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燕翎

邱燕翎

邱燕翎,作家,言情寫手,創世中文網簽約寫手,於創世中文網上發表新作《明星養成記:拒嫁明朝總裁》。

作家邱燕翎


代表作:《安放愛情》、《一顆樹的價值》、《從性感到肉感》、《走了味的真誠》等。
成名作:《走了味的真誠》 。
文章散見於《愛人》、《女人坊》、《天池小小說》、《大南方小小說》、《山西日報》、《太原日報》、《山西晚報》、《太原日報》,並被選入多種文學選本。

履歷


邱燕翎,山西省永濟人。當代著名作家,專業作家,言情寫手。現擔任《紀實中國》圖書編審。紅袖添香網駐站作家。著有《一顆樹的價值》《唐朝也現離婚潮》《傳奇》《平淡人生》《男人四十》《陰麗華:賢良淑德至死》《楊玉瑤:狐狸之中的戰鬥狐》《蘇曼娟的孕味人生》《無恥者無畏》《杜秋娘:紛繁的折枝歲月》等多部作品。邱燕翎文學創作至今,在中國及海外各大報刊雜誌發表文學作品百餘篇,是一位非常高產的作家。一位年輕的作家,文風幽默、筆意縱橫、詼諧恣肆,並適合多種文體。在文學的蜿蜒小徑上孜孜不倦地前行。

主要著作


男人四十/邱燕翎 發表於《大南方小小說》雜誌2010年2期
杜二良的草樣年華/邱燕翎 發表於《愛人》雜誌2010年5期
霍順順的卡生活/邱燕翎 發表於《愛人》雜誌2010年6期
綠豆專家的煩惱/邱燕翎 發表於《愛人》雜誌2010年9期
楊玉瑤:狐狸之中的戰鬥狐/任盈盈 發表於《愛人》雜誌2010年9期
走了味兒的真誠/邱燕翎 發表於《愛人》雜誌2010年12期
陰麗華:賢良淑德至死/貓眼藍 《愛人》雜誌2011年4期
傳奇/邱燕翎 發表於《愛人》雜誌2011年5期
杜秋娘:紛繁的折枝歲月/藍眼貓 發表於《愛人》雜誌2011年5期
唐朝也現離婚潮流/邱燕翎 發表於《女人坊》雜誌2011年6期
一棵樹的價值/邱燕翎 發表於《愛人》雜誌2011年7期
當性感變成肉感/藍眼貓 發表於《愛人》雜誌2011年8期
無恥者無畏/邱燕翎 發表於《愛人》雜誌2012年3期
蘇曼娟的孕味人生/邱燕翎 發表於《愛人》雜誌2012年4期
沒有文字的紙張/邱燕翎 發表於《愛人》雜誌2012年5期
在紅袖添香上連載愛情小說《安放愛情》

邱燕翎經典作品


一棵樹的價值
邱燕翎
人們總是說:不能在一棵樹上吊死,何況還是棵歪脖樹。兩條腿的蛤蟆不好找,兩條腿的人還不是遍地都是,何必單戀一支花,何必太過於執著?如果把時光都荒廢在一棵樹上,而放棄了整個森林,豈不是天字一號大傻瓜?
也就不奇怪太多的人高喊著:何必在一棵樹上吊死,就輕裝上陣前往別的樹,把老樹棄如敝履。生活也顯然一派新跡象,隨時都有人沖向新領域、新懷抱、新森林。反正不能在一棵樹上吊死,工作如是,愛情如是,生活也如是。事實卻是到處都是開闢的新痕迹,人卻浮躁地再也安靜不下來。
不在一棵樹上吊死,在人們思想方面的劃時代意義,也是值得被載入史冊。更可以為我們提供華麗麗的冠冕堂皇的借口,來半途而廢來隨意放棄,來吃著碗里的看著鍋里的,因為我們不想在一棵樹上吊死。人們也總是可以為他們的軟弱和朝三暮四找到借口,它絕對是百十年難得一遇的最完美的最華麗的最智慧的託詞。
誰讓選擇多得是,隨時可以打亂重排、重新開始。可他們卻在選擇上浪費了大把的時間,而生活的疲倦的往往就是選擇本身。紛繁的選擇把人們的生活搞成了一個複雜的玩意,人也終究為無處不在的選擇所累。
在這樣一個物質生活極大豐富的世界里,人人都會產生一點錯覺,以為他或她都擁有或者可以擁有整個森林。那誰又能為了一棵樹而放棄整片森林呢?因為大得不著邊際的森林早就把人們搞得眼花繚亂、不知所措了,也就抓了芝麻丟了西瓜而不自知。這也許正是人們天真的地方,現代生活只是提供了選擇的便利,並非是把白吃的午餐也打包帶給你。
錯覺也永遠只是錯覺而已,無法成為真實,以為可以擁有一整片森林的你、我、他也許連一棵完完全全的樹都沒有擁有。
只是我不明白,人們自己要吊死幹嘛非和樹過不去?一棵樹的價值恐怕遠不止吊死這麼一點。首先它可以為人們提供綠蔭可以凈化空氣可以降低二氧化碳的含量,讓人們好好享受一番低碳環保的高品質生活。其次,樹的本身也是具備價值的。如果它是個果樹好歹可以取之果實,飽人口腹之餘,也能創造點剩餘價值。要是再攤上啥珍惜品種,比如上等紅木黃花梨,再比如瀕臨滅絕的冷杉,那乖乖你可就瞧好吧。縱使只是個一般品種,不巧偏就是活的時間巨長無比的那種也完全可以使自身的經濟價值、文化價值不可估量。再次,就是真是一棵歪脖樹也是有些價值的,不想要了完全可以鋸了、砍了、賣了,做成傢具碾成紙張壓成一次性筷子當成柴火燒了,何必非把它用在創造不了任何GDP的功能――吊死上呢?這大概又是新的一輪本末倒置。
可是如果人們非選擇在一棵樹上吊死,那也是非得有樹可吊有上吊工具輔助才行,倘若想吊卻無樹可吊豈不氣結?何況很多的人只是貌似在森林裡不停穿梭、永不停歇,其實壓根連一片樹葉都沒有撈到手。生活也本應當是一個化繁為簡的過程,誰都應當先有一棵自己的樹,並且應該把它培育得根深葉茂、果實累累。否則自己無樹在手那再是一整片的枝繁葉茂又與你何干?
再則,如果你非要吊死,那也一棵歪脖樹足以,再多也無益,何必非得要到附近的樹上多試幾次,不過給本來就緊張的社會資源添點堵,也給自己找點累罷了。
這裡就出現了一個悖論,如果你能認識到樹的價值,擁有了一棵樹高興還來不及呢,又何來吊死之說?如果你認識不到樹的價值,只把它當做“不壽”的工具,把它們當成了滿山遍野的棺材板,你就是擁有一整片森林也只是貪多嚼不爛。再說了如果出發點真是為了吊死,一棵歪脖樹的適時出現,幫助你解決了問題,你又哪裡會來那麼多的責難?不弔的人自然能看到樹的價值,讓它成為手中的資源,而不是只把它當作“不壽”的工具,吊的人也是自覺自願,吊得滿心歡喜、自有道理,你不要他吊那才是真正的與人難堪。
所以,一個人生活的好不好和擁有多少棵樹沒有太大的關係,聰明人也總是可以把只有一棵樹的單調日子也過得風生水起、活色生香,蠢人也總是會把一片森林的生活一葉障目成吊死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