鱷形叉尾鶴鱵

鱷形叉尾鶴鱵

鱷形叉尾鶴鱵,Tylosurus crocodilus crocodilus (Péron et Lesueur, 1821) ,鶴鱵科叉尾鶴鱵屬的一種魚類。體幾乎呈圓柱形,截面為圓形或橢圓形;頭蓋骨背側之中央溝發育不良。尾柄有側隆起棱,幾成四方形。上頜在其基部強度向上彎曲,致兩頜間產生縫隙;下頜之末端時有斧狀突出物;主上頜骨之下緣於嘴角處完全被眼前骨所腹蓋。鱗細小,側線沿腹緣縱走,達尾鰭基底,在尾柄處向體中央上升,並形成隆起棱。無鰓耙。背鰭與臀鰭對在,兩者前方鰭條延長,且背鰭之後方鰭條亦較延長,背鰭軟條數24-27,臀鰭軟條數22-24;腹鰭基底位於眼前緣與尾鰭基底間距中央之略前方;尾鰭深開叉,其下葉較延長。體背藍綠色,體側銀白色。體側無橫帶。

介紹


英文名:Needle fish,Needlefish,Ocean piper,Crocodile needlefish,Crocodile longtom,Houndfish,Hound needlefish,Longjaw,Giant long-tom,Fork tail alligator gar,Gar,Hound,Garfish,Guar
鱷形叉尾鶴鱵
鱷形叉尾鶴鱵
同種異名:Belona crocodila, Belone annulata, Belone choram, Belone coromandelica, Belone crassa, Belone crocodila, Belone crocodilus, Belone cylindrica, Belone gerania, Belone gigantea, Belone koseire"
模式種產地:Mauritius
瀕危狀態:不在IUCN瀕危名單中
棲息環境:大洋、砂泥底、近海沿岸、舄湖
棲息深度:0 - 13米
最大體長:150 cm
有毒魚類:否
經濟性:是
食用魚類:是
觀賞魚類:否

形態特徵


本種共分5亞種(Collette et Parin, 1970),包括T. acus acus (Lacepède, 1803)分佈於大西洋西部、T. a. imperialis (Rafinesque, 1810)分佈於地中海、T. a. melanotus (Bleeker, 1850)分佈於印度-西太平洋、 T. a. pacific (Steindachner, 1874)分佈於東太平洋及 T. a. rafale Collette et Parin, 1970分佈於幾內亞灣。

世界分佈


印度至太平洋。

地理分佈


廣泛分佈於印度-西太平洋區之溫熱帶海域。中國台灣四周海域亦均可見。

經濟利用


漁期以夏季較盛,可利用流刺網定置網、手投網、釣具等漁法捕獲,身體上常有寄生蟲,因此最好熟食,可用碳烤等方法食用。

海洋魚類


海洋魚類從兩極到赤道海域,從海岸到大洋,從表層到萬米左右的深淵都有分佈。生活環境的多樣性,促成了海洋魚類的多樣性。但由於生活方式相同,產生一系列共同的特點:具有呼吸水中溶解氧的鰓,鰭狀的便於水中運動的肢體,能分泌粘液以減少水中運動阻力的皮膚。
灘塗多鱗魚
六角鋸鱗魚
堅鋸鱗魚
地中海胸燧鯛
彷鯨
紅骨鱗魚
厚頭犀孔鯛
董氏異鰭鱵
日本燧鯛
南洋鱵
點鰭棘鱗魚
沉氏骨鱗魚
日本橋燧鯛
日本骨鱗魚
茉莉花鱂
鱷形叉尾鶴鱵
松毬魚
赤鰓鋸鱗魚
叉尾鶴鱵
黑銀眼鯛
康德鋸鱗魚
維里擬銀眼鯛
長鱵
尤氏下鱵
台灣下鱵
凸頜鋸鱗魚
緣下鱵
大鱗鱗孔鯛
掘氏棘金眼鯛
間下鱵
軟體金眼鯛
黑點棘鱗魚
銀帶棘鱗魚
劍棘鱗魚
黑鰭棘鱗魚
白線骨鱗魚
莎姆金鱗魚
黑鰭金鱗魚
黃帶金鱗魚
紫鋸鱗魚
赤鋸鱗魚
格氏鋸鱗魚
台灣鋸鱗魚
黃鰭鋸鱗魚
柏氏鋸鱗魚
焦黑鋸鱗魚
紅尾棘金眼鯛
紅金眼鯛
南方准燧鯛
黑首燧鯛
燧鯛
黑短鰭擬飛魚
前肛管燧鯛
燈眼魚
短鰭擬銀眼鯛
帕氏怖銀眼魚
紅刺須彷鯨
紅口彷鯨
小眼犀孔鯛
帆鰭花鱂
孔雀花鱂
圓尾鶴鱵
台灣圓尾鶴鱵
鶴鱵
寬尾鶴鱵
扁鶴鱵
異鰭鱵
喬氏吻鱵
簡氏下鱵
杜氏下鱵
斑鱵
短鰭原飛魚
達氏橋燧鯛
白短鰭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