀、HBV、HCV攜帶者應禁止獻血及從事飲食幼托等工作,對HBV標誌陽性肝病患者,要依其癥狀、體征和實驗室檢查結果,分別進行治療和管理指導。
● 切斷傳播途徑:甲、戊型肝炎重點防止糞-口傳播,加強水源保護、食品及個人衛生,加強糞便管理。乙、丙、丁、型肝炎重點在於防止通過血液、體液傳播,加強獻血員篩選,嚴格掌握輸血及血製品應用,如發現或懷疑有傷口或針刺感染乙型肝炎病毒可能時,應儘快注射高效價乙肝免疫球蛋白並進行檢查和相應處理,器械應嚴格消毒控制母嬰傳播。
● 保護易感人群:人工免疫特別是主動免疫為預防肝炎的根本措施,然而有些肝炎病毒(如HCV)因基因異質性,迄今尚無可廣泛應用的疫苗。甲肝疫苗已開始應用,乙肝疫苗已在我國推廣取得較好的效果,對HBsAg、HBeAg陽性孕婦所生嬰兒,於出生24小時內注射高效價乙肝免疫球蛋白(HBIG),同時接種一次乙肝疫苗,於出生后1個月再注射HBIG和疫苗。
● ● 對病毒性肝炎要儘早發現、早診斷、早隔離、早報告、早治療及早處理,以防止流行。

參考文獻


● [1] 王宇明,李夢東。實用傳染病學。第4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17.
● [2] 李蘭娟,王宇明。感染病學。第3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