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射性結腸炎

放射性結腸炎

放射性結腸炎是一種消化系統疾病。放射性結腸炎是指由於接受較大劑量的放射線照射所導致的結腸炎性病變。放射性結腸炎與放射線照射劑量、時間、腸道的不同部位對照射的敏感性不同、腸道的不同部位活動度不同等因素有關。放射性結腸炎可分為急性和慢性。急性放射性結腸炎主要表現為腹瀉、腹痛、發熱、腹脹、大便黏液等;慢性放射性結腸炎主要表現為體重減輕、便血、面色蒼白等。放射性結腸炎的治療方法是一般治療、藥物治療、手術治療。放射性結腸炎若治療不及時,可能引起腸腔狹窄或穿孔,腹腔內形成膿腫、瘺道和腸粘連。放射性結腸炎經過積極治療,一般預后較好。

就診科室


● 消化內科、內科

病因


● 因疾病進行盆腔區放療,與放射線照射劑量、時間、腸道的不同部位對照射的敏感性不同、腸道的不同部位活動度不同等因素有關。

癥狀


● 放射性結腸炎可分為急性和慢性,具體表現如下:
● 急性放射性結腸炎:腹瀉、腹痛、發熱、腹脹、排黏液或血便等。
● 慢性放射性結腸炎:體重減輕、便血、面色蒼白等。

檢查


● 懷疑患有放射性結腸炎時,需要做內鏡檢查、X線檢查等診斷。

內鏡檢查

● 檢查患者腸道有無出血、炎症、潰瘍等情況。

X線檢查

● 檢查有助於病損範圍與性質的確定。

診斷


● 醫生診斷放射性結腸炎,主要依靠病史、臨床表現、內鏡檢查、X線檢查確診。
● 病史:有放療史。
● 臨床表現:急性放射性結腸炎可有腹瀉、腹痛、發熱、腹脹、排黏液、血便等;慢性放射性結腸炎可有體重減輕、便血、面色蒼白等。
● 內鏡檢查:可見腸黏膜充血、水腫、顆粒樣改變和脆性增加,觸及易出血;有增厚、變硬及特徵性的毛細血管擴張、潰瘍和腸腔狹窄。潰瘍可呈斑片狀或鑽孔樣,其形成大小不等。
● X線檢查:結腸黏膜呈細小的鋸齒樣邊緣,皺襞不規則,腸壁僵硬或痙攣。

鑒別診斷


● 一些疾病也會出現腹瀉、腹痛、便血等癥狀,容易與放射性結腸炎混淆,這些疾病有浸潤性大腸癌等。
● 如果出現上述類似的癥狀,需要及時去醫院就診,請醫生進行檢查和診斷。醫生主要通過內鏡檢查、X線檢查排除其他疾病,作出診斷。

治療


● 放射性結腸炎的治療方法有一般治療、藥物治療、手術治療。

一般治療

● 急性期應卧床休息。
● 飲食以無刺激、易消化、營養豐富、多次少餐為原則,限制纖維素攝入。
● 腹瀉嚴重者可採用靜脈高營養療法。

藥物治療

● 阿司匹林可有效地控制放射性結腸炎的早期腹瀉,可能與抑制前列腺素的合成有關。
● 琥珀酸氫化可的松加溫鹽水保留灌腸,特別對里急后重者有效。
● 有繼發性感染時,需用抗生素。
● 國內已試用α2巨球蛋白治療放射性結腸炎,效果良好。用藥后黏膜出血和疼痛明顯好轉,潰瘍趨向癒合。

手術治療

● 腸出血可在內鏡直視下壓迫止血或使用止血劑或出血點做“8”字縫合止血。
● 腸狹窄、腸梗阻、竇道等後期病變多需外科手術治療。

危害


● 放射性結腸炎不僅影響患者正常生活,還可能引起嚴重的併發症。
● 放射性結腸炎會出現腹瀉、腹痛、發熱、腹脹、黏液血便等癥狀,會影響患者的正常生活。
● 放射性結腸炎若不及時治療,可能引起腸腔狹窄或穿孔,腹腔內形成膿腫、瘺道和腸粘連。

預后


● 放射性結腸炎經過積極治療后,一般預后較好。

預防


● 合理選擇放療劑量和放療範圍,輔以放療定位技術,有助於減少此病發生。

參考文獻


● [1] 潘國宗。中華醫學百科全書:消化病學。北京:中國協和醫科大學出版社,2015.
● [2] 唐承薇,張澍田。內科學;消化內科分冊。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15.
● [3] 吳肇漢,秦新裕,丁強。實用外科學:上冊。第4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