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計劃

經濟計劃

經濟計劃是指人們側重於對未來經濟活動的主觀籌劃與安排。從微觀上看,它表現為企業組織生產所作出的籌劃與安排。

介紹


經濟計劃是指人們側重於對未來經濟活動的主觀籌劃與安排。從微觀上看,它表現為企業組織生產所作出的籌劃與安排。目的是使企業內部資源得到最佳配置,取得較好經濟效益;從宏觀上看,它表現為國家和社會對社會資源配置與調控所作出的預先籌劃與安排,從而使國民經濟的發展達到某種特定的目標。這裡講的計劃,一般是指國民經濟計劃,它是國家為了發展國民經濟而制定的經濟活動的長期或短期的規劃和方案。從廣義的角度講,計劃還包括在社會經濟運行中國家根據需要制定的某些經濟政策和措施。

內容形式


• (一)經濟計劃的要素和內容
任何一個計劃都必須具有目標、措施和步驟三個要素。國外有的管理學文獻也稱為四要素,即問題、目標、活動和資源。這種歸納與我們所說的計劃三要素並沒有多大的差別。
計劃目標是計劃的靈魂。計劃就是為完成一定任務或解決某一問題而制定的。目標是計劃產生的導因,也是計劃的奮鬥方向。沒有努力方向,沒有要求扣指標,就沒有必要制定計劃。因此,制定計劃前,要分析研究工作現狀,並明確無誤地提出工作的目的和要求,以及提出這些要求的根據,使計劃的執行者事先就知道工作的未來結果,做到心中有數。計劃措施是實施計劃的保證措施和方法主要指達到既定目標需要什麼手段,動員哪些力量,創造什麼條件,排除哪些困難。如果是集體的計劃,還要寫明某項任務的責任者,便於檢查督促,以確保計劃的實施。計劃步驟就是計劃工作的程序和時間安排。要分清輕重緩急、重點與非重點。因此,在制定計劃時,有了總的時限以後,還必須有每一階段的時間要求,人力、物力、財力的分配使用,使有關單位和人員知道在一定的時間內、一定的條件下,把工作做到什麼程度,以爭取主動,協調進行。這是計劃的主要內容。
除此以外,每一計劃還應包括以下內容:一是要有確切的一目了然的標題,把計劃的內容和執行計劃的有效期體現出來;二是要有計劃的制定者和制訂計劃的日期;三是有些內容需要用圖來表現,或者需要作文字說明的,還應把圖表或說明附在計劃正文後面,實際上已成為計劃的一個組成部分。
• (二)計劃的形式和特點
按照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要求,計劃管理的基本形式,主要包括以下幾種:
• 1.指令性計劃
指令性計劃是指政府或上級計劃單位按隸屬關係用指令下達給執行單位和個人並必須完成的計劃。其特點是:(1)強制性。它是由國家統一制定和控制的,都必須堅決執行的,具有法律強制力。(2)權威性。它是用政府指令形式下達的計劃,在執行中不得擅自更改變換,必須保證完成。(3)行政性。它主要是靠行政辦法、按行政隸屬關係下達指標實施的。(4)間接市場性。它也要運用市場機制,但是,市場機制是間接發生作用的。
社會主義生產資料公有製為宅體和生產社會化,是指令性汁划的最主要的依據。它的計劃對象是指在關係到國民經濟全局的重要產品中,由國家調撥分配的部分和關係到全局的重大經濟活動。其內容是關係到國計民生的生產資料和消費資料,對國民經濟有全面影響的財力、人力和物力的集中和分配,以及集體所有制經濟生產的重要農副產品的徵購等。這種計劃的執行主要靠行政手段,同時也要考慮市場供求情況,自覺運用價值規律,其所需要的重要物資由國家分配,產品由物資部門、商業部門和供銷部門收購分配。在計劃經濟體制下,它是國家管理經濟活動的一種宅要形式。但實踐證明,國家用這種計劃形式直接控制企業的經濟活動,不利於搞活企業,因而不利於社會主義商品經濟的發展。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下,國家對企業的管理,由以直接控制為主的舊的控制模式轉變為以間接控制為主的新的宏觀調控模式;在計劃管理方面,要逐步縮小指令性計劃的範圍,只限於重要的領域和重要的任務,而不能範圍過寬,對一般性企業的生產經營活動和一般產品的生產與銷售活動,不再實行指、令性計劃,否則,就不利於調動企業和基層經濟單位的積極性。
• 2.指導性計劃
指導性計劃是指通過各級政府或上級計劃單位和企業層層協商制定出來、由政府下達的,只規定方向、要求或一定幅度的指標,不強制貫徹,對下屬部門和單位只起指導作用,是一種參考執行的計劃形式。它主要是運用價格、稅收、信貸等經濟槓桿,引導和促使執行單位完成的計劃。目前,在西方經濟發達國家所制訂的經濟計劃中,大部分都是這種指導性計劃。其特點是:(1)具有約束性。它不像指令性計劃那樣具有法律強制性,只有號召、引導和一定的約束作用,並不強行下屬接受和執行。(2)具有靈活性。它的計劃指標是粗線條的、有彈性的,給下屬單位以機動靈活的餘地。(3)間接調節性。它主要通過經濟槓桿、溝通信息等手段來實現上級計劃目標的。
由於多種所有制的存在和發展商品經濟的需要,加之對社會各種複雜需求和企業生產能力難以做出精確的計算等原因,必須實行指導性計劃管理方式。它的對象是全民所有制的企業和集體所有制的企業以及其他經濟組織。其內容是不關係國民經濟全局的產品的生產和分配,以及對國民經濟全局影響不大的經濟活動,包括絕大部分農副產品和工業產品的生產和經營。它的制定和執行,是由國家和企業共同決策,國家一般不採取直接的強制性規定來於預企業的生產經營活動,而是通過調整經濟利益的間接方式對企業進行引導控制,造成必要的經濟壓力和經濟刺激,促使企業把自己的計劃\-國家的計劃目標銜接起來。國家指導性計劃調節和管理的重點,不在實物指標而在價值指標,它的調節不是剛性和靜態的,而是彈性和動態的,具有很大的適應性和靈活性。指導性汁划主要靠橫向聯繫和市場來實現,商業部門可按其計劃和市場需要收購,工業部門可按照銷售合同和市場需要組織生產,國家通過經濟手段、經濟政策、經濟法規引導,必要時也使用行政手段加以調控。
• 3.自主性計劃
自主性計劃,即市場調節,它是指國家或上級計劃單位對部分產品的生產和流通不作計劃,連方向要求也不再提出,完全由從事這些活動的經濟組織和個人根據實際情況進行計劃安排,由供求關係變化而引起的價格自由漲落來調節這些產品的生產和需要,做到自動調節、自我控制、自主經營、自負盈虧、咱我發展。它的實質,就是以市場為基礎、以市場為導向、由價值規律自發調節經濟活動。它是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建立而形成的更為靈活的一種形式,是在國家計劃指導下進行的一種計劃管理形式,也是計劃職能完善化的必要組成部分。
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下,企業是市場經濟的微觀基礎,是市場活動的主體,具有獨立的商品生產經營者的法人地位,它們有權根據市場需要確立自己的產、供、銷計劃,搞活微觀經濟,自主經營。這是市場調節的主要依據。市場調節的範圍極其廣泛,包括除國家指令性計劃和指導性計劃以外的一切商品的生產經營和勞務交換活動,其範圍還要不斷地擴大。市場調節的部分雖然不要國家下達計劃,但是其經營範圍、原材料供應、產品銷售等方面,都要在國家計劃的控制或指導下進行,受到國家計劃綜合平衡的約束。市場調節的管理方法,是通過經濟政策、經濟法規、工商行政管理手段進行管理,採用稅收、價格、信貸等經濟槓桿加以引導。
實行三種計劃管理形式,必須正確劃分指令性計劃、指導性計劃在市場調節中的界限和範圍。其原則是國家計劃要以市場為基礎,總體上應當是指導性計劃。除關係國計民生的重要產品和關係全局的重大經濟活動外,其他大量產品和經濟活動主要依靠經濟槓桿的作用,逐步實行以指導性計劃調節為主,並擴大其範圍。從而把國家的統一指導與發揮企業的積極性更好地結合起來,使計劃更能符合實際,切實把經濟搞活。

作用


經濟計劃是經濟管理的重要職能之一,它在整個經濟管理中處於綱領性的地位,對其它管理工作具有很強的滲透性,其作用如下:
• (一)經濟計劃可以彌補不確性因素帶來的問題
經濟計劃是面向未來的,而未來又存在諸多不確定因素,從而使未來在空間上和時間上都具有不確定性和變動性。經濟計劃的重要作用就在於它能夠儘可能地把未來的不確定性和變動性變為相對確定和不變動。為達到這一目的,組織可以通過周密細緻的預測,在儘可能充分地把握未來的各種可能性和變動趨勢的基礎上,制定相應的補救措施,並在需要的時候對計劃作必要的修正,最大限度地提高計劃的科學性。
• (二)經濟計劃有利於管理人員把注意力集中於目標
經濟計劃能使組織置身於複雜多變和充滿不確定因素的環境中始終把注意力集中在一定的目標上,使組織所有的行動保持同一方向,促使目標的實現。但是,一項失誤的計劃也可能會使組織陷入深重的災難。因此,組織主管人員的首要職責是保證計劃特別是目標本身的正確。使整體計劃周密細緻,這樣,才能使組織各部門的工作統一協調地層開。
• (三)經濟計劃有利於提高組織的工作效率
一項科學、周密的計劃能夠使組織有共同的目標、明確的方向,從而代替無計劃的不協調和分散狀態。通過經濟計劃,可以用均勻的工作流程代替不均勻的工作流程,以及用深思熟慮的決策代替倉促草率的判斷,從而使組織的各項資源被充分地利用,形成全局的合力,產生巨大的協同效應,極大地提高組織的工作效率。
• (四)經濟計劃有利於管理者進行有效的控制
經濟計劃包括建立目標和設置一些指標。這些目標和指標將被用來進行控制。反之,如果沒有計劃作為標準,就無法開展控制工作。由此可見,計劃職能與控制職能具有不可分離的聯繫。控制的所有標準幾乎都源於計劃,而計劃的實施也需要控制活動給予保證。在控制活動中發現的偏差,又可能使管理者修訂計劃,建立新的目標。

步驟


一個完整的經濟計劃一般需要8個步驟才能完成,即選定目標、確定前提條件、發掘可行方案、評估方案、選定方案、擬定輔助計劃、進行相應的預算以及計劃的執行。這8個步驟並不一定全部經過,也不一定絕對按此順序,實際工作中可根據具體情況進行取捨。但是,考慮到一般性,下面仍逐一對每一步驟進行介紹。
• (一)選定目標
目標是組織行動的出發點和歸宿,組織的整體目標具有支配組織內所有計劃的性質。因此,經濟計劃的第一步,就是為整個組織選定目標,然後再為各下級單位確立經濟計劃的目標。選定目標階段要注意解決好三個問題:
1.選定目標的內容和順序。一個組織在一定時間內要取得哪些預期成果應首先加以確定。一定時間和條件下,不同目標內容和順序會導致不同的措施和行動,也會產生不同的資源分配順序。因此,應明確地選擇目標的內容及其順序。
2.選擇適當的目標時間。選擇目標時間應按照承諾原則。我們作了某項選擇就是對未來將採取的某一連串列動作了“承諾”,合理的目標時間應當與合理承諾所包括的時間相同。例如,目標時間應與採用某一方案所使用的投資能充分回收的時間相等。
3.目標要由明確的科學指標來體現。目標不能含糊其辭,應儘可能數量化,以便度量和控制。要綜合利用數量指標和質量指標,以反映事物的本質並確切地體現目標的要求。
• (二)確定前提條件
經濟計劃的第二步是確定一些關鍵性的計劃前提。由於計劃受到未來一些變動的重要的限制因素影響,所以必須在制定計劃時對它們進行預測和假定。計劃的前提條件就是計劃制定時的假設條件,即計劃執行時的預期環境,它包括說明事實的預測資料,可行的基本政策和當前的計劃。由於計劃的未來環境非常複雜,所以要想對它的每一個細節都提出假設是不現實的,也是不經濟的。因此,計劃前提條件的確定一般只限於那些對計劃來說是關鍵性的、有戰略意義的前提,也就是對計劃的貫徹實施影響最大的那些前提條件。例如,制定企業的生產經營計劃就要進行諸如經濟形勢、政府政策、銷售、資源等對計劃有重大影響的主要項目做出預測和假定。
• (三)發掘可行方案
任何事物只有一種可行的方案是極少見的,完成某一項任務總是有許多方法,即每一項行動均有異途存在,這叫做異途原理。管理界有個說法“若某一事物只有一個方法,則此方法多半會是錯誤的方法”。只有發掘了各種可行的方案才有可能從中選擇出最佳方案。在管理的實踐中,發掘方案的才能與正確選擇方案的才能對管理者來講同樣重要。然而要發掘多種可行方案,就要求管理者開闊思路,大膽創新,盡量調動組織成員的積極性,群策群力,集思廣益。
• (四)評估方案
在發掘出各種可行方案並考察了它們各自的優缺點后,經濟計劃工作的第四步就是按前提和目標來權衡各種因素,並以此對各種備選的可行方案進行評估。經濟計劃的特點是充滿了不確定性,在大多數情況下,可供選擇的方案很多,而且又有著大量的變數和限定條件,所以對可行方案的評估工作可能相當複雜。為此,在經濟計劃的這一步驟中有必要運用現代計算科學和計算技術的各種成果,使其與計劃人員在工作中積累的經驗和直觀判斷能力結合起來。
• (五)選定方案
經濟計劃的第五步是選定方案,這是作出決策的關鍵性一步。從諸多可行方案中選擇一個或幾個較優方案,通常是在經驗、研究分析和實踐的基礎上進行的。在選定方案時應充分發揮經驗的作用。這裡的經驗不僅是某一個管理者的個人經驗,也包括眾人的經驗,它不是事物表面的偶然聯繫,而是事物內在的本質聯繫。然而,只憑經驗抉擇會經常造成失誤,因此,在選定方案時,還要積極藉助於建立數學模型進行研究與分析,增加方案選擇的科學性。這種方法首先是將問題分解為各部分,找出影響目標達成的所有重要參數和限制因素;其次是分析並找出各參數和限制因素與目標之間的因果關係,建立數學模型;最後是將各可行方案的假設變數值代人模型,求出結果,並互相比較,確定較優方案。但是,經驗和數學分析也只是在某些方面有獨到之處,對於一些依靠經驗和直覺以及數學分析都不能作出正確決策的問題,通常要依靠實驗和試點來解決。但實驗和試點的方法費時、費力、費財,所以只有當其它方法都不宜採用時才採用本辦法,並要盡量吸取以往經驗以減少試驗量。
• (六)擬定輔助計劃
在作出決策之後,還要擬定輔助計劃。這是因為,在一般情況下,一個基本計劃總是要有若干個輔助計劃來支持,只有在完成輔助計劃的基礎上才可能完成基本計劃。例如,一個企業在制定了總體計劃后,各業務部門和下屬單位還要擬定生產計劃、銷售計劃和財務計劃等輔助計劃(細節計劃)。在這一階段主要應注意做好以下方面工作:其一,務必使有關人員和部門了解組織總體計劃的目標以及計劃的前提,掌握總體計劃的指導思想和內容;其二,協調並保證各輔助計劃方向一致以支持總計劃,以免只追求本單位目標而妨礙總體目標;其三,協調各輔助計劃的工作時間順序以及資金的使用。
• (七)進行相應的預算,用預算使計劃數字化
在計劃確定后,還要進行預算。組織的綜合預算表明其收入、支出和盈餘的預算總額。其所屬部門和單位制定的每一個方面的方案都有各自的預算,這些預算又匯總為綜合預算。預算是數字化了的計劃,是組織各種計劃的綜合反映,也是一個單位的經濟目標。同時,它又是評估計劃的重要標準。組織的預算要根據實際情況的變化而作出相應的變化,以便更好地指導實際工作。對於企業來說,進行變動預算有兩種方法,一種是將預算和產量相聯繫,使預算隨產量的變化而變化。一種是滾動預算,每隔一定的時間就定期的修正,使其符合新情況。
• (八)計劃的執行
計劃的執行是經濟計劃的最後一個步驟。在執行計劃的過程中,管理者要不斷檢查進度和成效,並針對發生的種種變化和問題調整計劃方案。只有當一項計劃執行后取得了預定的效果,完成了原定目標,才可以說計劃是成功的。

要求


經濟計劃在管理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制訂經濟計劃要符合以下基本要求:
• (一)計劃的制訂要體現目的性
要通過制定組織總目標並把組織各方面行動統一到總目標上來。對於一個組織來說,其組成部分複雜,具體到每個部門、每個單位和每個成員,其目的意志更是千差萬別,而不同的目的便會導致各種各樣的行動。不同的行動對於組織總體來說,實現其目的的程度可能大不一樣。因此,制訂計劃的最基本要求就是要通過確定組織月標和任務,為組織選取適宜的行動和行動方法。計劃工作還必須為組織所屬各部門選定任務、目標以及實現目標的方法。為實現組織目標,制定計劃時還要設法使組織內部形成始終如一的、協調的結構。
• (二)計劃的制訂要體現民主性和群眾性
科學合理的計劃,需要集中群眾的智慧。計劃規定的任務歸根到底還是要依靠群眾的力量來完成。要動員和依靠組織內部全體成員參與計劃的制訂,要正確處理各管理層次以及職工群眾的責權利關係。
• (三)計劃的制訂要體現超前性
計劃工作應當領先於其他各項管理工作。為了有效地做好各項管理工作,首先必須制訂周密而超前的計劃。計劃工作的超前性,主要是強調組織各方面的工作都應是動態可變的,都沒有固定的模式。計劃的制訂需要動態地反映組織內外條件的變化,包括組織成員價值取向的變化等。管理人員在明確了計劃以後,就知道需要什麼樣的組織和合格的人選,按照什麼方針選擇合適的指導和領導方式,以及採取什麼樣的控制方法等,從而實現有效的管理。
• (四)計劃的制訂要體現效率性
對於一個組織而言,不應該只為了計劃而計劃,而應當為效率而計劃。計劃的效率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面:一是有效地實現組織與外部環境的協調,最大限度地減少由於這方面的不協調給組織帶來損失的可能性;二是有效地實現組織內部的協調,最大限度地使組織內部各組成部分產生協同效應,不僅保證產出,而且更應注重產出與投入的比率的提高;三是有效地實現組織目標與組織成員個人目標的協調。組織只有充分考慮其成員的需要,其成員才會對組織全身心的投人,從而提高組織的效率。

作用


資本主義國家實行的經濟計劃,一般來說,在經濟社會發展中起到了積極作用,主要表現為如下幾個方面。
第二,國家計劃為綜合運用和協調各項經濟政策提供了依據。現代資本主義國家運用各種政策手段調節社會經濟活動,由於政策的內容、決策的機構、政策所針對的領域以及政策實施的時間等的不同,各項政策的制定與貫徹都具有相對獨立性。在此種情況下,市場各利益主體依據國家計劃,不僅可使各項政策同國家計劃協調起來,而且可以調適各項政策之間的關係。
第三,在國家計劃的制定過程中,調和各社會階級、各利益集團之間的利害衝突。在資本主義國家,不僅存在著階級矛盾,而且資產階級內部各利益集團之間的爭奪行時也是非常激烈的。吸收各方代表參與國家計劃的制定,為他們提供一個表達意見、討價還價、協商調和的場所,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預先抑制某些社會衝突的作用。
第四,通過制定並向世界公開國家計劃,可使其他國家對本國的發展方案和意圖有所了解,有利於國際協調與緩和國際摩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