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甲村

山東省煙台市海陽留格庄鎮下轄村

六甲村位於海陽市東南部,地處東經121°19′,北緯36°45′。東以大河為界,與三甲村相望,西與東窪村接壤,北與河崖村相連,距乳即一級公路1.5公里,南與北遠牛村為鄰。隸屬留格庄鎮。全村轄區總面積3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積113.3公頃,適宜種植小麥、玉米、花生、蔬菜、蘋果等。

概況


明永樂年間(1403-1424年)建村。因建村處有天自冢,遂命名天自冢村。清朝末年,官府將周圍村莊劃為十個甲,按順序排列,本村為六甲,故改名為六甲村。北距鎮政府駐地4公里,西距市政府駐地18公里。全村轄區總面積3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積113.3公頃,適宜種植小麥、玉米、花生、蔬菜、蘋果等。 2002年,全村有300戶,850人。有李、徐、楊、劉、高、崔等姓,均為漢族,其中李姓人口較多。

社會進步


文教科技1941年,成立了六甲小學。1962年,成立六甲農中,學生100餘人。1965年,成立六甲聯辦中學,由六個聯辦村共同出資10萬元,新建校舍39間。1977年,六甲村投資資金5萬元,自建小學校舍24間。1988年,六甲聯辦中學改製為六甲學區小學,教職工16人,學生242人。之後,學校教學設施逐步配套,教育質量穩步提高。自建國到2002年,由原籍考入大中專院校者20多人。 1992年,六甲學區被煙台市評為“花園式學校”。1994年,被煙台市評為“校園經濟先進學校”。2001年,被煙台市評為“規範化學校”。人民生活解放前,村民常年人均糧食100公斤左右,生活只能半年糠菜半年糧。建國后,村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1975年,全村收入20萬元。2000年,全村收入1315萬元,人均存款3000元。2002年,全村有各種運輸車輛110輛,摩托車71輛,電話140部,電視機279台,電冰箱106台,洗衣機30台。村莊建設建國前,村內街道不整,破爛不堪,村民住房以草房為主,人均居住面積不足6平方米。1983年,村規劃街道、新房區,面積1.3萬平方米。2002年,人均居住面積20平方米。集體福利1969年,村成立了合作醫療站,村民平時用藥報銷50%,病重住院報銷70%,並對老人和重病人上門送醫送葯。1976年,本村自行發電,村民照明用上了電燈。1978年以來,隨著集體經濟不斷發展壯大,村民的福利逐步提高。1982年,購買了16mm電影放映機1台,自放電影。1980年投資5萬元,全村用上了電網供電。1983年投資20萬元,建大口井1座,灌溉面積66.7公頃。1985年投資10萬元,村民用上了自來水。上世紀末60%的農戶安上了電話,成為電話普及村。

組織建設


中共基層組織建設1941年,李永福在本村加入中國共產黨,成為本村第一名黨員。1942年,成立黨支部,李永福任黨支部書記。在黨支部的領導下,先後開展了反奸、反特、反霸鬥爭,組織支前隊10餘人,隨軍參加了萬第討趙(保原)戰鬥。1949年黨員身份公開,全村有黨員9名。2002年,全村有黨小組5個,黨員45名。曾任村黨支部書記的有李光潤、李志善、李良善、李光潤、李光成、李紹雲、李炳森。 1985年九號颱風后,六甲村黨支部被中共煙台市委評為抗災搶險模範黨支部。基層行政組織建設1942年設村公所。1943年改稱村政府。1958年9月,改稱大隊管委會。1968年6月,改稱大隊革委會。1980年12月,復稱大隊管委會。1984年,始稱村民委員會。曾任村行政主要負責人的有李仕艾、李廣潤、李崇太、李振奎、李光沛、李良善、李振奎、李會南、李丕葉、李廷玉、李炳森。1999年1月起,李炳森任主任。1978年,六甲村被海陽縣政府評為文明村。